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比朝鮮雖大,但吞併起來不難,倭國如今雖然是被一強人統一,但暗流洶湧,各處大名,放在咱們這邊說就是所謂的諸侯,都是心存不滿,要不然就是積蓄兵馬準備反抗,只要大明的軍隊進入倭國,就可以將其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一步步進行蠶食,不過這一開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割地賠款稱臣,這幾樣是要做的。」
王通最後這一段話,算是個總結,說完之後,在座的都是鴉雀無聲,過了一會,萬曆皇帝才笑出聲來,王錫爵和田義等人有的跟著笑,有的神色卻頗為古怪。
「割地賠款稱臣,朕看史書,則樣的事情似乎多在漢家,卻沒想到也能用在別人身上,王通你說的大好,朕聽到這裡,卻覺得不把握了。」
「陛下說的是,老臣也覺得古怪。」
王錫爵這話卻是湊了個趣,大家雖然這麼說,可基調卻已經是定了下來,萬曆皇帝用手在椅背上拍了拍,開口又是說道:
「鄒義那邊牽頭,倭國那裡的消息,不管是從官方還是民間,都要儘可能的多打聽些來,王愛卿所說的還是要驗證下的,畢竟是這等大事,小心萬全為先,王通,此去朝鮮,先做好眼前的事,其他咱們再做計較,徐徐圖之!」
萬曆皇帝這番話實際上已經是默許了王通的這些提議,接下來的都是些細節性的工作了。
※※※
這樣規模的大軍出動,少不得要舉行大典,天子親自授予兵符印信,祈禱列祖列宗和天地,保佑這樣的大軍必勝。
以往京師百姓是看個熱鬧,勛貴之家連熱鬧都懶得看,京師勛貴子弟不少都是在軍中效命,在這個時節早就走動關係,講自己從軍中摘出去,免得真上沙場上去送死。
如今卻是不同,凡是求點上進的人家,都是找關係託人說情,要自家子弟跟著王通出征,這些年情況不同以往,安享太平富貴固然是條出路,可要是想有些出頭的指望,給自己給家裡掙出更大的一份富貴來,那就要出征打仗。
見了血,有了軍功,上面就是信用非常,總有個位置能提拔上去,不說別的,襄誠伯陳家現在的風光是怎麼來的,那皇商唐家現在都抖成什麼樣子了。
對這樣的人情關係,王通也不用出頭推搪,實際上以他的身份地位,也沒什麼人能用人情過來拘住他,凡是想要出征的,直接都是推給馬三標和李虎頭,想要為國效命這個歡迎,但要先看你有沒有這個本事。
應酬什麼的,王通也就是和鄒義、呂萬才等故舊聚了聚,其他的也都是推拒了,在臘月初王通就已經是住到了京師外的軍營中,對他來說,這已經是戰時了,三江系統、錦衣衛都是運轉起來,開始在各處盤查軍需,檢查軍備。
出征前的大典頗為隆重,入朝抗倭,這戰鬥為了保衛大明,但動用軍力極大,耗費也是極大,也是事關國運,朝野上上下下都是齊聚,就連百姓家裡,有條件的也是點香祈禱,盼望大明此戰大勝。
禮官唱禮,天子閱兵,一道道手續走完,就是萬曆皇帝在高台上授予王通尚方寶劍和都督旗牌將令。
這個手續是萬曆皇帝親授,王通要跪在下面雙手接下的,就在這台上,百官萬民的注視之下,王通結果了萬曆皇帝手中的各項物品。
「此去必勝!」
萬曆皇帝朗聲說道,早有一旁的禮官給下面發出了信號,下面都是跟著齊聲大喊道:
「此去必勝,大明威武。」
也有眼尖的人注意到,萬曆皇帝授予尚方寶劍和都督旗牌將令之後,躬身將王通攙起,還說了幾句什麼,眾人表面上莊嚴肅穆,私下裡卻是感嘆,這個君臣情誼的確是了不得,恩寵若此啊!
