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愛心的人有福了 善良是第一品德

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是區分好人和壞人最初的也是最後的 界限。

西方哲學家認為,利己是人的本能,對之不應做出道德的判斷,只可因勢利導。同時,人還有另一種本能,即同情。同情是以利己的本能為基礎的,由之出發,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替別人想,就是同情了。

利己和同情兩者都不可或缺。沒有利己,對自己的生命麻木,便如同石頭,對別人的生命必冷漠。只知利己,不能推己及人,沒有同情,便如同禽獸,對別人的生命必冷酷。

利己是生命的第一本能,同情是生命的第二本能,後者由前者派生。所謂同情,就是推己及人,知道別人也是一個有利己本能的生命,因而不可損人。法治社會的秩序即建立在利己與同情的兼顧之上,其實質通俗地說就是保護利己、懲罰損人,亦即規則下的自由。在一個社會中,如果利己的行為都得到保護,損人的行為都受到懲罰,這樣的社會就一定是一個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會。

不分國家和民族,人皆是生命,人性中皆有愛生命的本能以及推己及人對他人生命的同情,區別在於能否使這個基本人性在社會制度中體現出來並得到保護和發揚。西方的歷史表明,現代文明社會的整座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基本人性的基礎上的。正如亞當·斯密所指出的,同情是社會一切道德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正義和仁慈這兩種基本的道德。同樣,尊重個體生命是法治社會的出發點,法治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種最大限度地保護每個人生命權利的秩序。

在一個普遍對生命冷漠的環境中,人是不可能有安全感的,無人能保證似乎偶然的災禍不會落到自己頭上。

人如果沒有同情心,就遠不如禽獸,比禽獸壞無數倍。猛獸的殘暴僅限於本能,絕不會超出生存所需要的程度。人殘酷起來卻沒有邊,完全和生存無關,為了齷齪的利益,為了畸形的慾望,為了變態的心理,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只有在人類中,才會產生千奇百怪的酷刑,產生法西斯和恐怖主義。

人心有兩種成分,一是利己心,二是同情心,二者都是人的本性。人在年輕時慾望強,容易把自己的利益和成功看得最重要,名利慾望的滿足往往是快樂的主要源泉。隨著年齡增長,同情心應該逐漸佔據上風,更多地從惠及他人的善行中汲取快樂。

震災中生命所遭受的毀滅和創傷,在我們身上喚醒的最可貴的東西是什麼?首先是真實的人性,是人性中的善良,是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生命的同情和尊重。這豈不是人之為人最基本的品質嗎?豈不是人與人得以結合成人類、社會、民族、國家最基本的因素嗎?與愛國主義相比,在人性層次上,它是更深刻的東西,在文明層次上,它又是更高級的東西。就說愛國主義吧,一個人如果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會是一個好中國人嗎?如果一個國家的成員普遍缺乏對生命的同情和尊重,這會是一個好國家嗎?它還值得我們愛嗎?

善良來自對生命的感動。看一個人是否善良,我有一個識別標準,就是看他是否喜歡孩子。一個對小生命冷漠的人,在人性上一定是有問題的。相反,如果一個人看見孩子是情不自禁地喜歡的,即使他有別的種種毛病,我仍相信這個人還是有希望的。

善待動物,至少不虐待動物,這不僅是對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尊重,也是人類自身精神上、道德上純潔化的需要。可以斷定,一個虐待動物的民族,一定也不會尊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感一旦麻木,心腸一旦變冷酷,同類豈在話下。

一個對同類真正有同情心的人,把同情心延伸到動物身上,實在是最自然的事情。同樣,那些肆意虐待和殘害動物的傢伙,我們可以斷定他們對同類也一定是冷酷的。因此,是否善待動物,所涉及的就不只是動物的命運,其結果也會體現在人身上,對道德發生重大影響。在這個意義上,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道,救贖動物就是人類的精神自救。

善良的人有寬容之心,既容人之短,能原諒;又容人之長,不嫉妒。在我看來,容人之優秀是更難的,對於一個開放社會也是更重要的。

與人為善不只表現為物質上的施惠,你對他人的誠懇態度,包括懂得感恩,肯於認錯,都證明了你的善良。

善良來自對生命的感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