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免費經濟 技術想要免費

在2007年2月TED大會的空隙,我和《連線》的現任主編克里斯·安德森 聊了會兒他的新書,叫做《免費》。差不多10年前,我在拙作《新經濟的新規則》(New Rules for the New Ey)中寫過一章關於免費和富足經濟作用的文字。我給那一章起名叫做《跟隨免費》。在我寫過的所有文章里,沒有任何一篇會比這短短的幾段文字更容易讓人誤解。從那以後,這樣的問題一直伴隨著我:「您說我們應當擁抱免費。但怎麼可能讓所有的東西都免費?」

實際上,免費的概念很好理解。因此我要為克里斯在整本書中,為解開免費謎團的句句妙言擊節喝彩。關於免費我們有太多要談,即便如此,我們也不過剛剛開始理解免費意味著什麼。我本以為我在10年前就結束了這個課題。然而,在這10年中不斷湧現的問題,連同持續的社會進化,以及新的社會動態和新的技術突破,還有其他更深入的研究結合在一起,使我產生了新的想法,特別是我對免費已經在技術當中根深蒂固的論斷。在TED的大廳里,我和克里斯一道分享了這些不成熟的想法。在大會結束後我發現,技術和免費之間的聯繫比我想像的更為深遠。現在,我的結論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技術想要免費。

讓我說得更具體一些:隨著時間的流逝,函數中特定技術消耗的成本將會下降。如果這個函數持續得足夠長,那麼技術所消耗的成本就無限趨近於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後,任何一種技術費用的函數都會以接近於免費的方式繼續下去。

這一點似乎在我們創造的所有東西上都能適用——比方說食品和原材料這類必需品,或者更為複雜的機械,甚至服務這種無形的產品。上述這些產品的平均成本已經隨著時間出現了下降,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之後。根據200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一份報告(名為《商品價格的長期行為》(The Long-Run Behavior of odity Prices)),「在過去140年中,商品價格已經出現了每年下降1%的趨勢。」在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裡面,價格已經向零前進了。

我們僅僅來舉一個例子:銅價的下跌。按時間劃分來看,銅價的曲線圖是向免費靠近的(下圖中淺色的曲線是銅價的真實價格)。雖然曲線本身遵循著一定的數學規律,但是還是在向零趨近。假設技術費用函數保持不變,其價格便永遠不會接近到絕對免費的極限,而是逐漸地向極限無限接近。這種向極限接近,但並不與極限相交的圖形叫做漸近線。在這裡,價格並不為零,但實際效果等同於零。通俗地說,這種情況被稱作「便宜到可忽略不計(too cheap to meter)」——即價格太過接近於零,無法計量。

有懷疑者就要問了:「如果所有東西的歸宿是免費的話,為什麼我還要花錢買電腦?」

所以我還要加上幾點說明。首先要留意的一點,是價格在一段時間裡,特別是大段時間裡,要去除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影響。在通貨膨脹作用下,所有商品價格都以每年4%速度上漲的年份里,如果某種物品的價格以每年3%的速度向免費靠近,那麼這種商品的價格便在一年中上漲了1%。這是沒法從美元價格上看出來的。因此,我們每年都要調整美元數量,撥正通貨膨脹及其他貨幣價值本身變化所帶來的偏差。在經濟中,這種調整的表現通常是計算相關年份中的通脹調整價格。這就好比是將舊的物價換算成外匯,然後再按當前匯率重新換算回美元。重新計算後的出的價格被稱作定值美元。理論上講,此時的價格能夠反映出「真實價格」。當然,我們在日常生活里是和現值美元打交道,因此在許多情況中,價格向免費跌落速度會慢到無法察覺。

更重要的一點,是函數中的特定單位要保持不變。相對來說,考察一噸銅在一段時間中的真實價格比較容易,因為50年前的一噸銅和今天的一噸銅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相同單位下銅金屬的需求可能會有所增加,也可能有所減少。但考察銅價的函數是不變的。銅的真實價格也便隨著函數向免費趨近了。

