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3 普及,而非稀有:豐富產生的價值

普及(plentitude),而非稀有,統治網路,使網路經濟得以超負荷重複運行。複製品,再造品和拷貝大規模出現。無論什麼,都應該大量製造。普及的作用:

◎驅動價值

◎能開啟封閉的系統,

◎創造海量機會

就拿1965年第一台打敗傳送帶的現代傳真機來說,儘管它的研發耗費了數百萬美金,卻還是一文不值。第二台傳真機的出現即可就使第一台身價上漲。傳真有了市場。於是傳真機就形成了一個網路。後來出現的每一台傳真機就會為之前所有已經運作的傳真機增值。

這就叫做傳真效應。傳真效應蘊含的就是普及可以製造價值。

因此普及的強大力量在於任何購買傳真機的人都成為了傳真網路的傳播者。擁有傳真機的人問「你有傳真么?你應該去買一個。」為什麼?因為如果你也購買了,那麼他們所擁有的傳真機的價值又得以提高。並且一旦你成為了傳真網路中的一員,你也會開始與他人交流:「你有傳真么(或者郵箱,或者Acrobat軟體等)?」每個你可以說服的額外的帳戶加入網路便可以大大增加你的賬戶的價值。

當你買一個傳真機時,你買的不只是一個200美金的盒子。你的200美金買的是包含世界上的其他傳真機的整個網路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絡,這個價值遠比單個的傳真機的價值大得多。誠然,第一台傳真機耗費會花費幾千美金並且只與很少的其它機器有聯繫,所以看起來並不值得。然而今天,花費200美金買到的傳真網路可以價值20億美金。

今天以較低的價格買到一台傳真機可以帶給你整個與之相連的包含了一千八百萬台機器的傳真網路。每賣出一台機器就能讓你的機器增值。

在網路經濟中,數量越多越充分,價值也越高。

這個概念與工業時代遺留下來的兩個基本的公理相抵觸。第一個久遠卻仍然適用的公理:稀缺價值。工業時代財富的標誌——鑽石,金子,油和大學文憑。這些因為稀缺而變得珍貴。

第二個眾所周知的原則是當事物數量變得充分飽和時,他們就會貶值。比如,地毯就是這樣。它們曾經是只有在富人的房子里才會存在的罕見的手工製作品。當他們可以靠成千上萬的機器編織編織而成時,它們便不再是地位的象徵。這便是所說的飽和法則:數量的增加會降低事物的價值。

網路的邏輯顛倒了這條工業法則。在網路經濟中,價值來源於普及,就像傳真機的普及會增加傳真機的價值一樣。能量來源於數量的充足。副本是便宜的,就讓它們繁殖吧。

自從古登堡發明了活版印刷,我們開始意識到無形的東西也可以輕易被複制。這降低了每一個副本的價值。而增值的是副本之間的關係,使他們在網路中互相關聯。即使參與者數目增長很少,關係的價值也會直線上升。

Windows,NT,傳真機,TCP/IP通訊協定,GIF圖像,RealAudio——都離不開網路經濟,並且證明了普及帶來增值的邏輯。在度量扳手,AAA電池盒其他依靠通用標準的設備上也同樣適用。它們越是普遍平常,越是離不開此原則。在英語語言中我們還能找出更古老的例子。當製作另一個複製品的費用極少的時候(這多發生在軟體領域),標準和網路的價值就激增。

未來,每生產一件複製品,其成本就會陡然下降,全世界的棉襯衫,維生素瓶子、電鋸和其他國家的產業都會服從規模效應。

工業系統並不複雜,因此,專有的或者說是封閉的系統幾乎未曾出現。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繁榮,專利的出現讓副本的製作變得很困難。專利的發明者可以坐享其成。幾十年前信息經濟開始嶄露頭角,人們的夢想便是擁有或者操作一個無法複製的專屬系統,這樣就可以坐等盈利了。至少短時間內,如果這個系統有明顯的優越性,那麼在某種程度上這肯定是可行的。華爾街交易員辦公室的彭博終端機就是一個實例。但在網路經濟下,開放的系統在充分原則下的益處會比這種專利下的封閉系統的收益更多。現在將蘋果公司的不幸歸咎於其堅持其操作系統的稀缺性有些過時,但也算實話實說。蘋果有很多機會可以將它的美觀的界面與現在流行的桌面和微軟設計相結合,但是每次都無果。蘋果系統最終必然會被相對更開放的磁碟操作系統和微軟系統所吞併。

