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免費經濟 只從底部出發還不夠

我在《失控》一書中,為自底向上系統的巨大力量而歡呼。書中講到了聰明的群氓 、蜂群思維、網路力量、業餘達人 、去中心化網路、網路效應以及協同工作。20年前《失控》列出了廣泛而翔實的實例,證明去中心化的失控系統在生物學、技術和文化領域所能取得的非凡成就。20年後,我仍然醉心於新興的自底向上系統尚未開發的潛力。

然而在我衷心支持的過程中,我一直試圖收斂自己對底部的讚美之詞,因為我相信,就我們真正想要的而言,只從底部出發還不夠。要得到最好的結果,我們也需要一些自頂向下的智能。我一直主張這個略有差別的觀點。既然時下眾包 和社交網路十分流行,還是值得重提一下:只從底部出發還不夠。你也需要一點自頂向下。

每一個自底向上的眾包蜂群思維都需要一些自頂向下的控制,究其原因是由於時間。底部運行在與我們的即時性文化不同的時間尺度上。

下面談談我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我首先稱自己為編輯,其次才是作家。我認為編輯的自頂向下的職能——選取、修改、指導、徵求、塑造和引導大眾反饋——對於追求卓越至關重要。在互聯網最早出現的時候,當時《連線》雜誌開創了最早的一家商業內容網站,一個懸而未決的關鍵問題是:編輯究竟該有多大的影響力?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靈活型組織 的鐵杆擁護者如我的朋友霍華德·萊茵戈德 (Howard Rheingold)(我們聘請他監管《連線》雜誌的在線內容網站Hotwire)支持「去編輯化的眾包」。我則站在編輯的一邊。

霍華德站在當時最激進信仰的最前沿,即內容能夠完全從業餘愛好者和受眾的集體行動中組織出來。通過這種方式能組織出很多好東西,這點我毫不懷疑。但在我看來,眾包內容不過是開始。我當時並且現在仍相信,編輯的角色——或者說中間人、PSL(出版商、電影製片公司、唱片公司)——並不會消失。我認為,通過在底層工作之上增加一個溫和、聰明的編輯選擇,結果將會好得多。霍華德認為只需依靠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大量激情和寫作意願的人們,我們能更快地實現這一目標。現在我們稱這些人為博客寫手。

我的觀點是出版商的角色將發生徹底變化,但是對某種自頂向下的選擇和引導的需求只會增值。隨著內容量的擴充,對其加以一定明智引導和選擇,會讓某些人覺得非常值得。大多數未經編輯的業餘作品對我來說沒什麼意思,也不夠可靠。

十年後,維基百科反駁了這種觀念,並且展示了在全無編輯的情況下,底層能運轉得有多好。看到這,沒人比我更震驚了。霍華德是對的。不管怎樣,如今的維基百科代表了自底向上的力量、分散化無編輯知識的頂點、失控的善果,以及聲名不佳的蜂群思維。維基百科並不是唯一的蜂群思維。大網路本身以及其他集合體如粉絲群、參與投票的受眾、鏈接聚合者、輿論過濾器、開源社區等,都沐浴在方興未艾的鬆散相連的社區行為大潮中。

但是如果我們實事求是地用心觀察的話,用不了多久就能發現,這些創新沒有一個是純粹的蜂群思維,而所謂的靈活組織機構的典範——維基百科——本身也遠非嚴格意義的自底向上。事實上,對維基百科的過程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核心有一個精英層(大多數人可能還是頭一次聽說這件事),原來有一個遠比其最初表象深思熟慮得多的自頂向下的設計管理在發揮作用。這就是為什麼維基百科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大獲成功的原因。

時間是靈活性組織所需而我們又少得可憐的東西。純粹地道的達爾文主義的主要缺陷是,它發生在生物學時間裡,這需要億萬年。在互聯網時間裡,誰有億萬年時間可以等?沒人。這就是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發揮作用的地方。

維基百科的老大吉米·威爾斯與新興的志願者編輯聯盟一道,開創了讓維基百科在短短几年就變得比完全傻瓜式的自底向上進化更加聰明的事業。與其絞盡腦汁地設計滴水不漏、自底向上的條條框框來防止不斷騷擾的破壞分子搞亂文章,超級管理員威爾斯寧願採用其精英編輯的建議單方面屏蔽他們。這些「網路小白」 (troll)到底是麻煩還是無害,人類編輯對此的辨別力比任何規則都強得多。這省掉了浪費在調整和優化新的反「小白」系統上的好幾年時間。

