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社會發展

社會不會按照個人的意願發展,它是以各種行為和諧發展的形式運行的。從這些經驗中,兒童又獲得了一種新的品質——耐心。耐心可以讓他不再衝動行事。

過程非常重要。為了滿足兒童的需求,我們有必要為他創建一個適合他的環境,當我首次提出這個觀點時,引起了許多建築師、藝術家以及心理學家的興趣。其中一些人和我一起討論房子的大小、高矮和裝修。這樣的建築不止是一個庇護所,更多的是對兒童心理上的意義。它的價值不是取決於它的形態和顏色,而取決於建築內為兒童準備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讓兒童集中注意力。但這些東西不是隨意擺放的,而是通過對兒童長期的觀察而放置的。首先,我們在兒童的房間中只擺放一部分物品,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我們留下他們喜歡的東西,把不用的拿走。我們為兒童準備的東西不是通過某一個學校的實驗總結出來的,而是通過對世界各地的學校進行試驗得出的。因此可以說,這些東西都是兒童自己的選擇。一些被所有兒童喜愛的東西在我們看來非常重要。我們還發現有一些東西他們幾乎不碰,這出乎成年人的預料。如果我們讓正常兒童自由選擇,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他們都喜歡昆蟲和鮮花一類的東西。很顯然,他們需要這些東西。兒童會選擇對自己發展有用的東西。開始我們為他們提供玩具,但往往被他們忽略。之後我們再提供一些顯示顏色的東西,但他們只會選擇一種非常普遍的扁平線軸。這一點在每個國家都很常見。他們在選擇上的相似同時也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如果為兒童提供過多的東西,或者讓超過三四十個孩子聚集在一起,就會引起混亂。因此,即使孩子很多,我們也不會為他們提供太多的東西。我們每種東西只會為兒童提供一個。如果在一個孩子使用某種東西的時候,另一個孩子也要,那麼正常的孩子就會等別人用完再用。在這裡他便形成了一種社會特徵。兒童會知道,他不能打斷別人,倒不是有人叫他這麼做,而是他從日常生活中得出的經驗。很多人共用一樣東西,除了等,別無他法。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種秩序會成為一種習慣,同時也會讓兒童成長。這樣,兒童開始學會適應社會。社會不會按照個人的意願發展,它是以各種行為和諧發展的形式運行的。從這些經驗中,兒童又獲得了一種新的品質——耐心。耐心可以讓他不再衝動行事。這樣,他的性格就自然形成了。我們不能通過對3歲兒童進行教育就讓他獲得這些品質,但經驗可以。人們經常對我們學校里的兒童如此懂事感到驚訝,因此他們經常問我:「你是怎麼讓孩子們這麼聽話的?怎麼這麼遵守規律?」原因不在我,而是我們精心準備的環境,還有他們在環境里找到的自由。在這些條件下,3~6歲的兒童便自然而然形成了這些性格,並把它們表現出來。

在兒童準備進入社會的個階段,如果成年人加以干涉,通常會起到負面作用。當孩子們排隊向前走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孩子脫離隊伍向反方向走,於是衝突就不可避免。一般人會把那個孩子抓回來。但對兒童自己來說,這種方式沒什麼不妥,雖然和別人的方式不同,但可以滿足他自己的需求。兒童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但他樂在其中。如果我們干涉,他們會感到惱怒不已。他們有自己的行事方式。兒童就是通過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取得經驗的。老師從不教他如何解決,他們只會加以干涉,老師的解決方法和兒童的想法截然不同,這反而影響了兒童群體的和諧。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我們就該讓兒童自己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客觀地進行觀察。因為我們對他們的了解還不多。正是這些日常生活的經驗形成了社會秩序。

那些直接干預的老師根本不知道蒙台梭利學校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行為的。他們認為我們學校使用的是學術手段,而非社會手段。他們說:「如果對兒童聽之任之,那社會將變成什麼樣?」但如果不解決社會問題,那社會生活從何談起?如果不解決社會問題,那兒童的行為如何才能正常,他們追求的目標又如何為大眾所接受呢?對這些人來說,社會生活就是有秩序地坐在一起,然後聽別人說話,但事實卻正好相反。對普通學校的兒童來說,真正的社會生活是在學校安排的玩耍和戶外活動時經歷的。而我們的孩子一直生活在一個活躍的集體中。

