正文 不知道

不知道

世間有的是以不知為知的人。孔子老早就教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是知識的誠實。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已經難,承認自己的不知道,更是難。一般人在知識 上總愛表示自己知道,至少不願意教人家知道自己不知道。蘇格拉底也早看出這個毛病,他 可總是盤問人家,直到那些人承認不知道而止。他是為真理。那些受他盤問的人,讓他一層 層逼下去,到了兒無可奈何,才只得承認自己不知道;但凡有一點兒躲閃的地步,這班人一 定還要強詞奪理,不肯輕易吐出「不知道」那句話的。在知識上肯坦白的承認自己不知道 的,是個了不得的人,即使不是聖人,也該是君子人。知道自己的不知道,並且讓人家知道 自己的不知道,這是誠實,是勇敢。孔子說「是知也」,這個不知道其實是真知道——至少 真知道自己,所謂自知之明。

世間可也有以不知為妙的人。《莊子·齊物論》記著:

嚙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 邪?」曰,「吾惡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 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

三問而三不知。最後嚙缺問道,「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的回答 是,至人神妙不測,還有什麼利害呢!他雖然似乎知道至人,可是並不知道至人知道不知道 利害,所以還是一個不知。所以《應帝王》里說,「嚙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嚙缺因 躍而大喜。」庄學反對知識,王倪才會說知也許是不知,不知也許是知—再進一層說,那 神妙不測的境界簡直是個不可知。王倪的四個不知道使嚙缺恍然悟到了那境界,所以他「躍 而大喜」。這是不知道的妙處,知道了妙處就沒有了。《桃花源》里人「不知有漢,無論魏 晉」。太上隱者「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人與自然為一,也是個不知道的妙。

人情上也有以不知道為妙的。章回小說敘到一位英雄落難,正在難解難分的生死關頭, 突然打住道,「不知英雄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叫做「賣關子」。作書的或「說話 的」明知道那英雄的性命如何,「看官」或聽書的也明知道他知道,他卻賣痴賣獃的裝作不 知道,愣說不知道。他知道大家關心,急著要知道,卻偏偏且不說出,讓大家更擔心,更著 急,這才更不能不去聽他的看他的。妙就妙在這兒。再說少男少女未結婚的已結婚的提到他 們的愛人或伴兒,往往只禿頭說一個「他」或「她」字。你若問他或她是誰,那說話的會賭 氣似的答你,「不知道!」賭氣似的是為你明知故問,害羞帶撒嬌可是一大半兒。孩子在賭 氣的時候,你問什麼,他往往會給你一個「不知道!」專心的時候也會如此。就是不賭氣不 專心的時候,你若問到他忌諱或瞞人的話,他還會給你那個「不知道!」而且會賭起氣來, 至少也會賭氣似的。孩子們總還是天真,他的不知道就是天真的妙。這些個不知道其實是 「不告訴你!」或「不理你!」或「我管不著!」

有些脾氣不好的成人,在脾氣發作的時候也會像孩子似的,問什麼都不知道。特別是你 弄壞了他的東西或事情向他商量怎麼辦的時候,他的第一句答話往往是重重的或冷冷的一個 「不知道!」這兒說的還是和你平等的人,若是他高一等,那自然更夠受的。—孩子遇見 這種情形,大概會哭鬧一場,可是哭了鬧了就完事,倒不像成人會放在心裡的。—這個 「不知道!」其實是「不高興說給你!」成人也有在專心的時候問什麼都不知道的,那是所 謂忘性兒大的人,不太多,而且往往是一半兒忘,一半兒裝。忌諱的或瞞人的話,成人的比 孩子的多而複雜,不過臨到人家問著,他大概會用輕輕的一個「不知道」遮掩過去;他不至 於動聲色,為的是動了聲色反露出馬腳。至於像「你這個人真是,不知道利害!」還有, 「咳,不知道得多少錢才夠我花的!」這兒的不知道卻一半兒認真,一半鬧著玩兒。認真是 真不知道,因為誰能知道呢?你可以說:「天知道你這個人多利害!」「鬼知道得多少錢才 夠我花的!」還是一樣的語氣。「天知道」,「鬼知道」,明妹沒有人知道。既然明妹沒有 人知道,還要說「不知道」,不是費話?鬧著玩兒?鬧著玩可並非沒有意義,這個不知道其 實是為了加重語氣,為了強調「你這個人多利害」,「得多少錢才夠我花的」那兩句話。

