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成長的不同階段

我和許多人一樣,堅持認為人最重要的階段並非大學,而是0~6歲這個階段。因為人的智力正是在這個階段成形的。不僅是人的智力,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正是這個時期的嬰兒創造了未來的成人。

。有心理學家對兒童從出生到大學的整個過程進行了研究,他們表示這一時期可以明確地分為不同的幾個階段。繼哈伍洛克·艾里斯以及威廉·斯特恩之後,其他人也持這種觀點,特別是夏洛特·布勒以及她的追隨者。同時,從弗洛伊德學院的研究中也印證了此觀點。這與之前一度流行的觀點截然不同,那些觀點認為人在出生之後的那幾年裡沒什麼價值,隨著之後的成長,人本身的價值才會增加。現在心理學家已經放棄了這種陳舊的觀點,並認為兒童在各個成長階段的心理類型並這幾個階段互相之間的界限非常明確。

有趣的是,這些心理類型與人的不同生長階段關係密切。從心理學上來講,成長過程中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可以生動而誇張地說:「成長是一個再生的過程。」當一個心理個性階段結束時,另一個也開始了。

這一系列階段中的個階段發生在兒童從出生到6歲這一期間。在這個階段內,兒童的心理類型保持不變,雖然和後來的幾個階段差異非常之大。同時,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0~3歲和3~6歲。在0~3歲這一部分,成人對兒童還不了解,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對這個時期的兒童造成任何影響。事實上,還沒有接收這一個時期兒童的學校。在個部分(3~6歲),兒童的心理類型還沒有改變,但從某些程度上來說,兒童已經可以接受來自成人的影響了。在這個階段內,兒童的個性和人格的改變是非常大的。我們只能拿新生兒和6歲兒童作比較才可以看出這一變化。先暫時不談這些變化是怎麼發生的,但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6歲兒童已經具備了入學的智商。

接下來是6~12歲的這個階段。這一階段沒有其他變化伴隨發生,兒童不僅冷靜,而且快樂。在心理上,他正處於一個健康、精力充沛而穩定的時期。「這種穩定不僅表現在心理上,還表現在生理上,」羅斯在寫到這一時期的兒童時表示,「這種特徵在兒童階段的後期表現得非常明顯。如果一個對人類沒有任何了解的外星人來到地球,假設他從沒遇到真正的成年人的話,就很可能把這個階段的兒童當成人類的成年人。」

從生理上來說,和個心理階段之間的區別也非常大。關於這一觀點,讀者可以參考當時其他作家的作品,比如威廉·斯特恩的《兒童在六歲之前這一階段的心理》,1930年版(1914年德語版);夏洛特·布勒的《從出生到成熟》,1931年第三版;歐尼斯特·瓊斯的《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刊載於英國《心理學期刊》,1922年。此外,若想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療法,可以參考阿諾德·吉賽爾的作品。

改變顯而易見,僅僅舉一個例子來說,兒童開始長出新牙,替換掉了原來的舊牙齒。第三個階段從12歲開始至18歲結束。它和之前的階段一樣,此期間人的變化也非常大。它也可以分為兩部分,分別是12~15歲以及15~18歲。當然,這一階段的生理變化非常大,人在生理上已經達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18歲之後,人已基本發育完成,此後不會再有特別明顯的變化,增長的只是年齡而已。令人驚奇的是,官方的教育已經認識到這些不同的心理階段。但他們的認識好像僅僅限於模糊的直覺間實踐。不僅如此,為了可以真正任職,畢業生還必須尋求幫助和推薦,掃清路上的一切預料不到的障礙。

很遺憾,每一個國家都存在這樣的情況。有一個典型的例子,紐約曾有過一次由幾百名尚未就業的畢業生舉行的遊行,他們舉著橫幅,上面寫道:「我們還沒找到工作,我們餓著,而將來我們要何去何從?」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教育已經脫離我們的控制,而且也不能改變其根深蒂固的舊習慣。到目前為止,教育唯一的貢獻便是認識到個體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有不一樣的發展模式。在我年輕的時候,沒有人會關心2~6歲的兒童。而今,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學前機構,主要招收3~6歲的兒童。

但是,和以前一樣,現在大學依舊被認為是教育的最高點,人們認為大學生都是才智雙全的特殊群體。現在心理學家已經對人類本身展開研究,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傾向也漸趨明顯。我和許多人一樣,堅持認為人最重要的階段並非大學,而是0~6歲這個時期。因為人的智力正是在這個階段成形的。

