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就是這麼回事兒 換一個角度談左傾思潮

左右之分,據說源於法國大革命後的國民公會,有些比較激進的年輕人,總是坐在左邊,於是被人視為「左派」。直到今天,歐美的左派,依舊有激進和下層取向的內涵。中國人政治上分左右,始於國民革命,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後,國民黨就分成了左、中、右。在那時,左跟激進一直有不解之緣,中共黨史上講的左傾錯誤,其特徵也是激進,不講策略,盲動冒進。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幾次左傾思潮的回歸,雖然無不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但脫去意識形態外殼,究其實質,左和右的分野,跟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改革與保守,趨時與頑固,其實很相近。當下,左派的光譜相當複雜,但幾次左傾思潮的復歸,其發動者所表現出來的特徵,基本就是保守派,甚至是頑固派,他們不希望改變,不希望改變既有的規則,既有的運行軌跡。改革出了問題,難以為繼,他們「藥方只販古時丹」,一門心思從過去的套路中找解藥,認為現在的問題,就是因為今人背離了傳統。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屢次出現左傾思潮的復辟,每次左派的言論,大同小異,大抵就是這個套路。這個套路,跟當年晚清的頑固派倭仁、徐桐之輩的高論,實在是太相似了。相對而言,我們平常所說的右派,有時倒有激進的意思。

進入近代之後,世界變化很快。但作為後發國家,一個具有古老傳統和歷史的國家,中國的變化尤其大,可以說是天翻地覆。在中國與西方發生全面接觸之前,中國有一個天下,西方有一個世界。我們的天下,天圓地方,有中心有邊緣,而我們則居於天下的中心。方位如此,文化更是如此。但西方的世界,則是一個圓圓的地球,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緣。特別要命的是,西方的世界,有一個正在發育的資本主義體系。這個體系,像海嘯一樣衝擊著整個世界。終於,他們來了,西方用他們的堅船利炮,把我們的天下打碎,拉著我們進入他們的世界。

他們的世界,不僅用槍炮征服了我們,而且用輪船、火車、電線征服了我們。不管保守的士大夫怎樣痛心疾首,嫉洋如仇,當中國的土地上,出現第一條洋人修建的鐵路時,朝廷還將之買下拆掉,但普通百姓,卻對這樣一些實用的洋玩意兒,表現出空前的熱情。只要有這個財力,人們很喜歡乘坐輪船和火車。有機會拿槍造反的農民,不論多麼的土,都不排斥洋槍洋炮。中國人,雖然沒有意識到西方強大的物質力量背後,其實有制度和文化的支撐,但對這個物質力量本身,卻很難抗拒。

當然,抵制洋貨的官僚士大夫,其實很少像徐桐那樣,身體力行,一點洋貨不沾。他們對於西方先進器物的抵抗,總的來說,是比較勉強和微弱的。真正的抵抗,發生在制度和精神層面。客觀地說,西方的世界,對中國古老的文化所產生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當年決意西化,脫亞入歐的日本,一度線裝書大批被丟棄的慘狀,也曾令漢學家們痛心疾首,如喪考妣。作為亞洲儒家文化之源的中國,在屢屢的文化受挫甚至受辱面前,怎麼可能無動於衷?但現實就是殘酷的,幻想仁義忠信可以當干戈舟楫的倭仁,最終發現,仁義忠信還真的當不了干戈舟楫。無論儒家倫理把人心改造成什麼樣子,在西方的堅船利炮面前,都無濟於事。

多數的頑固派,無論古今,其實對西方的物質文明,都是服氣的,很多人只是幻想,能否用一種精神力量來抵禦這個文明。倭仁想的是仁義忠信,徐桐想的是義和團的刀槍不入法術,更後來的人,則幻想某種思想的巨大力量。當然,精神戰勝物質的幻覺,很容易在現實面前破滅,所以,後來的頑固派,則退守第二道防線,死守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戰壕,不許變革。從晚清開始,這些人就覺得西方的優勢,無非是以物驕人,借強大的物質力量壓人,而在制度和精神文化層面,並沒有可以服人的東西。在文化層面上對西方加以蔑視,是頑固派一貫的做派,也是他們一以貫之的一廂情願。

李鴻章講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天並沒有結束。中國紅色革命的發動者,在引來列寧主義這個火種的時候,他們是激進的變革者。從不耽於害怕變革的動蕩,勇於探索一條現代化的新路,取得成功之後,更是開始空前規模的現代化建設。可是,這條印有蘇聯模式的道路,自身存在許多的問題,一旦主政者發現這條路有了問題,勇敢地改道市場路線之後,傳統的改革與保守的紛爭就又被激活了,只是以新的概念、新的方式重現而已。一旦時機成熟,保守和頑固的勢力就會抬頭,憑藉各種有利因素,在社會上攪起很大的風潮。

