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起源 第二章 發明我們自己

第二、三、四章,是本書的第一部分。凱文·凱利從三個層面解答同一個問題:「技術元素」是如何起源的?

藉助於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發現的大量史料,凱文·凱利梳理了工具、語言伴隨人類進化的簡略歷史。這是探索「技術元素」起源的第一層。

對使用簡單器具狩獵、築巢和切割食物的猿人,甚至更多的靈長類動物來說,工具的使用其實並不稀奇。用生物學家賈里德·戴蒙德的話說,5萬年以前的類人猿雖然能靈巧地使用工具,但「腦子裡缺根弦」,這根弦是動物和「現代智人」的分水嶺;接上這根弦的標誌,是「語言的發明」。

語言與工具(技術)的這種伴生關係,一直伴隨著人類漫長的進化歷程。從非洲、美洲、澳洲的原始部落大遷徙中,千挑萬選的植物種子、馴養的家禽、粗糙但越來越合手的工具,是文明演進的活化石。

但是,凱文·凱利的目光並沒有在此止步。

「科技馴化了我們」,這件事情更為重要。使用工具的人類祖先,他的牙齒、胃、毛髮、腳趾,都緩慢地發生著變異,這種進化,其實是「與技術同步進化」的過程。

在凱文·凱利看來,漫長的共同演化,使技術、工具遠遠不是冷冰冰的名詞。它是有靈性的、充滿活力的,它是「一種生機勃勃的精靈,要麼推動我們前進,要麼阻礙我們;它不是靜態事物,而是動態過程」。

技術並非外在於人,是建立對技術的「親近感」的重要內容。倘若將技術全然當做「身外之物」,或者「形而下者的器物」,那種割裂感才是真正要命的。

技術,是人的「第二肌膚」,一直是,將來也是。

為了預測科技的發展方向,我們需要了解它的起源。這並不容易。我們越深入追溯技術元素的發展史,它的起源就越顯得遙遠。因此,讓我們從人類自己的起源——史前某個時期開始,那時人們主要生活在非人造環境中。沒有科技,我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此類問題的關鍵在於科技先於人類出現。其他許多動物比人類早數百萬年使用工具。黑猩猩過去用細枝條製作狩獵工具(當然現在仍然如此)從土堆中取食白蟻,用石塊砸開堅果。白蟻自建巨大的土塔作為家園。螞蟻在花園裡放養蚜蟲,種植真菌。鳥類用細枝為自己編織巢穴。有些章魚會尋找貝殼,隨身攜帶,作為移動住宅。改造環境,使之為己所用,就像變為自身的一部分,這種策略作為生存技巧,至少有5億年的歷史。

25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首先砸碎石塊做成刮削器,為自己添加利爪。到了大約25萬年前,他們發明用火燒煮食物——或者說使食物易於消化——的簡單技術。煮食相當於人造胃,這是一種人造器官,使人類的牙齒和顎肌變小,食物品種也更多。技術輔助型狩獵也同樣古老。考古學家發現過一個石槍頭插入一匹馬的脊椎,一根木矛嵌在10萬年前的馬鹿的骨架中。這種使用工具的模式在此後的歲月里只是更加頻繁地出現而已。

所有技術,例如黑猩猩的釣白蟻竿和人類的魚竿,海狸的壩和人類的壩,鳴禽的吊籃和人類的吊籃,切葉蟻的花園和人類的花園,本質上都來自自然。我們往往會把製造技術與自然分開,甚至認為前者是反自然的,僅僅是因為它已經發展到可與自然始祖的影響和能力相匹敵。不過,就其起源和本質來說,工具就像我們的生命一樣具有自然屬性。人是動物——毋庸置疑,也是非動物——毋庸置疑。這種矛盾性質是我們身份的核心。同樣,技術是非自然的——從定義上說,也是屬於自然的——從更廣泛的定義上說。這種矛盾也是人類身份的核心。

工具和容量更大的腦明白無誤地宣告進化史上人類時代的開始。第一個簡單石器出現的考古時期,也就是製造該石器的類猿人(具備人的特徵的猿)的大腦開始向目前的大尺寸發育的時期。類猿人250萬年前降生到地球上,手裡拿著粗糙的、有缺口的石刮削器和石斧。大約100萬年前,這些智力發達、揮舞工具的類猿人穿越非洲,到南歐定居下來,在那裡進化成尼安德特人(腦容量增大);後來又進入東亞,進化為直立人(也有更大的腦)。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類猿人的三條支線全部都在進化,留在非洲的那支進化為現在我們看到的人類形式。這些原始人類成為完全的現代人的確切時間存在爭議,有人說是20萬年前,而無爭議的最晚時間為10萬年前。10萬年前,人類跨越了門檻,此時從外表上看,他們已與我們相差無幾。如果他們中的某一個打算與我們一起去海灘散步,我們不會注意到有什麼問題。另一方面,他們的工具和大多數行為與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和東亞的直立人難以區別。

