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宦海兩浮沉的文人 昭明太子的幸運

昭明太子,就是南北朝時期,南邊梁朝的太子蕭統。歷史上的太子多了,但能留下一部文選的,就他一個。《昭明文選》,是由他主持,和眾文士編選的。關於這部文選,明朝有個逸事,說是某秀才翻看過後,提出質疑:「既曰文選,為何有詩?」有人答曰:「那你問昭明太子去。」「昭明太子是哪個?」「已經死了。」「既然已死,就不問了。」「不死,你也問不了。」「為何?」「他讀的書多。」讀書多的昭明太子,編的文選影響確實大,後來的人舞文弄墨,或多或少都有文選的影子。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衝鋒陷陣的健將們還號召要滅了「選學妖孽」,大約是煩透了民國時大人物往來的四六文電報。其實,新文化運動都過去快一百年了,牛逼的大學中文系才子,還會嘗試做一下駢體文。由此可見,昭明太子陰魂難散。

歷史上的昭明太子,命卻很短,只活了三十一歲,跟他活了八十六歲的老爹比,實在是短壽。他老爹如果不是出了意外,著了一個北朝來的混混侯景的道,被活活餓死,不知還能多活多少年。蕭統三十一年的生命,跟書息息相關。成年之後,家裡藏書逾三萬冊。史書上說,他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能諷誦。小的時候,老爹開宴會,就經常讓他當眾賦詩,一揮即就,比曹植還迅捷,很給他的爹長臉。史書上還說,蕭統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俗稱所謂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者。世界上是不是真有這樣的天才,咱沒見過,但從古至今,老是有人這樣說,或許有吧,昭明太子蕭統,就是一個。這樣的蕭統,自然喜歡跟讀書人交往,性格謙和,喜怒不形於色,沒事就跟眾多文學之士開讀書會,討論學術問題。當年范縝的神滅神不滅的問題,就是太子東宮的一個話題,可惜大家議了那麼久,也沒個結論。不過,那時的書,都是抄本,量很少,這樣的讀法,估計用不了三十一年,十年,他的所有藏書就讀完了。

讀完了書,還有別的事做。第一個,昭明太子還有時間孝敬爹娘,他親娘病的時候,衣不解帶地伺候。娘死了,哭得跟什麼似的,飯都不肯吃了。後來在老爹的嚴命下,總算沒餓死,但原來十圍肚子,小了一半,活生生等於進了一個減肥班,而且效果顯著。發送了親娘,就幫助他爹梁武帝處理政務。這活兒比伺候病人還難,因為儘管面對自己的親兒子,梁武帝也不肯放權。事你要辦,但決定權在他。他的那些弊政,一樣也不能改,用的爛人,也辭退不得。實在看不過去,就上書相勸,但老爹不聽,也沒辦法。估計昭明太子的病,就是這樣坐下的。年輕輕的,硬是沒熬過他年邁的爹,早早就翹了。

如果蕭統不早死,熬過他的爹,順利繼承大位,好像結果更好不了。至少,他現在的好名聲會保不住。梁朝的江山,原本就是偏安之局。梁武帝蕭衍,本非英主,跟他兒子一樣,也是個文學之士。說是文學青年有點過,但撐死也就是一作家。作家秉國政,或多或少都有點浪漫情懷,任用親貴,放縱貪腐,到了晚年,還一個勁兒鬧著要出家,動不動就躲進寺廟裡不肯出來,讓大臣們拿錢去贖。偏偏這樣一個文學老兒,活得那麼長,主政將近五十年。如果沒有侯景的意外,還不知道活到什麼時候。古代就是這樣,人存政存,人亡政息。他梁武帝不死,他的章法就動不了。時間太久了,想動也不行了。

所以,文學青年蕭統,如果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以他那文學情懷來處理國政,多半跟後世的南唐李後主和北宋的宋徽宗一樣,砸在手上的可能性很大。蕭統活著的時候,史書記載說他經常縮衣節食,沒事就派手下四處周濟難民。京師如此,別的地方就更差。他蕭統何德何能,可以只手回天,挽狂瀾於即倒?一旦天下砸在手上,史家的筆就不會那麼客氣了。跟他同樣好讀書,看起來比他讀得還好的兄弟蕭繹,藏書十幾萬冊。倒是登基做了皇帝,可惜是個亡國之君,一肚皮的書,沒有保住一個殘破的江山。一怒之下,一把火把書全給燒了。演成自秦始皇和項羽之後,最大的一次書災。後人講書史,提起來就令人眼淚汪汪的。

想想他兄弟蕭繹,蕭統還真是幸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