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義與利之外 財富的作用取決於人的素質

有一句話說金錢是萬惡之源,我認為這句話是錯的。金錢本身是手段,它在道德上是中性的,無所謂善惡,對它不能下道德的判斷。但是有一個東西是萬惡之源,那就是對金錢的一種態度,叫作貪婪。問題出在對金錢的態度上面,可怕的不是錢,是貪慾。

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取決於他的素質,不同的素質決定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態度又導致不同的結果。所以,財富最後對於一個人的幸福到底起什麼樣的作用,起多大的作用,甚至是不是起副作用,歸根結底取決於這個人的素質。在精神素質不同的人身上,財富會有不同的後果,既可以促進幸福,也可以導致災禍。對財富的貪慾把精神素質差的人毀掉,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現在官員腐敗嚴重,利用權力拚命斂財,揭露出來的一些事例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我看過一個報道,內蒙古赤峰市原來的市長,叫徐國元,受賄3200萬。他每受賄一筆錢,就在自己家裡設的佛堂上供好幾天,然後放在盒子里,那些贓款箱,每個盒子里擺滿了錢以後,四個角上各放一個小佛像,讓佛來保佑他。最後仍感到不安全,他認識雲南的一個和尚,就把大部分錢轉移到了那個和尚當住持的廟裡,可最後還是敗露了。弄了這麼多不義之財,不敢花,天天提心弔膽過日子,最後進了監牢,你說他到底圖的是什麼,非常可笑。還有的貪官把錢砌到牆裡面,這些錢對他的生活一點意義都沒有,帶給他的只是恐懼,哪有幸福可言?

讓我感到驚訝的不是這些貪官的貪婪,而是他們的愚昧。安全是生命的基本需要,人活著是要有安全感的,這比有多少錢重要。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主張人應該追求快樂,但要理智地追求。如果為了追求眼前的快樂而給自己埋伏下了大得多的痛苦,那就是不理智,就是愚昧。從更深的層面說,貪婪是人生道理上的大愚昧,是想不明白人生的基本道理。人們往往從道德的角度評論這些貪官,說他們道德品質壞、墮落,其實許多貪官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有多壞,他可能是一個好父親、好丈夫,可是恰好處在面對巨大誘惑的位置上,沒有抵擋住誘惑,就一失足成千古恨了。真正的道德修養不是刻意用一些規範來約束自己,而是人生整體覺悟的表現和結果。內蒙古那個貪官求佛保佑他的贓款,正說明他對佛教沒有一絲一毫的認識。佛教把墮落的原因歸結為無明,就是不明白,糊塗,沒有想明白人生的道理。佛是覺悟的意思,佛教就是要你做一個明白人、有覺悟的人,那樣就一定會是一個有道德的人。這實際上是宗教和哲學的共同看法。基督教的《聖經》里說,光明來到人間,不是為了審判人來的,有的人不接受光明,寧願生活在黑暗中,這本身就是懲罰,不接受光明因而墮落本身就是懲罰。蘇格拉底說智慧就是美德,講的也是類似的道理,把人生的道理想明白了,自然就會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想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不知道什麼東西重要、什麼東西不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要,就會貪婪,就會因為愚昧而墮落。

素質差的人被財富毀掉,一種情況是在獲取時貪婪,不擇手段,觸犯刑法,另一種情況是在發了財之後,怎麼使用財富,因為素質低,沒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就只能是在物質的奢華上玩花樣,在慾望的放縱上找刺激,無非吃喝嫖賭、生活糜爛,只能這樣。另外就是傳給自己的孩子,實際上是害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培養成了紈絝子弟。那些素質低的大款其實挺可憐的,他們內心很空虛,再多的錢也沒有讓他們感受到人生的幸福。所以我說,財富是對人的精神素質的考驗,財富越多,考驗就越嚴峻,大財富要求大智慧。你發了財,意味著人生對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必須提高自己的素質,讓你的素質與你擁有的財富相稱。從財富給一個人帶來的滿足感的層次,可以準確地判斷他的精神層次,低層次的人僅僅滿足於物質享受,其次是從財富帶來的社會地位中得到滿足,所謂身價,一種成就感,實質是虛榮心的滿足;高層次的人把財富當作實現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手段,獲得的是真正精神上的滿足。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說,財富可能會導致貪慾,但並不必然如此,資本主義精神的特點就是把財富的獲取和使用分開,獲取財富要勤勞,這是光榮的,使用財富要節儉,獲取財富不再是為了自己過奢華的生活,而是要造福社會。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精神其實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做一個好的資本家是很不簡單的。你靠逃避財富、拒絕財富來保持節儉,來維持一種精神境界,這還是比較容易的,難的是在擁有巨大的財富之後仍然這樣,而且不光是自己修行,還用財富來惠及眾生,所以做一個資本家也可以是很偉大的。

美國19世紀的鋼鐵大王卡內基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資本家。我覺得這個人非常了不起,他成為美國民間公益事業的奠基人絕不是偶然的。他父親是蘇格蘭一個手工織布的工人,蒸汽機發明後失業了,全家到美國去找出路。當時他13歲,只上了五年小學,從此失學,在美國當一個小郵差,生活很窮苦。就在那個時期,當地一個退休的上校拿出自己的四百本書,都是文學名著,辦了一個小小的圖書館,向這些窮苦的孩子開放。卡內基迷上了讀書,平時再苦再累,一想到周末的時候能去借新的書,就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了陽光。後來他在自傳中回憶說,他永遠感謝上校引他走進了文學寶庫,那成了他的人生的轉折點,為他一生的追求奠定了基礎,這個收穫如此巨大,就是用全世界的財富和他交換他也不幹。他說,如果沒有那個經歷,憑他的能力也能發財,但很可能就只是成為一個平庸的財主,享享清福而已。那麼,作為一個受過精神洗禮的人,他發了財就完全不一樣了。一方面,他發表文章,倡導民間公益事業,另一方面身體力行,在事業最興旺的時候把股票全賣掉了,成立基金會,贊助美國的各項事業,重點是教育。為什麼?因為他自己小時候失學,深知失學之苦,也因為他從小愛上了讀書,深知求知的幸福。有一年,他對美國教育的贊助超過了聯邦政府的撥款,很了不起。

一百多年來,卡內基所奠定的民間公益事業在美國已經成為牢固的傳統。你看比爾·蓋茨,全球首富,現有

指作者寫作此篇文章時。

700多億美元的家產。他好多年前就建立了基金會,把當時98%的財產放到基金會裡,前年又宣布退出公司事務,全心全意搞慈善,整年在非洲那一帶奔波。他主要贊助全球的醫療事業,尤其是防治艾滋病,他的口號是讓下一代生活在沒有艾滋病的世界。還有現在的全球第二富豪巴菲特,股神,他投資的時候很精明啊,但花錢的時候胸懷就很開闊。他太太比他年輕,他本來想自己去世以後,由他太太來做慈善事業,但是他太太先去世了,他就宣布把當時他的400多億美元財產中的85%捐給各個基金會,其中83%捐給比爾·蓋茨基金會,他自己就不設立基金會了,他說比爾·蓋茨幹得這麼好,用不著我來另起爐灶。

所以,這些人掙錢的時候一個個都是精明的資本家,花錢的時候就成了哲學家、理想主義者。他們做慈善還真不是作秀,是真心實意的,是認真的,因為他們的確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財富本身不能賦予人生以意義,讓財富造福人類才是意義的源泉,從中獲得的道德感的滿足才是人生的巨大幸福。

掙錢的時候做精明的資本家,花錢的時候做哲學家、理想主義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