「這次大勝回返,就不要回松江了,來京師,咱們君臣好好處下去吧!」
萬曆皇帝私下叮囑的這句話如果被人聽到,恐怕更是驚嘆不已了,王通沒想到萬曆皇帝萬曆皇帝會這麼說,略一遲疑,躬身跪下,開口說道:
「臣領旨謝恩!」
萬曆二十年臘月十一,正是大軍出行的大吉日子,舉行儀式,大軍正式向遼寧進發。
※※※
京師這邊舉行儀式,大軍啟程,在遼寧義州一帶,戰鬥已經是打響。
萬曆二十年十一月的時候,鴨綠江已經是封凍,冰凍三尺在這等地方是描述實際景象的,莫說是走人,就算是重載的四輪四馬大車都可以安然通過。
宣府總兵李如松率領本部騎兵三千,遼西總兵李如柏為副,率領遼西騎兵八千,步卒一萬,遼東總兵麾下步卒四千。
這次的調遣,儘管遼東總兵馬林和遼南總兵孫守廉並不怎麼賣李家的面子,奈何他們部下也有不少人是李家的舊部,真不是太好攔阻,到最後還是遼寧巡撫徐廣國出面,說義州大明邊境一帶也需要兵馬駐守,這才算是留下了遼南和遼東的騎兵。
徐廣國也有實際的考慮,因為現在遼寧和遼寧邊牆外的各處,正在向義州這邊運輸糧草,為了接下來的大軍到達行方便。
冬日裡運輸雖然說路面硬,大車行走方便,可畢竟麻煩,真正的大規模彙集糧草還要等到來年水路暢通,直接從山東那邊運糧入鴨綠江。
眼下這個情況,糧草運輸的運力都還嫌緊張,又要抽調出來給前頭部隊用,自然是捉襟見肘,頗為的麻煩。
按照王通的意思,李如松率領的這支部隊並不是要展開什麼太大的攻勢,而是讓平壤那邊的倭寇大軍沒有辦法聚團,修築工事,這樣也不需要太多的兵馬,可李如松率領的軍隊數量明顯是大大超出了做這個的範圍,給他們支應糧草的壓力也很大,徐廣國自然不會允許。
近三萬的大軍入朝,這也是大軍了,過了鴨綠江進入朝鮮一側,原本布置在這邊的探子和偵騎都是可以用起來,道路紮營之地也都是熟悉,並沒有什麼阻礙。
相對的,李如松率領這支軍隊的動向,倭寇也同樣是知曉,也在平壤城這邊做好了準備。
※※※
李家將門用兵,說是輕佻也好,說是迅捷也好,依靠騎兵快速的向前推進,攻其不備,這就是李家上下用兵的特點。
這次在朝鮮也是如此,大軍行走半日後就紮下營盤,但李如柏率領騎兵四千,攜帶兩日的乾糧草料,一直向前,看看有沒有給敵人突襲的可能。
不過到了冬日,朝鮮北部平安道、黃海道和京畿道一帶,比倭國的北陸還要寒冷幾分,倭寇的兵馬也是不敢輕動,只是窩在堡壘之中據守。
祖承訓率軍突進的時候,曾經在半途一個市鎮休息,現在這個市鎮已經被倭寇佔據,並且修築了土寨,布置了三千兵據守。
這實際上是證明倭寇對朝鮮北部的控制在逐漸的加強,這個土寨是攔在騎兵去往平壤的必經之路上,第一場戰鬥就是在這裡打響。
寨子很簡陋,就近砍伐的樹木,真是連樹皮都沒有剝下,直接削尖了一段插在地下,插木樁的地方外面埋半尺土,然後在外面挖掘壕溝。
這個工事雖然簡陋,可在這個嚴寒時節,只要是在外面的粗木柵上澆水,在土牆上澆水,就可以形成一個很堅固的工事。
儘管來之前下面的探馬偵騎也都是說過朝鮮這邊的種種情況,可李如柏看到了這個土寨還是大笑。
「就這麼一個狗窩還攔在路上,小的們,平了他算是首功!」
但真開始打的時候,卻並不是那麼容易,修建土寨的地方是在半山,只有兩條路可以供進出,其餘的都是亂石或者坑窪地形。
四千騎兵對土寨里的三千步卒,野戰自然優勢巨大,奈何要是攻寨的話,騎兵也要下馬,也要砍伐樹木製造工具,一步步的仰攻,這個頗為的麻煩。
實際上,李如松給李如柏的交待很簡單,不要理會這些寨子工事,他們自己在山上不好上去,實際上土寨里的兵馬也不好下來,李如柏率領的這幾千騎,任務就是一路的向前推去,驗看大軍行進的道路上有沒有敵人的大軍或者是其他的異常,至於攻城拔寨,這不是騎兵的任務。
李家將門輕佻,這是王通的評價,輕佻的表現之一,就是好大喜功,看到這麼一個土寨子,李如柏那裡想得到其他,只想著拿下此處,先在入朝大軍中得個頭彩,也讓家裡的人高興高興。
戰爭不是單方面的,不是一方的將領想如何就能如何,當李如柏手下的騎兵靠近那寨子跟前,寨子里的鐵炮和弓箭一起發射,立刻死傷了幾十人,狼狽的退了下去,李總兵怎麼能受得了這樣的氣,當即是大罵著加了更多的人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