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鎮馬兒墩寨之敗在朝廷定下處置方略之後,大臣們就對這件事沒什麼太大的興趣了。
對絕大多數人來講,提起女真人這個詞,他們第一個想到的絕對不會是遼鎮北邊和東邊的那些民族,而是滅亡北宋的那個。
當初設置遼鎮的目的,是為了防禦這片區域的蒙古勢力,還有個雖然沒有說明,大家心裡都明白的防備對象——高麗,儘管高麗羸弱,可國家畢竟是國家,不可能在邊界沒有設置和預備。
女真人算什麼,不過是一群牧豬種地的野人,這樣的勢力也配當大明的敵人,實在是不值一提,遼鎮的失敗只是他們的輕敵和大意,而不是對方有了怎樣強的實力,要不然,自李成梁天下揚名,為何戰鬥全都是和蒙古各部,而沒有提過什麼女真。
朝野都是這般的態度,實際上大多數人連遼鎮的地形如何都不知道,更不要提遼鎮邊牆外的形勢了。
王通這邊的消息倒是匯聚了不少,但真正有價值的也是不多,遼鎮和外來的商人,在邊牆外的活動範圍並不大,他們也很難和當地土著打什麼交道,特別是在這樣的戰時,土著們更是對從大明來的人有敵意。
只知道,如今奴爾哈赤的力量在飛速膨脹,遼鎮軍隊出戰清剿,在邊牆外的村寨中胡作非為,對一直在避免主力戰鬥的奴爾哈赤又是追而不打,本地土著都是深恨明軍,而且奴爾哈赤這麼打下去,始終沒有大的失敗,也大大的助長了他在白山黑水間的威望,赫然成了大英雄,許多部落都是主動的歸順。
王通心裡明白的很,女真人的勢力再怎麼膨脹,他們現在還是一盤散沙,遼鎮現在已經全力的動員起來,女真人彙集在一起的力量越多,結果就是被殺的越多,遼鎮的勝利也會越大,王通對形勢的判斷還是很樂觀。
※※※
確定了王通沒有向遼鎮伸手的意圖之後,朝臣們迅速的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財賦上來。
賦稅自萬曆十一年之後,已經是連年下滑,如果不是邊鎮無戰事,各處的督撫總兵沒什麼理由來要糧餉,天下還算是太平,幾處地震和洪水規模也不算太大,賑濟花費不了太多銀子,還有宮中如今自己的進項不少,很少需要國庫貼補了,正因為這支出沒有變大,所以還可以維持。
但這個趨勢實在是讓人沒有辦法樂觀起來,照這個速度遞減下去,如果到了萬曆五年左右的水平,那可能就維持不住平衡了,畢竟開銷始終沒有縮減,但收入卻越來越少。
如何能增加朝廷的收入,這就成了當下最為人關心的一件事,朝野人士紛紛上疏言利,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絕大部分都是不靠譜的。
現在收的這麼少,為何從前收上來那麼多,萬曆皇帝對這件事很煩躁,他不願意給人一種離開張居正就做不好事的印象,但實際上就是如此,萬曆十一年之後,凡是張居正做效果不錯的,現在都有反面的效果。
正因為如此,萬曆皇帝讓王通再去想個法子,看看能不能再弄出天津衛那樣的生財寶地,再有這麼一處,那財政缺口就簡單的很了。
天津衛那邊王通經營了足足十年才有這樣的規模和成就,想要憑空再弄出一個來,談何容易。
王通這邊的心思卻沒用在這邊,左右天子也不過是一句半開玩笑的話,從寧夏那邊回來之後,沿途談了太多的事情,絕大多數都是和商業相關,這個要慢慢理順,三江錢莊、保險行和商行的掌柜們都是來到這邊,整日里謀劃商議,確定一樁事,立刻有人趕往北邊或者是西北。
※※※
這些趕往北邊或者西北的人,差不多就要在那裡保持常駐的狀態,這些人都是三江商業系統內的骨幹。
此時就顯出王通當年辦商科學堂的高瞻遠矚來,三江商業系統始終在擴張,一批批骨幹不停的去往各地,但派出去的都能頂起一片天,留下來的還是好用,這個商業系統一直能良性的發展,這就因為不斷有專業的候補力量補充進來。
按照大明許多事情的慣例,王通在天津衛時,天津衛的商人們還願意對商科學堂保持足夠的熱情,王通離開,他們就沒這個心思了。
商科學堂的學徒一進門就要拿工錢的,而且還比普通的夥計高出許多,要知道學徒入門,管吃住不給工錢才是規矩,天津衛這邊大把的伶俐小夥子想進商鋪做工,何必去找什麼商科學堂呢!
