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未來 永恆之書

當馮·諾依曼 (Von Neumann)試圖弄明白最小的自我複製機器可能會是什麼樣時(儘管他從未發表這一研究結果),控制論的一個重要時刻來臨了。雖說不乏大量大型自我複製機器的實例-——所有生物都是,然而能夠自我複製的最小東西會是什麼樣呢?循著這條調查路線,他提出了開創性的細胞自動機 的模型,它最後會生成大量人工生命。近來,生物學家已開始問同樣的問題——我們能想到的最小生物是什麼樣的?生命能有多小?循著這條思路,外太空生物學家和生命起源研究人員對自我複製核糖核酸 (RNA)可能的最小編碼進行了實驗,它比我們在地球自然環境中所發現的RNA要小得多。

我一直把文明看作一種生命形式,一種自我複製結構,並開始對包含最少文化「基因」的文明種子會是什麼樣感到好奇。它要能再次發芽結果,直到長出另一顆種子。或者說,可能存在的最小的技術種子會是什麼樣?它一定是一顆能夠長到繁殖年齡並成為一種成熟文明的種子,而且有自己的後代——另一顆有複製能力的種子。

這顆種子很可能會是個充滿知識或許還有工具的圖書館。現在許多圖書館都包含許多關於文化和技術的知識,甚至還包括一點如何重建知識的知識。但是這個圖書館必須精確記錄文化自我複製的全部基本知識。這個種子圖書館並不是囊括所有知識的寰宇圖書館,意識到這一點很重要。相反,它是一粒果核,包含了不能被複制的東西和一旦展開便能使知識復原的信息。

種子有很多用處。它們啟動下一季的新生,也能為某些物種處於休眠模式,從而有助於長時間斷層後的種族延續。它們還是其他項目的食物(輸入)來源。我們知道,橡樹可以簡化成橡子,鯨可以追溯到受精卵,因此我認為文明可以被壓縮成某種形式的圖書館(庫)。這顆種子的解壓還原需要有適合的環境和時間尺度(受精卵長大成為幼鯨需要鯨媽媽,橡樹需要森林和土壤),因此生物雖沒有完全被壓縮進這一顆種子中,但這顆種子還是夠用了。

而且我相信有不止一顆種子,但還不能證實。壓縮並封裝技術元素這個複雜事物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種,正如蛋白質摺疊 的方法不止一種。我們可以設想各種種子(庫),它們通過重新種植、重新發現或完全重新開始就能延續文明的某些方面。其中一些種子可能比其他的大。包含最基本的自啟動概念和文明知識的最小圖書館(庫)是什麼樣呢?它必定只包含信息,因為有了正確的信息,就能造出任何需要的工具。

技術元素的種子一定是一個自啟動設備。基本信息能夠指引人們打造工具,有了這些工具就能解鎖更多知識,而這些知識又用於理解其餘的信息,掌握了這些信息又可以創造更多工具,理解更多信息。這樣無盡地遞推下去。

顯然,與所有其他東西不同,這樣一個圖書館必須能傳授建立一個全是書籍的圖書館的知識,因為從許多方面來看這都是文明不可或缺地重要部分。這樣,我們就有了能夠自我複製的圖書館,也就是永恆圖書館。能夠自我複製的最小永恆圖書館可能是什麼樣呢?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以後它或許就跟今天一本書一般大。由於它包含的主要是信息,因此我們可以把自我複製的永恆圖書館看作一本自我複製的書——「永恆之書」。

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做個試驗,怎樣才能創建這麼一本永恆之書。

首先,這是一本告訴你如何創造永恆之書以及更多東西的書。在沉思中我領悟到,我的項目實際上是一系列的叢書。每個版本都會在基本理念上進行改進,直到最後一版包含了重啟文明的工具包,成為一本能不斷自我複製的書。

這一系列書籍是這樣的:

第1版是一本激光印刷的書,它重新印刷了古老手冊中關於如何造紙、如何進行活字印刷、如何裝訂書籍等內容。因此它包含了如何製作和自己一樣的另一本書的基本信息。(我的實驗正處於這一階段。)它主要涉及概念層面,但是可能很實用,也可能不怎麼實用。製造紙和墨水沒有多難,但是造活字很難。

第2版是一本激光印刷的書,它包含如何從零開始製作書的類似信息,而要完成親手製作幾本書的計畫,這些信息就要進行專門改進、綜合與測試。用第2版的書你能製作一本書,但不是開始那本書。

第3版是一本按此基本過程完成的全手工製作的書。這本書講的是如何製作出和它一樣的書。在手抄紙的部分會向你描述如何製作你正在閱讀的紙張,講墨水的章節將用按其所列方法造出來的墨水印刷,如此等等。這是一本真正的永恆之書。