記住底部本質上有多愚蠢很重要。生物自然選擇中的首席設計師是死亡。死亡驅動了進化選擇。死亡是一個二進位位元組。要麼關閉要麼打開。有什麼比這更笨?因此,進化的蜂群思維是由單位元組智能所驅動。這就是為什麼它花了幾百萬年才做了這麼多事的原因。

我們對一個純蜂群思維的出現有點過於迫不及待了。我們最好的技術系統上留下了這樣一個事實印記:我們已將智能設計引入其中。這是我們插入其中的自頂向下控制,目的是加快和引導系統向我們的目標前進。包括維基百科在內的每一個成功的技術系統都在其中融入了智能設計。

唯一新鮮的地方是:我們在以前從未能製造出像互聯網一樣內含如此多「蜂群」的系統。以前,技術基本上全是控制或全是設計。如今它能同時包含設計和非設計(或者說蜂群思維)。事實上,Web2.0商業首先是探索將設計和蜂群思維以無數種排列組合在一起的所有方法的第一步。我們正在以幾百種組合撥動著這個轉盤:

1)笨作者,聰明的過濾器,沒有編輯。

2)聰明的作者,笨過濾器,沒有編輯。

3)聰明的編輯,聰明的過濾器,沒有作者。

......無窮無盡。

如今令人興奮的前沿領域是我們能把失控性創造和各種層次的自頂向下控制融合在一起的無數種方法。我們正在衝進一個此前從未得入、膨脹中的可能性空間。這是「沒有誰比誰更聰明」的第五維度。簡言之,一個一再浮現但依舊值得探討的洞見是:如果我們里外對調,讓受眾/消費者掌權,會發生什麼事?就像克萊·舍基 (Clay Shirky)所寫的:大家都來了!但純粹的傻瓜群體是在整個可能性浩瀚星海中最容易的、也許是最沒意思的新空間。更有影響力和更不為人知的,是所有人和某些人的其他許多組合。

這頗費了些時間,但我們應該已經明白了儘管需要自頂向下,但並不需要太多。編輯工作和專業性就像維他命。你並不需要太多,即便是個大個子也只需微量,太多了反而有毒,或者只是隨小便排出去了。然而智能控制的正確劑量將賦予呆傻的蜂群思維以活力。

不過,如果蜂群思維如此愚蠢,又何必在意它呢?

因為儘管它很愚蠢,它又足夠聰明。

更重要的是,蜂群思維的蠢笨創造了智能設計能大顯身手的原料。如果我們只聽蜂群思維的,那一定很傻。但如果我們完全忽略蜂群思維,這樣甚至會更傻。

然而,由於蜂群思維在一個不同的時間尺度下以一種更慢的節奏運轉,便出現了一個底部的底部。我希望我們能意識到,規模再大的自底向上努力也只能讓我們取得部分成功——至少在人類時間是這樣。在百科全書領域,我們想要的是完全可靠的文章,它們得是世上最具權威性、最便於理解的和最新的文章。我們想要相關聯、低信噪比 的新聞。我們想要公正全面且始終如一的研究報告。我們要的是專業性。

在根本沒有專家的情況下,我們不大可能達到我們想要的那種專業性水平。

這也是為什麼所有人都不應感到驚訝,從長遠來看,越來越多的設計、控制和結構將被疊加到維基百科中。(公民百科 是它未來的一種可能走向)我猜在50年後,相當一部分維基百科的文章都將擁有受控的編輯工作、同行評審、驗證鎖、驗證證書等。這對我們讀者來說都是好事。

我知道這有點另類,但是維基百科模式可能並不太適合用來寫宇宙百科。其它用於創建教科書、物種條目和一個搜索引擎的維基項目都還沒有取得成功。也許文章的長度碰巧是適合聰明群體的長度,也許一本書正是錯誤的長度。我們終究會明白的。

然而,即使2006年維基百科的流程被證明不是設計教科書、或創辦所有物種的百科全書或分發新聞的最佳辦法,2056年維基百科的流程也許就是了,那時維基百科的設計會比現在多得多。現在就說改進的編輯輔助性蜂群思維將寫出數量大大超出當今任何人想像的教科書、資料庫和報紙,這一觀點可能同樣有些離經叛道。

我是這樣總結的:自底向上的蜂群思維將讓我們永遠向似乎不可能的目標前進,甚至更為激進。從這方面來說,它會不斷地震驚我們。只要有足夠時間,愚笨的東西也能變得比我們想像的聰明。

與此同時,自底向上的蜂群思維絕不會讓我們實現最終目標。我們太沒有耐心。因此我們加上了設計和自頂向下的控制以奔向我們想要去到的地方。

我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