世間可也有成心以知為不知的,這是世故或策略。俗語道,「一問三不知」,就指的這 種世故人。他事事怕惹是非,擔責任,所以老是給你一個不知道。他不知道,他沒有說什 么,鬧出了大小錯兒是你們的,牽不到他身上去。這個可以說是「明哲保身」的不知道。老 師在教室里問學生的書,學生回答「不知道」。也許他懶,沒有看書,答不出;也許他看了 書,還弄不清楚,想著答錯了還不如回一個不知道,老師倒可以多原諒些。後一個不知道便 是策略。五四運動的時候,北平有些學生被警察廳逮去送到法院。學生會請劉崇佑律師作辯 護人。劉先生教那些學生到法院受訊的時候,對於審判官的問話如果不知道怎樣回答才好, 或者怕出了岔兒,就乾脆說一個「不知道」。真的,你說「不知道」,人家抓不著你的把 柄,派不著你的錯處。從前用刑訊,即使真不知道,也可以逼得你說「知道」,現在的審判 官卻只能盤問你,用話套你,逼你,或誘你,說出你知道的。你如果小心提防著,多說些個 「不知道」,審判官也沒法奈何你。這個不知道更顯然是策略。不過這策略的運用還在乎 人。老辣的審判官在一大堆費話里夾帶上一兩句要緊話,讓你提防不著,也許你會漏出一兩 個知道來,就定了案,那時候你所有的不知道就都變成廢物了。

最需要「不知道」這策略的,是政府人員在回答新聞記者的問話的時候。記者若是提出 不能發表或不便發表的內政外交問題來,政府發言人在平常的情形之下總得答話,可是又著 不得一點兒邊際,所以有些左右為難。固然他有時也可以「默不作聲」,有時也可以老實答 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但是這麼辦得發言人的身份高或問題的性質特別嚴重才 成,不然便不免得罪人。在平常的情形之下,發言人可以只說「不知道」,既得體,又比較 婉轉。

這個不知道其實是「無可奉告」,比「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語氣略覺輕些。至於 發言人究竟是知道,是不知道,那是另一回事兒,可以不論。現代需用這一個不知道的機會 很多。每回的局面卻不完全一樣。發言人斟酌當下的局面,有時將這句話略加變化,說得更 婉轉些,也更有趣些,教那些記者不至於窘著走開去。這也可以說是新的人情世故,這種新 的人情世故也許比老的還要來得微妙些。

這個「不知道」的變化,有時只看得出一個「不」字。例如說,「未獲得續到報告之 前,不能討論此事」,其實就是「現在無可奉告」的意思。前年九月二十日,美國赫爾國務 卿接見記者時,「某記者問,外傳美國遠東戰隊已奉令集中菲律賓之加維特之說是否屬實。 赫爾答稱,『微君言,余固不知此事。』」從現在看,赫爾的話大概是真的,不過在當時似 乎只是一句幽默的辭令,他的「不知」似乎只是策略而已。去年八月羅斯福總統和邱吉爾首 相在大西洋上會晤,華盛頓六日國際社電—「海軍當局宣稱:當局接得總統所發波多馬克 號遊艇來電,內稱遊艇現正沿海岸緩緩前進;電訊中並未提及總統將赴海上某地與英首相會 晤。」這是一般的宣告,因為當時全世界都在關心這件事。但是宣告里只說了些閑話,緊要 關頭卻用「電訊中並未提及」一句遮掩過去,跟沒有說一樣。還有,威爾基去年從英國回 去,參議員克拉克問他,「威爾基先生,你在周遊英倫時,英國希望美國派艦護送軍備,你 有些知道嗎?」威爾基答道,「我想不起有人表示過這樣的願望。」「想不起」比「不知 道」活動得多;參議員不是新聞記者,威爾基不能不更婉轉些,更謹慎些—,可是結果也 還是一個「無可奉告」。

這個不知道有時甚至會變成知道,不過知道的都是些似相干又似不相干的事兒,你摸不 著頭腦,還是一般無二。前年十月八日華盛頓國際社電,說羅斯福總統「恐亞洲局勢因滇緬 路重開而將發生突變」,「日來屢與空軍作戰部長史塔克,海軍艦隊總司令李卻遜,及前海 軍作戰部長現充國防顧問李海等三巨頭會商。總統並於接見記者時稱,彼等會談時僅研究地 圖而已云云。」「僅研究地圖而已」是答應了「知道」,但是這樣輕描淡寫的,還是「不知 道」的比「知道」的多。去年五月,澳總理孟席爾到美國去,謁見羅斯福總統,「會談一小 時之久。後孟氏對記者稱:吾人僅對數項事件,加以討論,吾人實已經行地球一周,結果極 令人振奮雲。澳駐美公使加賽旋亦對記者稱,澳總理與總統所商談者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