但是,物品價格的函數在不同時間有所不同。即便是物價看上去更為穩定的商品,函數也會隨時間出現改變。銅和其他金屬的成色已經開始增加,食品的營養水平也開始升高。50年前的商品質量放在今天肯定無法令人接受。而消費品的進化更具革命性。今天我們使用的筆記本電腦看上去或許同幾年前的別無二致,但其實不是。我們雖然把它們稱作筆記本電腦,但今天這台已經完全演化成為了新的科技物種。由於商品在名稱不變的前提下,性質發生了轉變,我們也就無從考察它們在一段時間中的價格變化了。如果我們想要考察3年前的筆記本的真實價格,最好的辦法可能是去eBay上尋找相同型號的二手機器價格。在考慮進二手產品的折舊率之後,我們便會很清楚地得出,如果今天購買那一代電腦的全新產品,需要準備多少金錢。同時,比較的結果也很明顯——電腦價格在向免費的方向跌落,而且速度飛快。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經濟學家布拉德·德隆(Brad Delong)曾經研究過物品效用的長期轉變。他寫道:

「今日城市中食品原材料的批發價格占消費支出的4%,在一個世紀之前佔20%。」

所以猛一看,「食品」特定單位的真實價格一跌再跌。但是他補充了一句:

「然而,食品消費在家庭支出中所佔份額卻萎縮了20%,而不是50%。」

這說明什麼?老生常談:即便是食品這樣簡單的東西也會擁有我們無法感知到的附加值。

「不同的是,我們今天家務中的許多準備工作都是在外完成:混合,粉碎,預製,組合,冷凍和加工,這些都使做飯在今天比一個世紀以前省去了不少時間。我們今天的食品賬單上的數字看來如此龐大,因為我們把飯菜的製作過程也算作一個很大比例的市場開支。一個世紀以前,這個過程大部分都是隱藏在家庭中,從未在市場里流通過。在很大的程度上,今天的美國人就像當年富裕的英國貴族那樣食不厭精。只不過今天,上個世紀家庭廚師乾的活計搬到了納貝斯克(Nabisco)這樣的公司里,而且用的還是專門的資本和密集的機器生產工序。」

換言之,任何一種容易定義的服務或產品就可以成其為一種商品,而且在價格上趨於免費。一種商品的定義,部分基於它和別的商品共有的基本屬性,部分基於其使用價值。簡單或複雜並不是用來定義商品的必要條件。如果它的效用函數只由使用價值來決定,它的價格將會是零。一個一分鐘的語音電話是一種極為複雜、揉合了多種技術在內的商品,但它的使用價值是固定的(一分鐘音質不錯的通話),所以它很快會趨於免費。

不固定的,而且不免費的是什麼?是電信服務。消費者和生產商希望提高語音質量,增添附加功能(呼叫轉移),甚至實現那些從未設想過的電話功能。因此,即便作為商品的一分鐘簡單通話是免費的,你的電話費用還是會繼續上漲。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種成功的奢侈品都是自身的使用價值,以及搭載上的其他事物定義從而形成的。當這些定義完成之後,商品也便成為了商品。

就在幾年前,GPS還是一種新的奢侈品,非常昂貴。當其技術標準延伸到將地圖服務和手持設備領域之後,它就變成了一種必要的基礎服務載體,成為免費的商品了。但在GPS趨於免費的同時,上百種基於定位功能的附加功能會被開發出來,從而使更多的人為定位服務支付比現在更高的費用。「我在哪裡」這樣的信息將會免費,而且無處不在,但新的服務在一開始都是昂貴的。

這種情形在許多人眼裡都不激進,因為它沒有超過基礎經濟學的範疇。但當你指出我們製造的一切東西,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無論飛機還是摩天大樓,都有可能迅速轉變成為商品的時候,疑惑就來了。

大約在1998年,我那篇《新經濟的新規則》文章發表在《連線》上不久,我被阿姆斯特丹的荷蘭皇家航空公司(KLM)邀請去做一次演講。我猜可能是KLM的某個中層管理人員看到了我的文章,認為他的同事們應該聽聽完整版。我不確定我該給一個老牌的歐洲航空公司說什麼,但是阿姆斯特丹方面把演講安排得很順利,所以我接受了。我的發言是在晚飯後。我花了很多時間解釋無形的經濟中新的「免費」的因素。比方說從我自己書中引用的一段:

聽起來也許有些瘋狂,在未來(至少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我們所製造的一切幾乎都將免費:冰箱、滑雪板、激光投影機、服裝等。實現的前提,是這些東西融合在網路節點中,作為網路服務的載體。

隨後,我習慣性地用一段預測結束了發言。我當時思考的,是一種對KLM探索免費,非常有效的模式。試想,當你把機票價格定成免費時會是什麼樣子?我當時說道。如果乘坐某次特定的航班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