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 機遇優於效率:與其解決問題,不如尋求機遇

在查爾斯·達爾文發現進化論之前,人類對生物的觀察都停留在現在時的層面。人們考察動物的內臟如何運作,把植物研製為有用的魔法藥劑,調查海洋生物奇異的生活習性。所謂「生物學」,即是關於生物如何一天天繁衍的研究。

達爾文認定,脫離開億萬年的進化體系,生物毫無意義。這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對生命的理解。達爾文證明,哪怕我們只是想知道如何醫治豬痢疾,或如何讓玉米高產,或去哪裡捕龍蝦,都必須把那極其漫長、緩慢但卻一刻也沒有停息過的生物進化考慮在內。

直到最近,經濟學都還停留在研究貿易如何逐年繁榮發展、下個季度該制定什麼政府政策的層面上。在當年的貨幣供給是否需要緊縮的問題上,關於長期發展的動態分析似乎太過遙遠。經濟學研究界的達爾文還未出世,但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如果不時刻把那漫長的、緩慢但卻一刻也沒有停息過的經濟發展考慮在內,將無法真正理解哪怕最普通的市場行為。

長久以來,世界經濟平均每年增長不足1%。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世界經濟的增長率約為每年1%,而到了本世紀,由於大興土木——看看今天地面上那些拔地而起的龐然大物——達到了每年約2%。這就是說,平均下來,經濟系統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多生產2%的東西。在日常貿易狂升狂降的表象之下,是一種隱形的持續膨脹在推動著整個經濟圈發展,它用越來越多的東西、交流和機遇,緩慢地一層又一層地覆蓋於地球表面。而且,這種趨勢正在逐年加速和發展。

在人類文明的源頭,整個地球幾乎都是達爾文的王國——是一個生物圈,而非經濟圈。然而,今天,經濟圈大到了超乎理解的程度。如果我們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公路、鐵路、交通工具、電話線路、發電站、學校、房屋、機場、橋樑、購物中心(以及其中的所有的東西)、工廠、碼頭、港口……的重置費用加起來,如果我們把全世界所有人類的這些發明和造物統統加起來,就像它們是某家公司的資產似的,我們會發現,增長雖然緩慢,但是這麼多個世紀之後,人類的財富積累竟是如此驚人。用1998年的美元來計算,全球基礎設施約價值400萬億美元——4的後面有15個0!那意味著,從一無所有到便士無數。

這些財富起源於什麼?一萬年前,還幾乎什麼都沒有,到了現在,卻價值400萬億美元。所有這些都來自哪裡?怎麼來的?創造此種繁榮需要能量的付出,但這不足以解釋它,因為動物也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但卻沒有帶來相同的結果。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一般而言,人類建造略多於摧毀,創造略多於消耗。」經濟學家朱利安·西蒙(Julian Simon)如是說。他說得大體正確,但是,一般而言,究竟是什麼使得人類能夠逐漸積累到如此之多的財富?

進化論者史蒂文·傑·古爾德(Steven Jay Gould)認為,增長之所以不可逆轉,乃是由於「了不起的不對稱」。創造通常略多於摧毀,這正是進化的神通所在。生物總是在抵抗熵的巨大消耗作用,爭取不可逆轉的發展。「了不起的不對稱」根植於網路、緊密相連的實體、自我強化的反饋、協同進化和滿足某個生態系統需求的無數收益遞增循環中。因為生物中的所有新物種都為其他新物種共創一個可供享用的小環境,因為每一個額外的生物都為其他生物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機遇,因此,累計總和的上漲速度要快於投入的總和;機遇的常年單向盈餘,同理。

在人類的語境中,我們把這「了不起的不對稱」稱之為「經濟」。它也充滿了出產量增速大於投入量的大小網路。因此,一般而言,它裝得比漏得快。長遠來看,這有利於創造的輕微偏向確實可以生產出一個價值400萬億美元的世界。

「了不起的不對稱」增加的不是金錢,不是能量,也不是物品。經濟財富的源頭始自機遇。

人類用手製作的第一個物品就為其他人想像該物品的多種用途或不同設計提供了可能。如果那些新的設計或變化一旦被證明,那麼它們又將為其他新的用途和設計提供機遇。一個實體化了的產品會產出兩個乃至更多完善它的機遇,而兩個原初產品基礎上完善了的產品又將各自產出兩個新的給予——現在,有了四種可能性。四又會變成八。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機遇的數量會不斷增加。就像睡蓮花葉的加倍生長一樣,一朵小小的花經過為數不多的幾代的生長,就可以覆蓋整個地球。