此後的5萬年變化不大。非洲人的骨架結構這一時期保持不變,他們的工具也沒有多少改進。早期人類使用草草製成的帶有鋒利邊緣的大石塊切割、戳刺、鑿孔和叉魚。但這些手持工具沒有專門化,不隨地域和時間變動。在這個時期(被稱為中石器時代)的任何地方或任何時間,某個類猿人撿到一塊這樣的工具,它都會和數萬英里之外或者相差數萬年的同類工具——不論其製造者是尼安德特人、直立人還是智人——相似。類猿人就是缺乏創新。正如生物學家賈里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評價的那樣:「儘管他們的大腦不小,但少根弦。」

接下來,大約5萬年前,缺的那根弦被安上了。雖然早期非洲人類的軀體沒有變化,但是基因和思維發生了巨變。類猿人第一次滿腦子主意和創新意識。這些新生的充滿活力的現代人,或者說現代智人(我用這個稱謂來區分他們和更早的智人),離開祖先在東非的家園,進入新地區。他們在草原上分道揚鑣。就在1萬年前農耕文明的歷史即將拉開帷幕時,他們的人數出現了相對短暫的爆髮式增長,從非洲的數萬人猛增至全世界的約800萬。

現代智人在全球遷移並在各大洲(除了南極洲)定居的速度令人吃驚。他們用5000年的時間征服歐洲,又經歷15000年到達亞洲邊緣。現代智人的部落從歐亞大陸經大陸橋進入現在所稱的阿拉斯加後,只耗時數千年就佔據了整個新世界。現代智人以執著的精神進行擴張,此後的38000年里他們的征服速度達到每年1英里(2公里)。他們不斷前進,直到能抵達的最遠處才停下腳步,這個地方就是南極洲的最北端陸地。智人完成在非洲的「大躍進」後,歷經不到1500代,成為地球史上分布最廣泛的物種,居住地遍及這個星球的所有生物帶和每一條河的流域。現代智人是前所未有的最具侵略性的外來生物。

今天,現代智人分布的廣度超過了已知的任何大型物種,沒有其他任何可見物種佔據的地理和生物生態位比智人多。現代智人的佔領總是迅速的。賈里德·戴蒙德評論道,「毛利人的祖先抵達紐西蘭後」,只攜帶少量工具,「顯然在不到1個世紀的時間內就找到全部有價值的石料來源,又用了幾個世紀就將棲息於世界上某些最崎嶇地帶的紐西蘭恐鳥屠戮殆盡」。這種在數千年的持續穩定後突如其來的全球擴張只有一個原因:技術革新。

當現代智人的擴張剛剛起步時,他們將動物的角和長牙改造為矛和刀,巧妙地以動物之利器還治其身。5萬年前擴張序幕開啟的那段時光,他們製作小雕像和最早的首飾,繪製最早的畫,將貝殼製成項鏈。儘管人類用火的歷史很長,但最早的爐床和避火設施大約是在這個時期發明的。稀有貝殼、燧石和打火石的交易出現了。幾乎同一時間現代智人發明了漁鉤和漁網,以及將獸皮縫製成衣物的針。獸皮精心剪裁後的餘下部分被扔進墳墓。從那時起,一些陶器上開始出現編織的網和寬鬆織物的印記。同一時期現代智人還發明了狩獵陷阱。他們的垃圾中有大量的小型毛皮動物的骨骼,但沒有腳;現代使用陷阱的捕獵者仍然按這種方式剝掉小動物的皮,將腳部與皮留在一起。藝術家們在牆上描繪身著皮大衣、用箭和矛獵殺動物的人。重要的是,與尼安德特人和直立人的簡陋發明不同,各地的此類工具在細節上體現出不同的風格和技術。現代智人已經開始創新。

現代智人製作保暖衣物的思維能力打開了通向北極地區的大門,釣魚器械的發明使人類有能力開拓世界上的海岸和河流,特別是熱帶地區,那裡缺乏大型動物。現代智人的創新讓他們能夠在很多新氣候帶繁衍壯大,而寒帶地區及其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尤其有助於創新。對於歷史上的採獵部落,家園的緯度越高,需要(或者已經發明)的「技術單元」就越複雜。與在河中捕捉鮭魚相比,在北極氣候條件下捕獵海洋哺乳動物使用的工具明顯先進得多。現代智人迅速改進工具的能力使他們得以很快適應新生態圈,其速度遠遠高於基因進化曾經達到的速度。

在迅猛佔領全球的過程中,現代智人取代了其他幾個同時居住於地球的類猿人種(存在不同血緣通婚的情況),包括遠親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的規模很小,人數通常只有18000。尼安德特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