當班級逐漸壯大,各種不同的性格會清晰地顯現出來,兒童才能獲得更多的經驗。在相對較小的班級里,兒童就很難獲得這樣的經驗。完美是通過社會生活得來的。兒童是怎樣組合到一起的呢?在我們學校這是隨機安排的,但也經過一定的選擇。每個班級的兒童年齡不一(3~6歲之間),在普通的學校里這一點很難見到,除非有些較大的孩子因為智商問題只能和較小的孩子安排在一起。這種組合方式以年齡為基礎,只有很少的學校採取這種垂直分級的方式。我們當中的一些老師建議將同齡的孩子分在同一個班級,但這種做法很難實現。就像在家裡一樣,母親會發現6個孩子更好應付,但如果家裡有一對雙胞胎或者同齡的幾個孩子,她會發現事情難辦多了,因為孩子們總是同時跟她要相同的東西。養6個不同年齡的孩子比養1個要簡單多了。單個孩子比較難應付不是因為他不聽話,而是因為缺少夥伴。母親生胎比生胎遇到的困難要多很多,她們總以為這是因為自己缺少經驗,但實際是因為個孩子有人陪伴。社會生活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我們可以遇到不同的人。老人自己待在家裡是很無聊的。

這種把不同年齡的兒童分開的行為非常殘忍,而且也不人道,對兒童來說也是如此。它阻斷了兒童與社會的聯繫,進而阻礙他的發展。很多學校會根據性別和年齡把兒童分別安置在不同的教室里。這種做法在本質上是極其錯誤的,它還會成為罪惡的根源。這樣做是人為的隔離,會阻礙社會感覺的發展。在我們學校,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學習,當然,把男孩和女孩安排在一起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不能根據年齡把他們分開。我們的學校顯示,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可以互相幫助。小一點的兒童詢問大一點的兒童在做什麼,並要求他解釋。這樣的組合非常重要,因為3歲兒童的心理與5歲兒童的心理更接近(與從一個教室跨到另一個教室不難,兒童可以自由地在教室之間穿行。如果一個3歲的孩子跑到7歲、8歲或9歲孩子的教室中去,他也不會待很久,因為他在那裡不能發現任何對他有用的東西。教室之間有界限,但沒有限制,班級與班級是融合在一起的。每個班級都有指定的教室,但它不是孤立的。每個孩子都可以跑到其他教室去。一個3歲的孩子可能看到一個9歲的孩子正在用算術計算平方根,3歲孩子會問他在幹什麼,得到的答案他根本不理解,於是他會再跑回自己的教室去,這裡有更多好玩的東西。但是6歲的孩子就可以懂一點9歲孩子在做的東西,於是他會留下來觀察並學習。這種自由教學的方式可以讓我們觀察到各個年齡段兒童所能理解的範圍。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8~9歲的兒童能理解12~14歲兒童對平方根的計算過程。同樣,我們還會發現8歲的孩子對代數很感興趣。兒童的進步不止來自他年齡的增長,還在於我們能夠讓他去自由觀察。我們學校的教學是非常靈活的。年齡大的孩子做的事可以引起年齡小的孩子的探究熱情。大孩子也樂意向幼齡兒童講解自己的知識。他們之間沒有高級與低級之分,而是通過精神上的互相交流得到正常的發展。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們學校里的兒童之所以變得和諧、懂事,這都是自然規則在起作用。通過對兒童的行為以及他們在自由的氛圍中形成的關係進行研究,我們就會了解社會的真正秘密。這些秘密非常微妙,我們必須從心理方面對其進行分析才可以看出來。這些秘密很容易引起我們的興趣,因為我們能從中看出人類真正的天性。因此,我把我們學校看作是一個個心理實驗室,我們在裡面進行研究。這個實驗室不是用來做普通意義上的探究,而是一個對兒童進行觀察的實驗室。這裡還有其他一些非常有趣的情況。我們說過兒童可以自己解決問題,但我們還沒解釋他們怎樣解決。可能因為家庭環境引起的,也可能因為出生時的負面影響或者其他意外情況引起的。我們應該同情並幫助他們,這樣才可以讓社會進步。

如果兒童出了什麼小意外,比如打碎了花瓶,他會感到難過。他不會為打碎花瓶而感到高興,而是為自己不能安全地搬運一個花瓶而感到自責。這時候成年人的本能反應就是大叫道:「你看你現在把它打碎了,我都告訴過你多少次了,不要去碰這些東西!」或者,大人們會讓他把這些碎片收拾乾淨,認為這樣他才能記住教訓。但兒童會怎麼做呢?他會跑過來幫忙,還會用稚嫩的聲音和鼓勵的語氣說道:「別擔心,我們還能再找一個花瓶。」然後有的把地上的碎片掃乾淨,有的則去擦乾地上的水。他們的本能就是幫助弱者,鼓勵並安慰他們,這種本能代表了社會的進步。確實,人類最大的進步就是幫助弱者和窮人,而不是壓迫和控制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