不僅是人的智力,人的心理定形也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這一新觀點給那些研究生命潛能的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多人已經著手研究新生兒和0~1歲的嬰兒。他們認識到,正是這個時期的嬰兒創造了未來的成人。研究者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絲毫不遜色於人類早期對死亡的思考。人類死亡之後會怎樣呢?沒有什麼問題比這個更讓人關注的了。現在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又引起了人們的無限想像。因為我們在新生兒身上可以找到我們自己隱藏的天性。人類為何需要經歷如此漫長而辛苦的嬰兒時期呢?沒有任何生物像人這樣在這一時期過得這般辛勞。在這個階段里又發生了什麼呢?毫無疑問,其中正有一種創造力在發揮作用。最開始的時候,嬰兒什麼能力都不具備,大約過了一年,嬰兒變得什麼都知道了。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沒有知識、沒有記憶、沒有一點主觀能力,這些都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獲得的。貓剛出生時就可以「喵喵」叫,剛孵出的小鳥和剛出生的牛犢也可以發出和成年個體一樣的叫聲。但人類不可以,人類只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因此,對於人類,我們不能決定成長的發展過程,但可以對發展成形這一事實進行研究。原來不存在的東西被創造出來了,一切從無到有。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非常奇妙,對我們的大腦來說,解開這道謎題是非常困難的。嬰兒需要一個與我們完全不同的頭腦來完成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孩子比我們擁有更多別的東西,他能取得的創造性成果並非微不足道,相反非常強大。同時,他必須時時刻刻為智力上的發展做好身體上的準備。比如,兒童掌握了一定的語言,而且也使他的發音器官發育成形。這些奇妙的工作並不是在有意識的狀態下完成的。成年人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如果我們想學某種東西,肯定是有意地去學習。

但是這種意識在兒童身上是不存在的,知識和學習的意願都需要他來創造。如果說成年人是有意的,那麼兒童便是無意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無意就等於低級。一個無意識的頭腦才可以發展成最聰慧的頭腦。通過對各個物種的研究,我們就能發現這點,甚至在對昆蟲的研究中都不例外,它們具有某種無意識的天賜的智慧。兒童也具有這種無意識的智慧,正是這種智慧才讓他取得了奇蹟般的進步。這個過程開始於兒童對周圍環境中知識的學習。

兒童是怎樣吸收周圍的知識的呢?兒童周圍的事物喚起了他的興趣和熱情,讓他對環境產生強烈而專一的敏感,轉而慢慢地融入到他的頭腦中去。兒童並非通過思想,而是通過自身天生的能力吸收這些知識的。在這一點上,語言的學習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兒童是怎麼學會說話的?我們會說他天生就有聆聽人類聲音的能力。但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想問,為何在他周圍成千上萬的聲音中,兒童單單就可以聽到人類的聲音,並把它們複述出來?這肯定是因為相比其他各種聲音,只有人類的聲音給他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必定非常強烈,而且同樣的可以讓兒童產生強烈的情感——使其體內的神經產生極大的熱情,而這種熱情又讓他不得不把這聲音表達出來。

我們可以用音樂會來作一個比喻。悅耳的音樂可以讓聽眾的表情變得專註,頭和雙手會隨著旋律而搖動。類似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兒童無意識的頭腦中。同我們對音樂的反應相比,兒童對語言的反應要強烈多了。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舌頭在動,看到他細小的發音器官和臉頰在動。周圍的聲音對他無意識的頭腦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所以他的每一個器官都在動,在安靜地時刻準備著發出聲音。兒童是怎樣做到如此細心地學習語言,甚至明確地使其成了他心理人格上固定的一部分的呢?人們在嬰兒時期學到的語言稱為母語,母語和之後學到的任何語言都不可相提並論,就像一顆天生的牙齒必然和假牙不一樣。這些原先對他毫無意義的聲音是怎樣突然進入他的腦海里,被他理解並變成了他自己的思想的呢?兒童不僅僅吸收了單詞和意思,事實上他還將句子和結構也吸收了進去。如果沒有將句子結構理解透,我們是不能弄懂語言的意思的。比如我們會說「那個不倒翁在桌子上」,之所以我們這樣說,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就是以這樣的單詞順序來說話的。

而若是我們說「在不倒翁上桌子那個」,那麼別人就很難理解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們從一個句子中單詞的排列順序來理解其中的意思,孩子在學習語言的時候也是如此。為什麼會這樣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