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與崩潰下的歷史演變 帝王的「封神」怪癖

中國文明發育得早,有文字的歷史長,留下的文字多,因此弄文字的人也多。為政者,處理公務,實際上多半是在處理公文。秦始皇做了第一個皇帝,每天要翻閱的公文,多達上百斤,那時沒有紙,都是木牘竹簡,沉得了不得,換成紙之後,皇帝如果事必躬親的話,公文依舊是看不過來。朱元璋廢了宰相,所有事都自己抓,幾個月下來,光看公文就累得不行,只好聘上幾個秘書頂替,最後演化成內閣。

既然公務略等於公文,就擋不住人們在文字上弄名堂。事做得怎樣無所謂,文字一定要說得好聽。在很多情況下,只要沒有捅出大婁子來,說得好,就等於做得好。清朝末年,一位方面大員要給自己一個總吃敗仗的親信開脫,巧手的師爺,只需將「屢戰屢敗」四個字掉個順序,變成「屢敗屢戰」,就將一個無能的廢物變成了愈挫愈勇的好漢。

當然,身為皇帝的人,一般不屑於玩兒這種小巧的把戲,他們要玩兒就玩兒大的,給人或者事物命名。最常見的是封神,中國神仙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到過皇帝的冊封,也就是說,這些神仙的名字,至少大名都是皇帝給起的,否則就不怎麼值錢,香火上面要差上很多。其次是封人,最多的是給那些苦守不嫁的寡婦,算是表揚好人好事。據說每個貞節牌坊上面的字都是皇帝賜予的。當然給看得上眼的臣子也有封號,特別是那些死節之臣,人死了,身後的名頭一定會響響的,恭維死人,讓活人學,給活人看。有時候,後面的皇帝,也給前面的皇帝命名,加謚號,除了極個別實在不像話的,多半的都是美謚。當然也有急性子,等不及後輩出面,自己給自己戴高帽子的,比如慈禧太后,生前頭上就有十幾個字的頭銜,「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幾乎把適合中老年婦女的好聽字眼囊括一盡,比眼下的情歌還肉麻。

不過,皇帝命名的把戲,也有玩兒砸了的。史書上的王莽,名聲不好,那是因為這位老兄,奪了漢家天下之後,把戲給演砸了。皇帝如戲子,自古皆然,穿上龍袍的人,總免不了要裝模作樣,演戲給天下人看,但俄國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過,演戲不能太入戲。政治舞台亦然,太入戲了,讓人看著不自在,如果明明是演戲,卻不自知,反而要台下的人跟他一起演,以至於影響到了觀眾的生活,飯都不要吃了,那麼,皇帝自然也就做不成了。不僅戲不能演了,連戲班子一塊兒都給毀了。王莽就是這樣一個皇帝戲子,自家在台上演古裝戲,居然要觀眾脫了衣服,一起換裝,連貨幣都得隨場次換古幣,結果大家礙手礙腳,危及飯碗,於是都不高興了。

這些古裝戲中,有兩個小場次恰好跟命名有關。一個是從古書上查來,說是《周禮》上沒有封王一說,因此恢複西周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把原來封的王都廢掉,這一政策在國內實行起來也還湊合,原來被封王的人縱然一肚皮不樂意,也沒辦法。可是他把所有周邊少數民族的王也要都撤掉,換成侯(周禮,邊地諸侯封侯,地位並不比公爵低),可就惹出麻煩了。這些蠻夷之人,可弄不明白王莽托古改制的深刻含義,只覺得原來是王,現在變成了侯,等於降了級,大為不滿,使者又解釋不清楚,於是呼嘯一聲,反了。四邊的危機還沒了結,內地人禍未已,天災又至,水災、旱災、蝗災齊來。老百姓沒飯吃,王莽有辦法,派使者下去,教老百姓煮草根樹皮,名之曰「酪」,這也是從古書上查出來的古義,果漿類食物。可惜,這種酪,救不了命,老百姓隨即也反了。

王莽在歷史上,雖然穿過龍袍,坐過大位,但只能算是半個皇帝,因為一輩子沒過完,就連帝位帶腦袋都丟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