下一步將是一本擴充版的永恆之書,它會更像一個永恆圖書館。

第4版是一張DVD或類似東西,講的是如何從手工製作書籍的技能開始製作DVD(或類似東西)。我不確定你用硅、鋁、石油和銅這樣的基本原料就能重新製作出DVD。要涵蓋製作DVD的完整知識,可能需要一整個書架的DVD。

這樣擴展下去,我們就需要一個囊括DVD、硬碟、電腦和網路的圖書館,這些軟體和硬體就包含了複製這個軟體和硬體知識庫所需要的全部知識。這個圖書館本質上是一個重啟文明的工具包,擁有能夠自我複製的知識,它記錄著一些基本的文明技能。它可以很大。大到極致,現在地球上所有書籍和文獻所構成的元圖書館,就是一個永恆圖書館。我們所知道的一切必定包含如何重建它的知識。

但是真正的絕技是將重啟文明到我們現在的文明程度需要的最小知識量裝進一個信息源中。用三代人的時間重啟技術元素需要的最小知識量是多少呢?一代的時間呢?

人們對技術和文明的定義不同,因此有許多方法可以得到這個種子。這頗為有趣,就像做備份。不同的需求會催生不同的策略。一些人希望這個自我複製的圖書館「種子」能夠快速重啟——一個十年瞬間啟動包。也許你想在太空船上也放一個文明種子。或者希望這個文明種子能夠深刻而緩慢地展開,雖需經常呵護卻能產生非常穩健的技術元素。一些永恆的種子或許專門用來創建某種特定類型的文明,比如某個拒絕或歡迎宗教的文明,或是轉變女性觀念的文明。這個種子的另兩個版本:「野生」版是一個能夠在荒野之地茁壯成長的種子,無需哺育,無需土壤,這是世界末日後的版本。它幾乎無需扶持便能夠重啟文明。這個版本必須能夠完全自證,並且能與愚昧無知相抗衡。第二個版本必須在與湧現出來的其他永恆種子甚至是已有文化的競爭中迅速成長到成熟階段。它必須像野草一樣堅韌頑強,對由其它種子造成的破壞有很強的恢複力。打開一本永恆之書的方法也可能成千上萬。

我想除了我沒有人會對製造一本第1、2、3版本的永恆之書感興趣,它們由桑樹皮和油墨製造而成。但是我可以想像,許多人對製作一本第4版永恆之書感興趣。他們願意用多年時間仔細研究、選擇和權衡書籍、視頻、音樂、知識及網站的內容,這需要把自我複製圖書館嵌入現代媒介之中。亞馬遜網站書目、文獻書目及博客和其它鏈接列表的流行,證實了建立最基本知識大名單的吸引力。它們的最終信息源名單必須能讓任何研究這些材料的理性的人至少能重建該列表工具並複製列表內容。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隨著媒介變得越來越複雜,它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想像一下需要多少說明細則來教人製作DVD)。當然我們的知識圖書館每天都在擴展。

然而,據我推測,創造一本高深的技術元素永恆之書的真正挑戰在於,重建技術所需要的大多數知識甚至還沒有被記錄下來。各類專家頭腦里數量龐大的隱形知識雖然在工廠和辦公室里被不斷傳承,卻沒有都記錄下來,尤其沒有記錄在圖書館裡。提煉這樣的基礎知識對外行來說不太可能。

而我可以想見,永恆之書計畫會點燃狂熱愛好者的熱情,會有個人版本讓大家共享並獲得讚譽。「想看看我做的永恆之書嗎?」還有誰會如此跨學科地關照人類知識呢?還有誰願嘗試再現我們走到現在所需的每一步?

永恆之書還可以作為教學設備。正如斯圖爾特·布蘭德 所說:「其吸引力在於,每一個新人類通過接受永恆之書的教育,實際上就可以重啟或者至少重新發現文明。」嘗試通過組合併完成文明重啟手冊的中的每個元素,這也許就是可能出現的最好教育了。

我能想到永恆之書聯盟,一個精英階層,一個俱樂部,所有成員都完成了下述工作:

1)每個成員都創建了他或她自己版本的永恆之書,書中包含創造至少100個永恆之書副本的知識。

2)這些副本的接受者中,至少有一個已經製作出一個第二代副本。

這樣推測下來,圖書館之間會存在「競爭」。取勝之道是在創建自己的永恆之書時做到清晰明了、合乎邏輯以及條理分明,這樣其他人便可以遵循它來重新製作你的「永恆之書」。這是爭奪第二代人的競爭,看第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