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免費經濟 特點、產品、公司

當創業者有了一個想法,想從風險投資家那裡獲得投資的時候,風投會問自己幾個問題。其中有一個便是:這個想法是一個特點、一個產品還是一家公司?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發現自己也會問同樣的問題,但是我希望得到的回答卻與創業者恰恰相反。

風投和創業者想要知道這個創新將會處在「特點-產品-公司」這個階梯上的哪一層。這個創新也許新奇、有用、人人渴望並且能夠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但是這個創新會有多大?是否能夠自行運轉?它是不是大到可以當成一個產品銷售,並且能夠自給自足?這個產品是不是大到可以維持一家公司的運轉並且負擔得起這個組織需要的固定支出?也許這個發明只是一個簡單的小想法,在現有的產品上增加一個特點。或者,即使這個發明能夠自行成為一個產品,它也許並不能夠支撐一家獨立的公司,而更應該成為一家現有公司的一部分。

大多數創業者,特別是那些剛剛起步的創業家,都想圍繞他們成功的創意創立一家公司。大多數風投則希望投資一家公司,而不僅僅是一個特點。特點總是容易被現有的競爭對手模仿。

這就是Twitter剛出現的時候投資者問的問題:這是一個特點、產品還是一家公司?雖然它現在已經獲得了成功,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仍不甚明朗。地理位置定位技術是一個特點、一個產品還是一家公司?在計算技術的歷史上,有數不盡的例子,我們把特點當作產品和公司,但到最後我們發現這些僅僅都是特點而已。小公司賣的Photoshop插件最後成為軟體出廠時自帶的功能;早期生產的導航設備最後成為汽車的內置功能;而廣告監測的服務內建到了搜索引擎當中。

對於發明者來說,這些並不是最壞的結果,但卻激勵著大多數創造者把自己的想法上升到「特點-產品-公司」階梯中公司的位置。

問題是,消費者要的東西卻正好相反。作為一個用戶,我不希望和另外一家公司或者另一個產品打交道。理想狀態中,酷的新玩意兒會作為一個新的功能,添加到我已經在使用的東西上面。我不想去另外一個網站,重新註冊,記住新密碼,學習新的操作,安裝另外一個設備,隨身攜帶更多的東西,另外一個求助熱線號碼,下載另外一個應用,安裝另外一個引擎,記得訪問另一個網站。理論上說,正在使用的舊服務可以更簡單、也許更好地帶領我進入新的服務和產品。

我完全明白膨脹的代價,我也知道抄襲創新要受到懲罰,但是姑且不論這些負面因素,我要的是特點而已,並不是產品和公司。

說實話,就連特點也太大了。我想要完全不意識到特點的存在,讓它們從我的感覺中消失。我要的只是功能性的利益點。我不想要更多的公司。

這中間的張力將會一直存在:創造者希望他們的特點可以成長為產品或者更多,但是消費者希望產品縮減成特點或者更少。這就是技術元素的現實!

2011年3月16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