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未來 當紙質書消亡的時候

紙質書正在日趨消亡。

生物學家們有一種「模式標本」的觀念。每個生物物種都會有很多個體,每個個體都會有一些差異。舉例來說,在美國有數百萬隻知更鳥,每一隻都表現出「美洲旅鶇(Turdus migratorlus)」這個物種的共性。但是當我們看到另外一隻鳥,要如何才能科學地描述說它是「有點像知更鳥」或者判斷它「就是一隻知更鳥」呢?我們應該拿數百萬隻知更鳥裡面哪一隻作為參照來進行比較呢?

生物學家的解決方式是,主觀指定一個從自然界里發現的個體,並認定它對於整個物鍾來說是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這就是所謂原型,也就是「模式標本」。被挑選出來這個個體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事實上,這正是關鍵所在:

這個樣本應該是典型的。但一旦選擇了這個普通而典型的樣本,它就成了用來參照和比較的權威範例。植物界和動物界的每個物種都有實體的標本,保存在某處的博物館之中。

對於書籍和其他媒體上的產品現在也將會有自己的「模式標本」資料庫。備份了互聯網(沒錯,是整個互聯網!)的人,也就是那個和谷歌競爭也正在把所有書籍掃描成數字文件的人,他最近開始擔心一件事情,這些所有被數字化了的書籍缺少實體的存檔。這個人叫布魯斯特·卡爾(Brewster Kahle),他是互聯網檔案館(I Archive)這個網站的創始人。布魯斯特留意到,谷歌、亞馬遜和其他正在掃描書籍的國家,他們都會把一些非珍藏的書籍拆開來掃描,有些書掃描完就被丟棄了。他覺得這種破壞,對於文化來說非常危險。

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

紙質書籍數量龐大、價格低廉、隨處可見。無論是在機場、雜貨店、圖書館、書店,還是在千家萬戶的書架上。這樣的狀況最多持續到本世紀末。所以作為一個紙質書愛好者,現在是黃金時期。但是很快,紙質書的生產基本上就會停止,家中的藏書將會變少,甚至地方圖書館也將不再繼續存放書籍,尤其是暢銷書。那些珍藏本的書籍會被存放在少數幾個珍藏本圖書館裡。總的來說那些普通的紙質書籍,一般不會再被存檔。這些現在看來還難以置信,但是過不了幾代,對大多數人來說,想看到一本紙質書,就像親眼看到獅子一樣是件稀罕事。

布魯斯特決定,他應該為他們掃描的每一本都保存一個紙質版本,這樣的話,世界上的某處至少還有一個紙製版本可以代表數以萬計的數字複製品。這本隨機找到的書將被悉心保護起來,並且成為這部作品的「模式標本」。有人要是對數字版本有所疑問,至少還有一個紙質版本在某處妥善的保存著。

五個紙箱堆在一個貨盤上,並且用塑料包裹起來,這樣的話一個集裝箱可以存放四萬冊書籍。這些集裝箱現在被放在一個金屬倉庫里,它位於加州里士滿火車鐵軌附近的一條工業街上。在這座毫不起眼的建築里,布魯斯特打算收藏一千萬冊圖書,這相當於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圖書館的館藏。集裝箱堆了兩層,濕度控制在30%,並有三層防水保護(塑料、鋼化集裝箱、鋼製封頂),即使短時間內不去管它,仍然能夠保持乾燥。

他收藏的不僅僅是紙質書籍。書籍的電子版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有形的。所以互聯網檔案館也在這些集裝箱里存放磁帶(早期數字掃描的版本)以及硬碟(現在的掃描),並且還空出了一些地方,來存放將來會出現的新介質。一定會有新的介質出現,布魯斯特說:「當他們製作書籍的微縮膠捲時,就以為再也不用重新掃描了。後來他們用300dpi的精度對書籍進行掃描,也以為再也不用重新掃描了。我們現在知道總有一天這些書還是要被重新掃描的,而書就在這裡的紙盒中等待著。」

任何數字形式的東西,最終必定要用實體方式保存下來。這個想法包含著意味深長的真理,但是還沒有被更多人所理解。布魯斯特在項目摘要中寫道:

隨著互聯網檔案館將藏書數字化,並將之存入電腦磁碟,我們漸漸發現,數字版本與紙質書籍的共性日益凸顯。電腦硬碟能夠存儲數字化的數據資料,但它仍然是一種物質實體。這樣的話,磁碟過了3到5年的使用壽命之後,我們也將它們保存歸檔。同樣,我們也保存微縮膠捲,這是上一代人的存儲媒介。因此,硬碟設備不過是另一種信息存儲的介質罷了。這一聯繫告訴我們,在數字時代,實體存檔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部分。

這個系統的初衷不是為一本一本來檢索書籍,而一組一組來檢索,比如說,一整個貨盤的書。但是他們被存儲是因為總有一天有人會需要用到它們。這個多層系統的規格如下:

所有圖書都被編目,並插入了無酸紙,上面註明了每本書信息和存放位置。每個箱子大概能放40本書,箱子外面貼注了標籤。每個貨盤能放24個箱子。改裝過的40寸集裝箱保證了安全性,並且可以提供獨立控制的儲存環境,箱體內的溫度控制在10~15攝氏度,相對濕度控制在30%。大樓里存放集裝箱,設有環境監測系統,非營利組織擁有並保護這幢大樓和裡面存放的內容。

就在上個星期日,這個紙質書檔案館向訪客開放。目前館藏圖書大約50萬冊。其中大多數都是在舊書市場上很便宜的買來的,還有一些則是來自書籍愛好者的捐贈。這個檔案館目前正在尋找更多的書籍進行掃描存檔。一本書從尋回、編目、掃描,大概每頁要花10美分。檔案館自己擁有掃描版本的紙質書,這也帶了一個小小的好處,他們可以主張對於數字拷貝有合理使用的權利。他們盡量只掃描自己擁有的書籍。

一個審慎的社會,對於任何自身創造的東西,至少會留下一個「模式標本」,並且永久保存。20年以來,唯一個對公眾開放的互聯網備份竟然是來自於私人出資的「互聯網檔案館」,這一點仍然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他們同時是唯一一個大規模的廣播電視節目的檔案館。目前他們正在備份那些書籍的備份。總有一天,我們會意識到這個舉動的遠見卓識,布魯斯特也將被視為一個英雄。

2011年6月10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