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免費經濟 書籍的未來

一本書承載著一個獨立的故事、論述或知識,讀完一本書需要的時間超過一小時。一本書是完整的,因為它有自己的開頭、發展和結尾。

過去,只要是有封面封底的東西,都被定義為書。電話號碼簿(telephone-book)被稱作書,即使它根本沒有邏輯的開頭、發展和結尾。一堆白紙裝訂成的素描簿(sketchbook),裡面空空如也,但它確實有封面和封底,因此也被叫作書。

現在,書本的紙頁正在消失。而書的概念結構仍在,即由同一個主題貫穿一堆文本所形成的體驗,這種體驗需要時間來消化完成。

由於書籍的傳統外殼正在消失,因此,想知道書籍的組織結構是否過時,這也很合理。書的無形結構框架是否比現存的許多其他文本形式更具優勢呢?

現在,人們可以花幾個小時在網上閱讀寫得很好的故事和報道並進行思考,而不會碰上任何書本氣的東西。讀者獲得的都是文字的碎片、脈絡和片段。這就是網路的巨大吸引力:各種各樣的東西鬆散地結合在一起。

網上也有書,有很多書。1994年,我在網上發布了一本書的全本,這是最早錄入網路的已出版書籍之一。但由於這些文字和章節之間並無邊界,閱讀的時候,書本內容往往會消失在文字的一團亂麻之中,毫無區別。不加控制的話,讀者往往會開小差,游移在中心敘事或論述之外。注意力轉移的速度產生出一種將讀者拖離書本的離心力。

獨立的閱讀設備似乎能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我們已經有了平板電腦和手持設備。手持設備最出人意料。一直以來,專家們都認為,沒有人願意在幾英寸寬的小小發光屏幕上讀書,但是他們錯了,錯得非常離譜。許多人很喜歡在自己的智能手機上讀書。事實上,我們尚未了解人們到底能接受多小的讀書屏幕。有一種閱讀實驗類型,叫做快速序列視覺呈現,實驗所使用的屏幕只有一個字(或單詞)那麼寬。參加實驗者的眼睛保持靜止,盯住屏幕上顯示的那個字,其他都不變,唯有這個字不停地被新出現的字替換。這樣,參加實驗者的眼睛閱讀的實際是很多字組成的序列,而不是一長段句子。從這種實驗看來,屏幕無需特別大。

另一些新的屏幕也逐漸成為書的載體。反光電子墨水正推翻舊的出版界。通俗來說,採用電子墨水技術的屏幕就像一張白紙,反射周圍的環境光,而紙上顯示著可以更換的深色文本。對於普通人眼來說,電子墨水「紙」(實際上是一塊塑料板)上的文本,與實際紙張上傳統墨水的文本一樣清晰可讀。第一代黑白電子墨水技術,讓Kindle一下子非常暢銷。

在Kindle的例子中,「書」是一個平板,只有一頁。「翻頁」則依靠平板上的按鈕來完成,一頁褪去,另一頁浮現。採用電子紙的電子書有一個主要特點,即讀者可以自行調整文本字體。想讓字體更大些?只需稍稍設置,整本書就變成了你想要的樣子。

電子墨水書頁可以和紙質書一般大小,也可以更大一些;Kindle已經推出了兩種不同尺寸的閱讀器。隨著使用習慣慢慢固定下來,電子書上可能會附加建議:「本書最好在3號大小的平板上閱讀。」而你可能擁有不止一個3號尺寸的閱讀器。你最喜歡的閱讀器可能套著用舊了的皮套,貼合你的手掌。像《連線》這樣具有藝術質感的雜誌,或許需要很大的閱讀器。可能只會安裝在茶几上。

不過,電子書閱讀器沒必要必須做成平板。電子墨水紙終將批量生產,價格便宜,且能夠彎曲。一百頁左右這樣的電子墨水紙能夠裝訂成冊,加上書脊,用漂亮的封面和封底包裝起來。這樣,電子書看起來就跟紙質書差不多了。讀者能夠真正的翻頁,立體地閱讀這本書,想要尋找某個信息的時候,可以猜測它在那一頁然後翻過去。想要換書的時候,只需輕按書脊,同樣的書頁就顯示出另一本書作。立體書能給人帶來感官上的享受,因此,購買一本非常好的立體電子書——擁有最光滑最薄的書頁,或許是件非常值得的事。

就個人而言,我喜歡更大的書頁。我希望電子書閱讀器能夠像紙一樣摺疊,展開後和現在的報紙一樣大,或許也和報紙一樣有很多版。我不介意讀完以後花上幾分鐘把它摺疊成口袋大小。我喜歡在同一張報紙上掃視多個長專欄,在不同新聞之間來回切換。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和其他研究實驗室正在實驗一種電子書的樣機,用一個口袋設備發出激光,在附近一個平面上投映出一本書;這樣,身邊任何平面都能成為屏幕或書頁。

