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上上下下地折騰 調和陰陽的宰相

調和陰陽這樣的事,後世一般都是醫生在做。中醫的理論,但凡生病,就是陰陽不協,治病,無非調和陰陽。實在調和不了,人也就翹了。當然,另一種說法是,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命里該死,醫生再怎麼高明,也無力回天。但是,西漢年間,一說起調和陰陽,人們都會想到宰相。那時的人們普遍認為,三公的職掌,就是調和陰陽——為人間社會調和陰陽。而宰相為三公之首,自然首當其任。

漢宣帝時,丙吉為相。他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件逸事。有天丙吉在大街上走,看見一群混混毆鬥,打得死傷枕籍,血流滿地,丙吉置之不理,驅車而過。又走了一會兒,看見一頭牛趴在那裡喘氣,他卻停車下來,一個勁兒地問牛的主人,是不是路趕急了,把牛給累著了。跟著他的掾吏(隨員)不解,問他,有人鬥毆致死你不管,一頭牛喘氣你卻問個沒完,這是為什麼?丙吉說,混混打架,是長安令和京兆尹這些地方官該管的事,他們管不好,年終考核記上一筆就是。現在剛剛初春,還不到熱的時候,牛就喘,如果不是累著了,那就是出大問題了,不該熱的時候熱了,必定是陰陽不調。三公職掌,就是管這事的,焉能不問?

三公負責調和陰陽,大概發端於董仲舒的理論。天人合一,天象如何,跟地上人的作為有關。陰陽不協,不是冤獄太多,就是統治者做了其他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非得宰相出面打理,才能把不協調的陰陽再調和回去。這樣的說法,對於老百姓是有好處的,但凡有了災異,無論水旱,王朝都會在自身政治上找原因,做一番自我的檢討和調整。如果調整過後,災異如舊,那麼宰相的位置就保不住了,換人。西漢因為這個事,換掉的宰相有一大把,難怪丙吉見了牛喘神經緊張。其實,真要是人事影響天象,第一個該換的是皇帝。可惜,君主制下,偏偏就是皇帝換不了。

丙吉是獄吏出身,在西漢後半葉儒風大熾的時代,其實是做不了宰相的。但這個高級獄吏,恰好在漢武帝跟衛太子鬧翻,窮制巫蠱之時,在廷尉府幹獄監。因職務之便,善心大發,救了衛太子的遺孫,漢武帝的曾孫劉詢。後來,漢昭帝死後無嗣,霍光擁立昌邑王失敗,最後找到劉詢繼位,是為漢宣帝。說起來,丙吉是漢宣帝的大恩人,但當時漢宣帝尚在襁褓之中,不知此事。繼位之後,雖然丙吉也在朝為官,卻隻字不提。直到後來有人爭功,爭來爭去,漢宣帝發現,真的功臣,是這個不說話的丙吉。由是大感動,讓他封侯拜相。丙吉謙讓再三,還是接受了。

一個獄吏出身的人,當然知道其實一個王朝的冤獄,是永遠斷不了的。西漢的法律,在條文上比秦朝少,某些特別殘忍的肉刑,也因為緹縈的上書,被漢文帝廢了。但嚴刑峻法之風,卻貫穿王朝始終。不管多大的官,只要犯事進了監獄,就得扒層皮。好些名臣,比如李廣和周亞夫,都因為不願意進監獄受辱而自殺。如果人事真的會影響天象,那麼他這個調和陰陽的人,恐怕怎麼也做不好。所以,他做宰相之後,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盡量別在自己手中害人。宰相府的掾吏,不管犯了什麼錯,他都不將之投入監獄,頂多放個長假,讓他們自己識趣離職就是。一個趕車的車夫,因為喝醉,吐在了他的車上。左右要趕這個酒鬼走人,他也不讓,說是不能為了一輛車,砸了一個人的飯碗。這樣寬厚待人,能不能讓天象變得協調一點,我們不知道,反正,他的政敵的確不多。

丙吉的特殊之處,是絕不因為他跟皇帝的關係而顯露絲毫的特別。除了寬厚,沒聽說他有什麼政績,更沒見他在調和陰陽方面,有什麼表現。但他的位置很穩,一直做到死。死前,皇帝還特意徵求他的意見,誰可以接任。一個在民間吃過苦的皇帝,知道感恩,一個同樣在民間混出來的高官,不居功自傲。雖然不是明君配賢相,倒也令人感動。

班固說,做高官之後,丙吉也開始讀詩禮了,而且皆通大義。但他的寬厚,卻跟這些儒家經典,關係不大,只能說是天性。或者,在做獄吏時,見了太多的殘忍,後來良心發現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