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就是這麼回事兒 轎子這個東西

轎子這個東西,是國人的發明。在萬惡的舊社會,轎子滿地皆是。富貴人乘轎,窮人抬轎。小戶人家,女孩兒一輩受苦,但出嫁之時,怎麼窮,也得坐一回轎子。沒有轎子摻和一下,這個婚就結不成。轎子,比今天的結婚證,還要重要。至於官人出門,無論清濁,都得坐轎子。清初著名的清官湯斌,窮到掉渣,但也無非是轎子上的襯布破一點而已。無轎不成官,在明清兩代,絕對是宇宙真理。

孔子的時代,貴人出行,還只能靠車。打仗有兵車,出行有安車。有牛拉的車,也有馬拉的車。漢高祖劉邦做了皇帝,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拉車,反過來說,此前的貴人,拉車的馬,都是同色的,漂亮,氣派。當然,孔夫子這樣不合時宜的嘮叨鬼,周遊列國,也只好坐牛車。顛簸幾千里,真難為他老人家了。到了三國兩晉,好像還是沒有轎子,官人出行,多半騎馬。像阮咸這樣的浪蕩子,非要騎驢,而且拐個女孩子一塊兒騎,當然也是可以的。南北朝的時候,有了轎子,那時,人們管這玩意兒叫擔子或者肩輿。後一種叫法很貼切——抗在肩膀上的輿,也就是車。轎子一發明,就風靡天下,開始是貴婦人喜歡——比起騎馬,它保險,而且舒適。馬有尥蹶子的時候,人似乎不會。南北朝是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雖然亂點,但好些玩意兒都出來了,比如胡床,比如馬鐙,還有轎子。

到了唐朝,轎子就更多了。我們都看到過一幅畫,閻立本的《唐太宗步輦圖》其實畫的就是唐太宗坐轎子。只是為了突出領袖的風範,把個爺們畫得太大,抬轎的小女子則過於弱小,像是若干小女子,抬了一頭肥豬,實在不大像話。但是,唐朝對官員坐轎,卻有許多限制,這個不許,那個不許,只能在生病的時候,偶爾享受一下。不過,官場慣例,禁止什麼,什麼就已經弄得泛濫得不像話。皇帝可以有步輦,臣子焉能不坐肩輿?到了五代,轎子就泛濫了,規模也弄得越來越大。人們發現,轎子越大,抬的人越多,坐著也就越是舒服。那年月,沒有柏油路,乘車顛,騎馬也顛,但坐轎子,只要抬的人受過訓練,可以一點都不顛。當年秦始皇巡遊天下,如果不是乘車而是坐轎,估計還能多活若干日子。不會半道死掉,密不發喪,屍體臭得不行,弄車鮑魚混著走。轎子這樣舒適,但是,還是有人不肯坐轎。司馬光做地方官,到哪兒都是騎馬,沒有什麼儀仗,也不帶什麼從人。人家說:「你這樣干,百姓就認不出你來了。」司馬光說:「我讓他們認出來幹嗎?」王安石罷相致仕,在金陵安居。出門就是一頭毛驢,騎在上面,由一個老軍牽著,隨它走到哪兒。人問他為何不坐轎?他說:「那種把人當畜生的事兒,我可不幹。」

個把不樂意把人當畜生使喚的官員,擋不住轎子的浩浩蕩蕩發展前行。到了明清兩代,轎子已經成為人們的主要出行工具了。無論男女老少,只要有錢,就有轎子坐。轎夫也成為相當穩定而且有技術的一個行當,進門不拜師傅,吃不了這碗飯。這些被當畜生使喚的人,有的時候,也不見得真的低人一等。給官員抬轎子的轎夫,在街面上吃得很開,街上的鋪面和攤位,主人個個都得買轎夫的賬,一屁股坐下,白吃白喝。如其不然,抬著官人走在街上,橫過去一腳就把你攤子給踹了,說你擋道。狐假虎威,誰惹得起?

一直到清末民初,西式的四輪馬車來了,輪船來了,火車也來了。轎子卻依舊猖獗。但凡有點身份的人,出門首選,還是轎子。好些人的轎子,十分講究,在裡面吃喝拉撒都可以,連帶著可以抽大煙,伺候抽煙的女人,都可以裝了進去。連留學東洋學軍事的老爺,回國都做了將軍,行軍打仗,開始騎馬,照上幾張精神的照片之後,紛紛棄馬坐轎。一隊大兵,後面跟個轎子,是常見的行軍場景。只是真開戰了,或者隊伍被伏擊了,轎夫們每每棄轎而逃,把個將軍丟在轎子里,讓給了敵人。如果將軍把小老婆和煙槍都帶著,那就只能做俘虜。

轎子的發展,也有兩大弊端,第一是讓中國的車進步不大,從西周到民國,還是兩個輪子,沒有軸承,沒有減震裝置。第二是讓中國的道路修得不好。貴人都坐轎了,車好與不好,路好與不好,關係不大,所以,中國的車幾千年都是老樣子,中國的路,就老是土路,坑坑窪窪的。這樣的事,得到汽車引進中國,貴人們紛紛坐上汽車,才會有所改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