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者,王朝里的「革命」先鋒 一個賣國條約的簽訂

晚清每一個不平等條約,都是賣國條約。每個條約的簽訂,都是被迫的。比較起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簽訂,是最冤枉的。此前,這兩個條約實際上已經在天津簽了,只等著中國皇帝最後批准,即告完成。但是,咸豐皇帝對於條約中外國公使駐京的條款,實在無法接受。《天津條約》談判期間,就曾指示中方使節,哪怕多給洋鬼子點銀子,這一條免掉算了。但是,前來談判的英法使節心很硬,別的好商量,就這一條,死活不能改。《南京條約》簽訂後的二十年,洋人吃夠了不能跟中國最高層打交道的苦,這一回,死活也得把中國拉進到威斯特伐利亞外交體系中來,逼驕傲的滿人皇帝,按西方的規矩辦事。

結果呢,雙方就鬧翻了。前來換約的外國使節所帶的艦隊,在大沽遭遇了清軍的伏擊,吃了大虧,若不是旁邊美國軍艦的援助,差點全軍覆滅。然後這個仗就打升級了,在大沽打不過英法聯軍的清朝主戰派王爺僧格林沁,以為洋人的優勢不過在船堅炮利,放進來在內陸交戰,也許戰爭的結果就會顛過來。結果呢,北塘戰敗,八里橋慘敗。驕橫的蒙古騎兵,不僅不敵洋人的槍炮,即使肉搏,也不佔上風。僧格林沁敗得心服口服,咸豐皇帝也就只好倉皇北顧,跑到熱河去了。留下了他不喜歡的異母弟弟恭親王奕訢,跟洋人周旋。如果洋人生氣了,一把槍把奕訢斃了,也就算他倒霉。

戰勝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當然不會客氣。很輕易地就把滿是寶貝的圓明園給搶了,然後大概是為了掩蓋搶劫的痕迹,乾脆一把火把園子給燒了。燒搶的借口,其實是後來才找出來的。被燒了後院的咸豐皇帝,終於學乖了,留在北京的恭親王就更乖,洋鬼子要的條件,統統答應,還順便多賠了大把的銀子,英國人,還把毗鄰香港島的九龍半島,也割走了。

中英《北京條約》的簽字儀式,在禮部大堂舉行。這一點,是中國人的小伎倆。原本洋人打上門來,就是要打破清朝的天下體系,建立外交關係。但簽約地點,卻偏被中國人定在禮部。天下朝貢體系,跟外國打交道的部門,就是禮部。只是,這樣細膩的小心眼,英國人竟然沒有覺察。英軍總司令兼全權大使額爾金,乘坐中國人提供的十六抬綠呢大轎,大模大樣地來到了禮部大堂,在上座端然坐下,然後示意讓恭親王奕訢在下座就座。但是,英國方面熟悉漢人禮節的人,不明白滿人的上下其實正好跟漢人相反,所以,額爾金實際上坐的是滿人眼裡的下座。

不過,在參與簽約的英國人眼裡,清朝的王公大臣們,個個都很憔悴,衣服也顯得骯髒和邋遢。顯然這一陣在佔領軍鐵蹄下的生活,過得不容易。恭親王當時才二十歲出頭,長著一副愛新覺羅家傳統的長臉,顯得陰沉而且膽怯,恨不得簽字儀式趕快結束。於是儀式幾分鐘就結束了,儀式結束時,恭親王提議是不是共赴宴席以示慶祝。英國人鑒於此前清朝方面的種種欺詐,生怕因吃飯招來什麼意外拒絕了。但是,第二天跟法國人簽約的時候,法國人不怕中國人下毒,一起品嘗了中國美食,這讓英國人多少有點後悔。其實,真要想吃滿漢全席,問恭親王要廚子就是。此時的恭親王,什麼都會答應。宮裡的御廚,都留在了北京,並沒有跟咸豐跑路。此番進軍中的英國人翻譯,就找到了一個明顯是在官宦之家做廚子頭的廚師,每次他吩咐什麼,廚師就會大聲重複一遍,傳達給實際不存在的下人們,然後自己把飯菜做好,端上來。

我們稱之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爭,其實不是為了鴉片打的。這一年,是個轉折。從此,中國和西方交往,不再經過地方督撫轉達,也不再經過禮部。中國中央政府,專門為跟洋人打交道,成立了一個部門,叫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洋人以為這就是他們說的外交部,但中國人卻權當它是個臨時的辦公室,專門糊弄洋人的。但是,洋人的使節,卻從此進駐了北京。儘管使節和使節的夫人,都嫌北京臟,但進來之後,再也沒有走過。此後,中國人依舊跟洋人玩著小心眼,進宮見皇帝,從側門進,進宮之後,走邊上的小路。不斷暗示,中國還是中心,西方的夷人,還在邊緣。可惜,來中國的老外,始終弄不懂這些暗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倒真的成了西方世界的邊緣分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