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生命與苦樂 理性對於生命的利弊

濟:書籍是人類對世界和生命思考的積累。

周:有一些是,許多不是。

濟:是的,有些知識和生命本身沒有太大關係,只是生存和生活的知識。

周:現在大多數知識是這樣。從知識層面來說,人類生活是越過越複雜了,因為生活的知識太多了。

濟:在這些知識的引導下,讓人有越來越多的需求和執著。

周:你說這樣好還是不好呢?

濟:本來很簡單就可以過好日子,但需求和執著多了,非常麻煩。過好日子本身,還是以幸福為標準,不是物質豐富就好。豐富除了能帶來暫時的滿足,既不能帶來幸福,又不能提升生命,好在那裡呢?

周:我們把豐富和複雜做一個區分。

濟:就是複雜。

周:是複雜,不是豐富,對生命有意義的才是豐富。最好的狀態是豐富的單純,最差的狀態是貧乏的複雜。

濟:越過越複雜,讓人很累。因為需求越來越多,然後要滿足這些需求,就很辛苦。現代人最普遍的問題就是累,太複雜了,慾望太多。

周:從人類的發展來說,這可能是必然的。在這個世間,人總想做點事情,甚至要造點事情,讓生活有內容。我覺得,有限度地造些事情也未嘗不可,因為人不能總是在那裡思考和體悟,還是需要有具體的東西。越來越複雜就開始反思,要回到簡單,就這樣循環往複,這個過程很難避免。

濟:人難免有慾望,然後會產生很多想法,把世界弄得無比複雜。建立需求之後,又會執著於此,產生不同程度的依賴。一旦有了依賴,它的任何變化都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可以說,慾望就是人類給自己製造的陷阱。

周:理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我們總是說,人之所以比動物高明在於人有理性。但是,理性對人類的作用有兩面,有利也有弊,控制不好會比動物更不高明。

濟:理性是雙刃劍。人本來很簡單就可以過得幸福,但因為有想法,就不會滿足於這些基本需求,而是攀比、競爭,結果製造了很多煩惱。

周:想法製造了需要,需要變成了煩惱。

濟:當然,理性也能讓人超越感性的需求,探索本質性的東西。佛法認為,人之所以高於動物,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理性。因為有理性,人才有能力探索生命和世界的真相。

周:在佛經中,理性用哪個詞?

濟:佛法所說的「思、想、分別、思維」等概念,都是對理性的表述。理性和意識有關,也和教育有關。我們有什麼樣的理性,往往取決於所接受的教育。所以佛法特彆強調親近善知識,即找到好的老師。接著是聽聞正法,接受智慧的文化教育;然後是如理作意,依這樣的智慧來思考;最後是法隨法行,根據法的指導精進修行,進而認識世界,認識生命開展的路線。這在修行中稱為「四法行」,是踐行佛法的四個重要步驟。

周:理性的兩面性,向好的方向發展是智慧,向壞的方向發展就是痴愚。動物沒有智慧,但也談不上痴愚。

濟:今天這個世界,特別需要提倡智慧的文化。智慧的文化來自智慧的心靈,而我們接受智慧文化的同時,也在幫助自己建立智慧的心靈,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反過來說,垃圾文化來自充滿垃圾的心靈,而垃圾文化的泛濫,又使心靈充滿垃圾。如果缺乏有益心靈健康的主流文化,社會就會陷入混亂。

周:現在就是缺乏。

濟:所以現代人混亂浮躁,資訊這麼發達,但鋪天蓋地的都是什麼?是精神霧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