與此同時,我們所閱讀的屏幕也能反過來「閱讀」我們。平板內置的「眼睛」,也就是攝像頭,能夠清晰識別你的臉,並解讀你的表情。人臉追蹤軟體樣機已經能夠分辨人的心情,能夠識別你是否有在注意,更重要的是辨別你的注意力集中於屏幕的哪個地方。它能夠識別出一段文字是讓你感到困惑、高興還是無聊。這意味著,文本能夠根據讀者的感知情況進行調整。它或許會擴展出更多細節,或在快速閱讀中收縮,在你感到費解時變換所使用的辭彙,或者以一百種可能的方式來作出反應。很多實驗都在研究自適應文本——根據你閱讀的情況,呈現出不同的人物和情節摘要。

這種靈活的自適應文本讓人想起了交叉故事的夢想——一本書能有多重結局或不同的故事情節,人們對此盼望已久,卻仍未實現。以前人們曾嘗試超文學 的形式,但這在讀者市場遭到了令人沮喪的失敗。讀者似乎沒有興趣來決定情節怎麼發展;他們想要作者來決定。但近年來,這種讓一個複雜的故事有多種發展方向和結局的做法,在電子遊戲領域非常成功。而且許多遊戲中都有大量閱讀需要。遊戲行業讓玩家推動故事發展並能控制故事的複雜性,其中一些開拓性技巧也可以移植到書籍行業。

尤其是帶有移動圖像的書籍,這類書目前還沒有名稱。包含許多靜止圖片的書被叫做圖畫書、咖啡桌讀物 或藝術類書籍。但是,電子書中的圖片沒有理由也必須是靜態的,會動的圖片也不一定就必須是電影。在屏幕上,我們能將文本和動態圖像相結合,互為體現。文本可以出現在動態圖像裡面,動態圖像也可以穿插在文字中間。《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一些互動圖表,最接近於上面所想像的圖文結合方式。

圖像和文字的這種混合需要一整套我們現在所沒有的新工具。目前,動態圖像難以瀏覽,電影難以從語法上進行解析,評註電影中的一幀畫面也很難。理想狀況下,我們想要像操縱文本那樣方便、容易和有力地操縱動態圖像——對其進行索引、查閱、剪切和粘貼、總結、引用、鏈接,以及內容改寫。隨著這些工具和技能的獲取與習得,我們就能做出一系列高度可視化的書,非常適合培訓和教育使用,我們可以學習,重放,再學習。它們將成為能觀看的書,或能閱讀的電視。

當桌子也能兼做閱讀器、看書就像看電視一樣的時候,我們又不得不回到那個問題——書到底由什麼構成?一旦完全數字化,書會發生什麼變化?

書籍完全數字化的直接結果就是,它們能夠隨時呈現在任何屏幕上,招之即來。人們無需在閱讀前去購買和存放書籍。書更像是進入你視野的文字和圖像信息流,而非人工製品實物。

現有的電子書管理機構——亞馬遜、谷歌和出版發行商——一致贊同削弱電子書的流動性,並為此增加讀者剪切和粘貼文本的難度,阻止其複製大段內容或用其他方法篡改文本內容。但最終,電子書的文本將自由流通,書籍的本性將得到發展。我們會發現,書從來都不想成為電話簿、商品目錄或龐大的名冊。這是網路更擅長的工作——更新和搜索,而紙張並不適合這些工作。一直以來,書籍需要的是注釋、標記、劃線、折角、摘要、互相參照、超鏈接、共享,以及對話。數字化可以實現這一切,並且能做的更多。

在最新一代Kindle身上,我們能夠看到書籍自由新生的第一道曙光。用Kindle讀書的時候,如果我想把一段話記下來,只要輕鬆地高亮一下即可。我還能把這些高亮內容都摘取出來,再次閱讀我所挑選出來的最重要或最難忘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只要我願意,就與其他讀者分享我的高亮內容,我也能閱讀他們分享的東西。我們甚至能夠過濾篩選出在所有讀者中最受歡迎的高亮內容,從而以一種新的方式來讀書。我也能閱讀某個朋友、學者或評論家的高亮內容。這樣,就可以讓更多用戶看到其他作者在研讀一本書時所作的珍貴批註(當然是在對方同意分享的前提下),而在以前,只有珍本書籍收藏者能夠看到這些標註和筆記。

閱讀將具有更多的社交性質。我們不僅能夠分享所讀的書目,也能分享閱讀時對書的看法和批註。現在,我們能高亮一段文字。以後,我們將能夠鏈接各個段落。我們能把一本書的段落與另一本書的相應段落進行鏈接;把某段文字中的一個詞鏈接到一本晦澀的詞典,將書中的一個場景鏈接到電影中的一個類似場景。這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