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北京記憶 我愛北京

我愛北京!

我不是北京生人,但是前後在北京居住了將近五十年,算得上一個老北京了。六十年前,當我第一次從山東老家來北京的時候,我是一個不滿十九歲的鄉下人,沒有見過大世面。一下火車,聽到那些手裡拿著布撣子給旅客撣土藉以討得幾枚銅元的老婦人那一口抑揚頓挫嘹亮圓潤的京片子,彷彿聽到仙樂一般,震撼了我內心深處。我覺得北京真是一個奇妙的好地方,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城市。我從此學會了一件事:我愛北京。

我在清華園裡住了四年,然後回到故鄉的一個高級中學裡教了一年國文,就到歐洲去了。在那裡一住就是將近十一年。一九四六年深秋,我終於倦鳥歸林,又回到了北京。從那時到現在一住又是四十多年,沒有遷移到任何別的城市去。今後我大概也不會移家他處,我要終老於斯了。

我愛北京!

在解放前的二十年中,北京基本上沒有變,城垣高聳,宮闕連雲,紅牆黃瓦,相映生輝,駝鈴與電車齊鳴,藍天共碧水一色,一種古老的情味,瀰漫一切。這是北京美的一方面。「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這是北京並不怎樣美的一方面。不管美與不美,北京在我心中總是美的。在我離開北京遠赴異域的那十多年中,我不但經常想到北京,而且經常夢到北京,我是多麼想趕快回到北京的懷抱里來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北京,同全國人民一樣,走上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真正達到了一天等於二十年的速度。我記得曾讀過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也許是親自聽他說的),他說,他這老北京,只要幾天不出門,出門就吃一驚:什麼地方又起了一座摩天大樓,什麼地方街道變了樣子,他因此甚至迷了路,走不回家來。

變化不是壞事,而是好事。可是人們的思想往往跟不上。五十年代的前一半,有幾年我是北京市人大代表。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拆除天安門前東西兩座牌樓引起了風波。在人大全體會議上,代表們爭議激烈,各不相讓。最後請出了北京主管交通的一個處長,到大會上來彙報,曆數這兩座牌樓造成的惡性交通事故,也舉出了傷亡人數。在事實面前,大家終於統一了思想,舉手通過拆除方案。市府立即下令執行。我是一個保守思想頗濃的人,原來也屬於反對拆除派。到了今天,天安門廣場已經完全變了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如果當年不拆除那兩座牌樓,今天擺在那裡,最多像兩個火柴盒,在車水馬龍中,不但影響交通,而且不也顯得十分滑稽嗎?

我們常說,看問題要有預見性。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往往囿於眼前的情況,不能自拔。及至時過境遷,才豁然開朗,恍然大悟,狠狠地吃上一服後悔葯。我自己不知吃了多少後悔葯,頭腦才比較清醒一點兒。我深深知道,今之視昔,亦猶後之視今,但前者易而後者難。我們不應該害怕變化,否則將來還要吃後悔葯。

我上面談到,我初到北京時,覺得北京真是一個有文化的城市,北京人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禮。到了今天,這種風氣似乎有點變樣了。有一些人,特別是青年人,似乎沒有為這種風氣所感染,有點兒「異化」了。我只希望,這只是局部的現象。我希望,所有的新老北京人都想到自己所處的地位,努力把那種優良的風氣發揚光大,使我們這個泱泱大國的首都真正成為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城市,不但能為全國各族人民作出表率,而且能給國際友人以良好的印象。只有這樣,我們才對得起這個千年故都。

我始終認為,北京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北京,而且是世界的北京。我曾多次站在天安門廣場上,浮想聯翩,上天下地,覺得腳下踏的這一塊土地,內聯五湖,外迭四海,上凌鬥牛,下鎮大地,呼吸與日月相通,顰笑與十億共享,真是一塊了不起的地方。我國各族人民對北京的愛,就是對祖國的愛。世界各國人民來訪中國,必須先訪北京。北京,在全國人民心中,在全世界人民心中,就佔有這樣特殊的位置。

今天,北京似乎返老還童了。北京已經變化了,正在變化著,而且還將繼續變化下去。我以垂暮之年,能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真是莫大的幸福。

我愛北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