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2 回報遞增:勝利連著勝利

網路世界奉行它自己的邏輯。當我們把一切事物相連之後,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

數學家認為,網路價值之總和會隨著網路用戶數以平方的速度增長。換句話說,如果網路中節點的數量以算術級的速度增長,網路的價值就在以指數級 的速度增長。新網路用戶的加入會使所有用戶的價值都得到提升。

這種令人吃驚的爆發其實並不難想像。拿4個人來舉例,在他們之中存在12個一對一的特定友誼。如果我們在其中加入第5個人,這個圈子裡的友誼關係就增加到了20種。如果有6個人,他們之間就存在30種互不相同的關係。7個人就有42種。隨著朋友圈中的人數增多到超過10個人,其間的朋友關係數目就會快速增長。當我們身邊有很多朋友的時候,這個圈子裡朋友關係的總數大概在nxn或者n2數量級上。因此1000個成員之間就會存在100萬種朋友關係。

n2的神奇之處在於,每增加一個新成員,就會增加很多連接,價值也就越大。這種情況在工業界是不會出現的。比如說你擁有一個牛奶工廠,你有10個每天買一次牛奶的客戶。如果像網路一樣,當有一個新客戶光臨的時候,你的客戶量就增加了10%,與此同時,你可以依據牛奶的銷量也會增加10%。他們之間存在線性關係。但是,如果說你擁有一個電話網路,其中有10個客戶每天相互通一次電話,你的客戶將會每天總共打出n2就是100通電話。此時如果你新增加了一個用戶,你的客戶基數增加了10%,但是你的話費收入突然增加到了20%。在網路經濟中,很小的作為會得到很大的收穫。

網路經濟的價值從數學原理上就註定會爆炸式增長,這一現象是發明了「乙太網」這一區域網絡技術的鮑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首先注意到的。在70年代末,梅特卡夫在銷售乙太網,Unix和TCP/IP網路協議的打包產品,用來把小型的網路搭建成大型的網路。梅特卡夫說:「我曾針對小型網路做過許多次實驗,希望使它運行起來,但是一直都失敗,直到那時才注意到,網路的價值等於n的平方。」他同時也注意到網路只有在達到了一定的規模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價值。同時,他還注意到,當他把全世界各地的小型網路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它們所組成的這個大型網路的價值在成倍的飛速增長。到了1980年,他開始構思他的定律:網路價值等於n的平方。

實際上,n2還是低估了網路成長的總價值。正如經濟記者約翰·布朗寧(John Browning)所說的,網路力量的增速比這還要快。梅特卡夫的觀察是基於電話網路的,在電話的兩頭各有一個人,因而此時的電話總數是擁有電話之人相互間所有匹配可能性的總和。但是互聯網更接近我們真實的人際關係,它可以提供複雜的三方,四方以及多方的連接機會。你不僅可以和你的朋友張三通話,而且還可以讓李四和王五也同時加入進來。在互聯網上同時與一組人交談與過去一對一交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因此,我們在計算網路中的連接總數時,不僅要考慮用戶之間一對一的各種組合,同時也要考慮到群組的存在。這些群組使得網路的價值大大提升。其實精準地計算網路的價值並不重要,我們只需要知道網路擁有比我們現有投入大得多的價值。

這種少量投入被迅速放大的網路趨勢又引出了網路邏輯的第二個重要公理:回報增值定律。從某種方式上來說,這條公理主導了網路經濟中很多奇妙的現象,最簡單的來說,隨著網路用戶的增多,網路的價值在迅速膨脹,而這種價值的急速膨脹又吸引來更多的用戶,產生了複合性的效果。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而新的說法是,網路會鼓勵成功者去取得更大的成功。經濟學家布萊恩·亞瑟(Brain Arthur)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回報遞增」。他認為,「回報遞增是領先者會步步領先,而失去先機的會失掉全局。」

在網路世界中,我們發現了自我增強的虛擬循環。新加入的成員會提升網路本身的價值,而網路自身價值的升高又反過來吸引更多的成員,從而形成了一條優勢的螺旋線。

在工業經濟中,成功往往會自我設限,它遵循回報遞減的原理;在網路經濟中,成功是自我增強的,它遵循的是回報遞增的原理。

矽谷的成長讓我們見識到了回報遞增定律的運行方式:成功的創業公司會吸引其他的創業公司,這樣反過來又帶來了更多的資金和技術。然後資金和技術的到來又會吸引更多的創業公司。(矽谷和其他高科技工業園區本身就是人才,資源和機會緊密聯繫的網路)

