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你的意思是說那幾百萬人口?」
「陛下聖明,臣正是這麼打算的。」
萬曆皇帝問,王通答,萬曆皇帝沉吟了下又是開口說道:
「河套和關外各處都是有大片的土地等待開墾,也有放牧伐木等各項活計需要人手去做,你的意思是讓朝鮮人去那邊?」
「陛下,這個不妥啊!」
說到這裡,王錫爵卻是急忙開口了,打斷眾人之後,王錫爵有些激動的說道:
「歸化城和河套一帶,還有遼鎮東北一帶,都是距離中樞遙遠,各族混雜,朝廷控制本就不能說有力,如果讓如此巨量的朝鮮人過去,一代兩代尚能控制,若是大明稍有不穩,恐怕這一干人就會自立,到時候不是賺便宜,反倒是給這些朝鮮人開疆拓土了。」
這個道理也是明白,畢竟朝鮮人的數量太多,去往這些地方,反倒他們成了多數,又是邊境之地,恐怕到時候沒有辦法控制。
大家也不急忙下結論,只是都將目光轉向王通,看看王通如何的解答。
「閣老想的萬全,不過王某所想的是,將朝鮮人遷往內陸各省,置換出漢民,讓朝鮮人為佃戶,為傭工,為奴僕,讓漢民去各處墾荒置辦產業,成為有家有業,為朝廷繳納賦稅之民,又為我大明經營出新的一片天地。」
眾人又是沉默下來,若是這麼說的話,好處可就多多了,御書房中這些人都是天下中樞首腦,對如今天下間的情況都是明白的很。
現在北方几省都有勞力短缺,許多農民都是前往邊牆外墾荒,那邊氣候或許比內陸各處要冷些,可勝在賦稅低,有自己的產業,總比在原來的家鄉受人盤剝什麼的好。
而且這麼長時間下來,大家都知道,外面雖然苦寒,可去了之後生活比在這邊要強,而且管事的人多少會講個規矩,不會隨意的受欺負,若是在本地,當地的官員土豪什麼的,那裡會把這樣的百姓看在眼裡。
當然,各處墾殖拓荒的殖民點也不是什麼心思良善之輩,他們這麼做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來,畢竟現在外面最缺的就是人力。
雖說農民都是故土難離,可生活真正艱難,背井離鄉也不是什麼不能做出的選擇,現如今朝堂上的官司最多的就是這人口流動,內陸省份的官員攻訐邊疆省份的官員,說他們縱容百姓流出,邊疆的省份則是說內陸盤剝太過,所以才逼的百姓不得不走。
各有各的地方立場,這個自古皆然,不過朝廷對這些事情實際上是樂見其成,因為這些逃出去的人口大多是沒有產業的貧民和佃戶之流,這一干人替豪強地主辛苦勞作,收成朝廷卻根本沒有多少分潤,甚至一點都沾不到,因為那些豪強地主有種種隱瞞田畝的手段,又有各種免稅的特權。
而這些人去了塞外,去了關外,他們在那裡就會有自己的土地和產業,儘管這兩年是稅賦減免,可長久來看,朝廷能向這些人收稅,增加財政收入,從整個天下的大盤子統籌,則是朝廷會收上來的賦稅越來越多。
王通這個將朝鮮百姓遷往內陸,解放出更多的漢人勞動力,讓他們去邊疆落戶立業,為朝廷增加稅賦,增加可控的人丁,同樣的,這些朝鮮百姓在大明幾代之後,甚至兩代之後,肯定就會被融合消化。
因為兩國百姓的相貌差距本就不大,生活習慣和文化又有種種相通的地方,自然會很順利的被同化下去。
朝鮮雖說土地貧瘠,可畢竟也是一個小省的地盤,又多了這麼幾百萬人口,總不是壞事,開疆拓土,人口增加,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這是最大的成就了,萬曆皇帝臉上的表情從疑惑變成了滿意,慢慢點頭,但他還是有問題。
「王通,你說這些自然是上佳的好事,可這一仗,安置這幾百萬人,朝鮮那邊還要遷入人口,這些都是花費巨大,你說這個,怕是五十年內未必能看到成效啊!」
詢問這些細節,不代表質疑,實際上是萬曆皇帝開始鄭重考慮這個可能性了,到底能不能這麼做,如何來做。
王錫爵和田義對視一眼,又看了眼鄒義,他們三人眼神表情倒是一個意思,王通應該是早有腹案,要不然豈能這樣成竹在胸。