我們都知道系統的初期階段的確需要封閉和隔離,但是要積累更多的財富是需要對外開放的。花旗銀行在20世紀70年代最先開始使用24小時即時取款的自動取款機。他們憑藉自己專利的機器覆蓋了整個紐約,起初這個策略是非常成功的。然而規模較小的銀行也開始使用他們自己的小型自動取款機網路,即便他們還無法與花旗銀行機器的高普及率抗衡。接著,美國化學銀行領導建立了一個叫做Plus的自助取款機開放聯合,將這些小的銀行綁定到一起。團結的力量開始起作用了。你可以使用任意一台自助取款機。花旗銀行拒絕了加入Plus開放網路的邀請。根據收益遞增原則,這個方便的Plus系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用戶,並且很快超過了當初佔主導地位的花旗銀行。最終花旗銀行也不得不不放棄自己的專利並加入到Plus聯合網路中去。

每當一個封閉系統開放,它就會開始更直接與其他系統交流,於是也得到了這些系統所帶來的價值。

在20世紀80年代中,我與一個叫做Well的先進的在線社區聯繫過。你撥打Well的特殊解調器,註冊過後你就可以在Well上與你想要的人聊天,發布消息,發郵件。它一共有兩千多用戶。在Well註冊後短時間內即人氣暴漲。並且在當時互聯網都還不太健全的時候,它還啟動了郵件服務。Well的價值在兩千多個人的見證下猛然上漲,因為他們可以給上千的學術教授或者公司的上班族發郵件。幾年後,Well又開通了一個叫做FTP的系統,它可以使用戶們能夠將網路上其他伺服器的文件拿到Well上來用。於是又一次,Well的價值又猛漲,通過FTP網路這一小小的努力就收穫了巨大的成功。最終Well還開放了更多,用戶們可以通過網頁參與對話,於是又得到了網頁的價值。

每一步都是要付出代價的。每多得到一些也會同時失去一些。例如失去對環境的控制,受到更多的噪音影響,被意外或黑客攻擊,更多對商業模型會崩潰的擔憂。與此同時,人們明顯感覺到,如果Well仍是完全封閉的話,它恐怕早就消亡了。

普及效應的概念是要創造某種由儘可能多的系統和標準來管理它的事物。一個事物接觸的網越多,它的價值就越大。

無論是一個發明、一家公司或者一項技術,隨著它參與的系統數量呈線性增加,它的價值呈指數增加。

規模效應並不是要去支配。從普通企業的自身利益出發,可以保證世界上每家公司都努力把它的產品送進每一個家庭,或每一個商店。普及是最古老的目標。但這也不是網路規模想要達到的目標。

網路經濟的基礎,是機會的豐富。

世界上每一個額外的電子郵件地址的增加就會為以前所有電子郵件地址增值(這是充分原則的主要效應)是真的,是因為每個電子郵件地址是聯絡網的節點,而不僅僅是一個部件。一個郵箱地址不僅僅只是交換備忘錄的方法因為電子郵件是植根於網路,機會在幾個方向同時產生。比如,一旦郵箱地址可以被輕易地存檔(機會1),那麼某人就會想到可以自動地將這些地址收藏起來(機會2)也可以被大批量地發送郵件(機會3)。地址的主導部分可以被分析並且用來檢測應用模式(機會4)。這些地址可以讓通訊錄的地址自動更新(機會5)地址本身可以包含名字以外的東西,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發現它的主人希望與別人交流的興趣所在。(機會6)。

鎚子只能將少數網路連接起來,而電話則能將大部分的網路連接起來。產品或者服務若能加入越多的網路,它就會變得越強大。

用任何一件工業時代的產物來對比網路經濟的關聯性帶來的豐富機遇,比如說一個電動旋轉鋸,不退色的染料,或是一把楓木椅子。儘管這些物品有一些別的用處(椅子可以當作踏腳凳或者讓門砸開,而電鋸可以用來帶動鑽頭),他們幾乎都局限於設計時的用途。我們從中也看不到太多其他的閃光點。因此,即便我們隨處可見椅子,染料和電鋸,但他們僅以數量的多少很難給世界帶來多大的改變。

傳真機效應的感染力——越多傳真機的投入使用便越能增加原有傳真機的價值——並不依賴於松下牌傳真機或其他的機器的增產。由於大部分傳真都從筆記本電腦或某處的伺服器發送出去,增長的推動力就源於各種機會,而非物體本身的數量。

隨著機會的增加,意想不到的用途便出現了。在20世紀70年代末,伊朗國王把他的政敵霍梅尼流放到了巴黎。由於國王控制著全國的媒體,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