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免費經濟 滿意悖論

如果周圍的一切全是你想要的東西,而且有很多很多,它們100%全都是你所喜歡的東西,你會怎麼做選擇?

如果所有優秀的電影、書籍、歌曲都能輕易「免費」獲取,過濾器和朋友為你清除了各種垃圾以及任何可能讓你厭煩的東西。你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好東西裡面挑出最好的——最好的朋友會推薦給你的東西。那你接下來會看什麼電影,讀什麼書,聽什麼音樂呢?

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奇妙的世界,你看過的作品,包括那些隨機碰上的,都是自己絕對喜愛的。換言之,你只會接觸到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事物。但問題是,在這樣一個世界,裡面的東西你幾輩子也看不完,你會如何選擇?或者你是否會做出選擇?

從理論上來說,你不會去選擇,因為選不選都一樣,並不重要。就把它留給緣分吧,因為每一個選項都很好。如果你的過濾或推薦系統真的有用,那麼你從中獲得的任何東西都應該令自己滿意。

這其中的矛盾在於,如果沒有選擇,可能就不會滿足!

我們可能需要做出選擇才能感到滿足,即便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體驗並不令人滿意。但是,選擇的滿意度當然低於最佳滿意度。因此,這就可能造成一種心理困境或矛盾,即終極滿意的世界最終可能令人不滿足。

這是面對富足而非稀缺時所產生的心理問題。這和選擇悖論並不完全相同。選擇悖論是指太多選擇會讓人無所適從;比如在超市裡有57種不同的芥末醬可供選擇,但結果往往是哪一種都不買。

滿意悖論則是說,如果用以增加選擇滿意度的工具——過濾器和推薦系統——減少了我們選擇的力量和意義,那就可能讓人感到不滿足。換句話說:沒有哪一種系統能讓人絕對滿意。

目前這只是理論上的猜測,因為即便是現有的最好的過濾器和推薦引擎,也遠遠不能向用戶提供完全符合需求的內容。我仍然會碰到大量很爛的內容,許多一般般的東西,以及非常多還算過得去的內容。但是技術在進步。

然而,這一悖論的主要動因並非我們用以過濾噪音的工具,而是優質內容的指數增長。新的工具使得創作一本書、譜寫一首歌、製作一段視頻和設計一款遊戲變得越來越容易。這些作品總數的增長速度比人類注意力的增長快得多,即便在極端的帕雷托法則 下,優秀作品比例雖小,但數量仍然太多。

舉例來說,如果經由過濾器篩選以後,我發現100萬份藝術作品或發明中,僅有一個能夠令我滿意(這個比例已經非常苛刻了),而60億成年人每人每年都會創造出一份新的作品,這也就是說,每天會產生18個令我瘋狂喜愛的作品或發明。優秀的東西太多,我無法消化。而且實際上,在某些形式的創作和發明中,滿意作品的比例可能更高。

假設從古至今共有2000部影院電影、500部紀錄片、200個電視節目、100000首歌曲和10000本書會十分符合我的喜好。即使我什麼都不幹,專門看聽讀,也沒有足夠多的時間來消化它們。但是,如果篩選和推薦工具能夠只把這些作品呈現給我們,讓我們選擇,那麼怎樣從這些已經篩選過的作品中再做選擇呢?

雖然我們現在離全球所有成年人能進行藝術作品分享和創新這種情景或許還很遙遠,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豐富的優秀作品在堆積。在去其糟粕之後,flix上一鍵就能看的好電影還是多到我有生之年都無法窮盡。那我要看什麼呢?Spotify和其他在線音樂服務商推薦了大量能令我飄飄欲仙的美妙音樂,即便我無時無刻、隨時隨地都在聽,這輩子也聽不完。那麼我接下來聽什麼呢?谷歌只要1/8秒就能搜出所有已出版的書,協同過濾、朋友推薦以及更好的亞馬遜引擎,將會篩選出對我來說最好的10000本書。那我該讀哪一本呢?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便是亞馬遜這類公司今後的賣點。用戶只需付訂閱費,就能訂閱亞馬遜上的內容,並以指定的價格閱讀世界上所有的書;你想讀的書基本就等同於免費了,因為你不用再額外付費購買。電影銷售(flix),或音樂服務提供商(iTunes,Spotify或Rhapsody)也是一樣。你不必購買單個作品。

相反,你需要為亞馬遜、flix、Spotify或谷歌的推薦服務付費,它們會建議你接下來應該關注什麼作品。亞馬遜不再賣書,書已經接近免費;它將開始賣推薦——你該讀什麼。你得付費才能進入它們的推薦系統,閱讀、觀看或收聽「免費」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假設這些服務商的推薦系統,通過更多協作和分享而不斷改進升級,那麼它們的推薦將比單本書更有價值。你不用付費買電影,而是購買便宜的使用權和個性化推薦服務。

新的稀缺品不是創意產品,而是滿足感。且由於滿意悖論,很少人會感到滿足。

2011年3月30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