「陛下,吞併朝鮮,遷徙人口,這個短期之內不會補上大軍的虧空,甚至國庫還要向內貼錢,但是臣所說的不止是朝鮮。」
屋中眾人下意識的又是一震,抖的次數實在是太多,也是因為王通所說的實在是太過匪夷所思,眾人以往不敢想,甚至根本想不到的一些東西,王通都是肆無忌憚的說出來提出來,難道……
「王通您說的是那裡?」
「陛下,倭寇入侵朝鮮,又對大明虎視眈眈,更不要說當年禍亂東南,這等惡行豈有不懲治的道理,將倭寇趕出朝鮮,還應徵伐倭國。」
「遼國公,你也讀書知史,難道不知蒙元渡海攻倭,被天風所襲擊,全軍覆沒之事,這倭國不詳,也是不征之地啊!」
說到這裡,王錫爵真是有些聲色俱厲了,元軍攻打倭國,十萬大軍因為船隻被颱風襲擊,全軍覆沒,這個事情天下人都知道,又有嘉靖年間的倭寇禍患,大明上上下下都有個共識,倭國不詳,攻伐必遭禍患。
王通坐直了些,笑著說道:
「閣老,蒙元不過韃虜,不知海上變幻,所以才被大風襲擊,這和天有什麼關係,那麼多倭寇禍亂大明東南,也是從倭國遠渡重洋而來,他們怎麼沒有被大風吹到,現如今,松江和天津衛開海,海上貿易興盛,海商也是眾多,操舟泛海的能人眾多,為何不能攻伐倭國。」
「遼國公,倭寇那裡有近千萬人,相當於我大明幾省之地的地盤,如果吞併他們的地盤,拿來他們的人口,又是隔海,想來比這朝鮮吞併消化耗費更多,這豈不是有違當初的本意。」
這次開口的卻是鄒義,吞併朝鮮那是因為陸上接壤,有種種方便的地方,而且朝鮮小朝廷被倭寇侵略,也多次請求內附設省,這個還屬於可以接受的類型,但是渡海攻打倭國,那就有種種不便之處了。
如果攻打倭國失敗,王通身上就要背負巨大的責任,甚至身敗名裂,只有在這個場合下,將話說的通透明白,打消他的念頭,這才是穩妥的,萬曆皇帝也在召對的時候說,這個場合言者無罪,就是大家討論。
聽到鄒義的問話,王通笑著點點頭,開口說道:
「鄒公公也是穩妥的考慮,不過,打下倭國之後,卻是能夠立刻有錢賺的,不光是軍費可以補償,甚至國庫還會充盈。」
這話所得眾人都是身子前傾,聚精會神的盯住了王通,心想如何能夠賺錢還能賺大錢,你說的這些都是花費巨大的營生。
「陛下,倭國盛產金、銀、銅,根據海商們的消息,倭國雖然只有我大明的幾省之地,可金銀銅的產量卻是我大明的幾倍還要多。」
屋中幾個人都是位高權重已久,可聽到這話,還是忍不住的驚呼出聲,如此的產量,那倭國要富饒成什麼樣子。
「海外富饒,這個素來是傳說,怎麼能夠作準當真,遼國公千萬要慎重啊!」
鄒義沉聲說道,王通笑著點點頭,卻又是開口:
「陛下,王閣老,二位公公,永樂年間鑄銅錢多少這個典籍上有明文,可如今天津衛和松江府兩地所流通的銅錢,差不多就要趕上這個數目的三分之一,如果算上天津衛和松江府周圍的地方,二分之一甚至還要多,這才多大的地盤就有這麼多的銅錢流轉,而且成色頗新,那天下間其他各處呢,難道他們就不用銅錢了嗎?這銅錢難道還在一直新鑄,而且倭國、朝鮮和南洋,也是一直用永樂通寶,那來的這麼多銅,這個錦衣衛和東廠都有文報說明,都是海盜們在倭國私鑄,這要有多少的銅。」
這件事倒不是什麼私密,在座的一干人多少都有耳聞,不過聽王通這麼講,卻一下子將思路拓展了開來。
王通繼續侃侃而談,他繼續開口說道:
「在倭國一兩金換四兩銀,而且金銀成色都是上佳,來往於大明和倭國的海商,有人就是以兌換金銀為業,也是傾國之富。」
大明官面上一兩金兌換十兩銀子,在天津衛和松江府一帶因為白銀大量流入,所以金銀兌換的比率也就是一比八或者是一比七五,但相比於倭國的這個,稍微盤算就知道其中的巨利所在。
如今這個大時代,正是所謂天下言利的時候,倭國這邊這麼富饒,實在是一塊大肥肉,歸化城、邊牆外的白山黑水,這一塊塊地方讓大明君臣的胃口越來越大,對財富的追求也是越來越迫切,王通說到這裡,人人都是動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