在轉型的路上,中國人已經走了一百多年。今天的中國,已然跟西方一起,進入21世紀。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市場行為,從硬體到軟體,跟西方已經沒有任何的不同。今天中國人身外之物,跟西方人沒有任何的區別,連我們住的房子,用的傢具,都是西式的。中國對西方的文化,大多數精神產品,也都有了深度的了解。好萊塢的大片,已經成為中國院線的主打產品。連一向陌生的人權、隱私等觀念,都深入人心。但是,保守派的觀點,卻奇怪地跟他們的前輩出奇地一致。他們依舊頑固地堅持,西方的優勢,僅僅在於物質文明。即使這個優勢,不用學習西方,如果中國人能發揚自己的傳統(首先是革命傳統),也一樣可以超越。

過去的頑固派和今天的極左派,其實是可憐人,無非是不想改變,或者回到過去。他們對變化,有著莫名的恐懼,他們是害怕因變化失去或者已經失去的人。長期的教育,讓他們形成了對傳統,包括革命傳統的強固連接。尤其是某些體制內的左派,離開了這個傳統,他們就沒有了生存的依託,或者說賴以驕人的資本。如果說,晚清的頑固派,對於自己的信仰,還有的具有某種真誠,但今天的體制內左派,固執地眼望過去,其實背後無不有自利的功利動機。

固然,中國在外人看來,是個保守的國家,但保守的勢力卻並不天然擁有群眾基礎。改革三十多年,幾次左潮湧動,幾乎次次都不得人心。主張改革的人,未必事事合民眾的口味,但保守的頑固勢力,也只是在特定的政治環境里,才好興風作浪。由於改革本身的問題,轉型的公平和公正沒有很好地落實,沒有得到改革紅利的民眾眾多,感到失落的人眾多,不滿意的人更多。也有很多人,基於文化積習,習慣向後看,以懷舊抒發對現實的不滿,但這些人卻未必是左潮的天然群眾基礎。左潮的掀動者,固然能藉助於一些過時的革命口號,打出民族主義的大旗,打動一部分民眾。但他們跟受損的民眾之間,卻很少有利益鏈接。不僅體制內左派,不肯為民眾做事,就連公認的草根左翼領袖,也無此興趣。

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主張改革之人,話語權的確要大一些。因為他們的主張,順應了世界的大勢。改革與保守之爭,持續了這麼多年,從晚清一直延續到今天,保守一方,說來說去,無非是老調子。他們之所以能折騰出事來,幾乎每次都是要靠權力的動搖和默許。一百多年來,儘管中國一直在走向世界,期間也有倒退和曲折。有些時候,統治者對於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也會產生猶豫。而上層的權力之爭,更會使改革進程複雜化。每當這種時候,保守的逆流就會迴光返照。晚清自甲午戰爭之後的改革進程,之所以出現戊戌政變,進而庚子之變的大倒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太后和光緒二人出現了權力之爭,被頑固派利用。權力之爭,被披上意識形態外衣的時候,往往意味著災難。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也是如此,只有當局在前進道路上三心二意、猶豫不決的時候,左潮才會借勢而起。

本來,人類已經走到了21世紀,各種聲音、各種主張,都冒出來是個好事。觀念的多元,意見的多元,是一個國家的福分。如果當局能審時度勢,制定規則,提供平台,能允許各種意見平等地討論。儘管中國民眾教育程度不高,但道理還是會在辯論和討論中明晰化。如果有人不願意出來討論,動輒喊打喊殺,自然會被淘汰。若要站得住腳,自然要擺事實講道理。進入網路時代,世界變化太快,政黨需要與時俱進,政黨的意識形態也需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一直都是當今執政者賴以成功的法寶,面對已經跟現實情況不符的意識形態的某些提法,理所應當加以改進。

跟當年被拉進西方世界的中國不一樣,走到今天,中國早已進入了他們的世界。跟世界接軌,既是政府和民眾的願望,也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如果說,當年被拉進他們的世界,我們只能做一個小夥計,今天,則切實有了掌握主流話語,進而參與制定議事規則的資格。這個資格的大小,既取決於國力,也取決於我們的話語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的世界,也就成了我們共同的世界。其實,即使我們不樂意走向世界,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世界上還存不存在世外桃源我不知道,但至少中國是不可能自外於世界的。

雖然說,一百五十多年來,那種想把中國拉回去開倒車的思潮,不管多麼囂張,都只是曇花一現。但在這一現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