生物和財富都複合增長,這使得它們對比起死亡和損失而言,總佔有略微的優勢,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出現了恆定增長的情況。

也許地球上最強有力的物理力量是增加之力,無論是利益的增加、發展的加速、生物的繁衍,還是機遇的衍生。投入經濟活動中的能量和人類時間只能通過附加功能一點點地補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出會徑自增加,形成令人震驚的累計量。

源源不斷的人類注意力和思想被用於發明新工具、設計新娛樂和創造新需求。然而,無論一項創新是多麼地微不足道和不符合邏輯,它都將成為其他創新啟動的平台。

正是這不斷膨脹的機遇空間創造了持續發展的經濟。正是這無限開放的創新舞台鼓勵著財富創造。就像連鎖反應一樣,一項成功的創新可以隨後引發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新的創新。

就拿Email來說吧。Email,是新近的發明,引發了一股創新和機會的狂潮。每一小點郵件設計都會引發另外一些設計,然後這些新的設計又會引發其他新設計,循環往複,無限增加。不同於郵寄宣傳品,發給一個人和一百萬人的郵件廣告的成本完全一樣——如果你有一百萬個地址。哪裡去弄一百萬個地址呢?人們頭腦簡單地把自己的地址發到網上——在主頁的底部,或在一個新群發的帖子,或在一篇文章的鏈接里。這些帖子為程序設計員提供了開放性的機遇。他們中的一個人想到了「拾荒機器人」(sger bot)的點子。(這個「拾荒機器人」,其實只是一小點代碼寫出來的一個程序,是一個虛擬機器人。)這個「拾荒機器人」在網路里漫遊,搜索所有帶郵件的@符號的語句,確認了它是一個郵件地址,就收錄它,然後把收錄到的地址編製成表,最後以每千個20美金的價格賣給那些垃圾郵件發送者——他們給數量龐大的接收者發送令人討厭的廣告,即垃圾郵件。

每一個新發明都意味著更多新發明,而從那些新發明中又會創造出更多新的可能性。

「拾荒機器人」甫一誕生就為「反垃圾郵件機器人」創造了空間。所謂「反垃圾郵件機器人」,指的是一些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的公司。這些公司可以在網上發布用作誘餌的假郵件地址,當這些假郵件地址被「拾荒機器人」撿走並為垃圾郵件發送者所用時,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就會根據所收到的垃圾郵件追蹤其來源。一旦追蹤到其來源,提供商就會為他們所有的客戶對該垃圾郵件實施攔截,而這正是他們的每一個客戶所樂見的。

當然,這個發明又為更多的發明創造了機遇。一些違法的垃圾郵件發送者設計了捏造源地址的技術,他們竊取其他人的合法地址以發送垃圾郵件,並且在發送過後就逃之夭夭。

每一個舉動都會引發兩個互為對抗的新舉動。每一項發明都會為兩個以其為基礎的其他發明創造機會。

被抓住的每一個機遇都會引發至少兩個新的機遇。

整個互聯網就是一個「機遇發電機」。在互聯網問世的最初五年,人們創建了超過3.2億個網頁。這意味著,每天都會新增150萬個不同類型的新頁面。網站的數量——現在有一百萬個——每八個月就會翻一番。(想像一下睡蓮池!)這百花綻放的局面,開始於一個無聊的研究員在1989年抓住的一次機會。而現在,不是睡蓮葉子在生長擴張了,而是池子本身。

機遇和創意一樣,其數量是無限的。二者都可以像單詞一樣進行組合。26個字母,你可以組合再組合,寫出無數書籍。你以越多的組件開始,可能的組合總數就會越快飆升至天文數字。研究經濟增長本質的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Romer)指出,一張CD的可能的數位組合方法大約有10的10億次方種。每一種組合都會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軟體或音樂。然而,其數量如此龐大——哪怕是排除了只是隨機噪音的無用組合——以至於,宇宙中的全部原子都不足以把它們全部實體化。

我們可以重新組合的不只有數位。以氧化鐵為例,羅默建議,它是鐵鏽。在一萬多年前,我們的祖先用氧化鐵做原料在岩洞里畫壁畫。現在,通過把相同的原子重新組合成精細的氧化鐵薄層並置於塑料之上,我們就造出了一個軟盤。在這個軟盤中,我們可以裝下那些岩洞壁畫的複製品,以及用圖像處理程序可在其基礎上實現的所有可能的排列組合。我們增加了百萬倍的可能性。

你從創意和機會中獲得的組合爆炸的威力,羅默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