初見之下,回報遞增定律好像與教科書中提到的關於規模經濟的觀點類似。生產的產品越多,效率越高,效益越好;亨利·福特(Henry Ford)通過銷售汽車的成功來帶動更高效的汽車製造方法的發明。這使得福特公司能把汽車賣得更便宜,產生了更大的生產規模,同時也激發出更多的創新和更好的生產方法。就這樣一步步將福特公司送到了行業的頂峰。

這種自我饋送的循環是個正向反饋的循環。雖然回報遞增原理和規模效應原理都依賴於經濟的正向反饋循環,但它們卻有兩個不同之處。

其一,工業經濟的規模效應對於價值的提升是逐步而線性的。低投入,低回報;高投入,高回報。而網路經濟卻有所不同,它的價值是指數級地增長,小投入與小投入之間互相增強,效益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甚至形成雪崩。兩者的差別就好像是家中的儲蓄罐和銀行的利息。

其二,更重要的是,工業經濟的規模效應是以單一組織為基礎的,它不遺餘力,想要以更低的成本創造更多的價值來戰勝對手,在競爭中勝出。領先公司所開發的技術以及優勢往往只屬於他們自己。與之相反,網路中的回報遞增是整個網路一起創造的,並共同分享的。有許多網路的代理商,用戶和競爭者在一起共同創造了網路的價值。儘管回報遞增所產生的利益會有相當的一部分由一個組織佔有,但是利益的價值卻是存在於更大範圍的關係網路之中的。

這些正向反饋循環是由「網路效應」(work externalties)產生的。任何無法記到個人賬戶上的增加或者損害網路價值的事情都是網路效應。一個電話系統的總體價值並不算在任何一個電話公司以及它們的內部價值之中,它屬於系統之外的更大的電話網路本身。而網路本身就是特別有效的外在價值(external value)之源,它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也已經變成了經濟調查的熱點話題,近年來出版的很多學術論文都在詳細論述網路效應的各種細節:它們是如何產生?如何崩潰?它們是否對稱?是否可以被操縱?

回報遞增和網路效應能夠獲得巨大關注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們能夠產生明顯的壟斷。巨額的資金流向了思科,甲骨文和微軟這類網路競爭中的贏家,這令人不安。網路經濟中的超級大贏家已經成為壟斷寡頭了嗎?它們可不太像工業時代的那些壟斷巨頭。現如今反托拉斯浪潮高漲,但那些曾被壟斷者高昂的價格,粗魯的服務和狹小的選擇範圍惹得很惱火的顧客並沒有參與其中。現在的顧客沒什麼可埋怨的,他們從網路超級大贏家那裡拿到了更低的價格,更好的服務以及各種特色花樣,至少在短期內如此。唯一對那些超級大贏家抱怨不止的是他們的競爭者,因為回報遞增效應創造了一個贏者拿大頭(wiake-most)的局面。但從長遠來看,如果競爭者退卻了或者消失了,顧客就會有抱怨的理由了。

這些新的壟斷巨頭有其特性。傳統壟斷者在商品上具有統治地位,而在新的網路秩序中,正如聖達非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布萊恩·亞瑟所指出的那樣:「壟斷某一類產品的遠遠比不上在遍布新技術的網路上尋找更多未來的商機。」

這些超級贏家會採取一種跨界的方式,當他們完全控制了網路的某一個層面,那麼接下來進一步去控制其他層面就變得輕而易舉了。當我們控制了語音通話的標準,我們就極有可能也會獲得傳真通訊的標準。

傳統壟斷者不可饒恕的罪惡在於:他是市場上唯一的賣方,它可以肆意的抬高價格並降低質量。而網路本身內在邏輯就是去降低價格,提高質量,即使那些單一賣方的壟斷者也是如此。當競爭受到遏制的時候,創新也會受到影響,這在網路經濟中是最不可饒恕的。在新的經濟秩序中,創新遠比價格更為重要,因為價格只是創新的副產品。

實際上,網路經濟也希望單一賣方的出現。由於回報遞增和n2價值定律的存在,一個大型機構要比許多小機構好得多。網路經濟為培養巨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在網路經濟中,最不能容忍的是「單一創新」(monovation)——創新只有單一的來源。網路經濟中的壟斷巨頭的危險不在於它們能肆意漲價,而在於它們很有可能變成「單一創新者」。但與此同時,壟斷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