別人不要,三江系統卻不能不要,左右三江各家買賣也都是家大業大,工錢這上面不用太在乎,這一用卻用出了好處,這些學徒明白規矩,做幾個月就能上手,尋常學徒要變成正式的夥計,怎麼不得三年,商科學堂這邊半年就能成為熟手,一年就可以當成老人這麼用了,當然,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這等還是需要時間,可這樣的情況,卻可以讓三江系統抽調出更多人去擴張,去辦差。
三江系統在天津衛的繁榮中積攢了大量的資本,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有沒有購買土地的需要,那就只能是擴張,去北直隸各府,去山東河南,去山西陝西,甚至去塞外和江南,從商業學堂補充進來的人力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天津衛發家的不光是三江系統,需要擴充的也不只是三江系統一家,但是他們都有別的問題,派出去信得過的人,家中的生意就受影響,派的如果是信不過的,那丟出去的銀子就是肉包子打狗。
這時候他們才看到商科學堂的好處,想要去招人的時候,卻發現動作晚了,為什麼,三江系統在商科學堂嘗到了好處,他們立刻開始向商科學堂投入金錢,並且和還沒畢業的商科學堂學生簽訂契約,讓他們畢業後只能來到三江系統來工作。
商科學堂的確是三江系統下的產業之一,但三江系統這些事都是按照規矩來做,其他人挑不出理來。
其他家商人自然是不幹,可又挑不出什麼毛病,只好是一邊抬高工錢招攬賢才,一邊和商科學堂商議,一邊是開短期的培訓班,一邊是下面幾期的學生他們也要有分潤,不能被三江系統一家全都吃下。
不過他們畢竟是晚了一步,比三江系統落後了半年,等三江系統在很多地方站穩了腳跟之後,他們才剛剛過去。
商科學堂立刻水漲船高,本地人如果看著孩子讀書沒什麼希望,都是朝著這商科學堂來塞,做不得官,能賺錢也是好的,河間府、順天府也有不少人看到了這個出路,紛紛派人過來,現在不光是北直隸的府縣,就連山東、河南、山西都有人過來。
這麼多的學生,學堂也要擴建,新學堂現在實際上就是一個大的農莊改建,擴建的銀錢倒是天津衛各家商人出錢,對這個他們並沒有什麼抵觸,因為出的銀錢越多,他們就能分到越多的學生。
現在大家都有個判斷,那就是大家今後的前途肯定不會局限在這天津衛一地,如果你做好準備,肯定有發財的機會。
三江系統不喜歡吃獨食,當然,也因為因為外面的好處往往大到他一家吞不下,要大家過去共襄盛舉,機會只青睞有準備的,大家不打好基礎,到時候錯過了富貴可怪不得別人。
相對於人人踴躍的商科學堂,通事學堂那邊就冷清很多,想要學外語需要天賦,而且多少要有些文化底子,這樣的生源可不太好找,如果不是現在外貿是大宗,通事的工錢開的很高,門前冷落恐怕是難免的。
不過比較有趣的是,在通事學堂有幾十名番人在學習漢語,他們大多是從南洋或者是印度那邊過來的白人,或者自己是商人,或者是派過來的代表,他們多少懂一點漢語,但在這麼繁榮的環境下,感覺自己需要懂更多,這個通事學堂正好符合了他們的需求。
商科學堂、通事學堂,都是王通在天津衛時設立的學堂,實際上,三江匠坊和三江船廠下面也都有類似的機構。
不過匠坊這邊願意進去學的,只有三角淀周圍的那些外來居民,他們在天津衛出路不多,看到匠坊那豐厚的待遇都是動了心,也算給自己的孩子找個不錯的將來。
三江船廠那邊,實際上是船匠和水手的雙重培訓,但海上生死莫測,就連很多水手漁民出身的人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繼續從事這個,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可選擇的餘地並不多,還是要辛苦求生,這邊人手倒也是不缺,不過也說不上熱鬧,遠遠比不上商科學堂。
※※※
「王通,朕當時所說,再弄出一個類似於天津衛的地方,你可有什麼方略嗎?」
萬曆皇帝沒有忘記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