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的御史,那可是實打實的清流,天下間有個風氣,科舉成功,躍過龍門成了進士,都要在京師做個清流。
能進翰林院自然最好,不過那個是極少數人的福氣,其餘的人,都是朝著六科和都察院走,進去之後做個給事中,做個御史,再次一等的就是去六部做實在差事了,主事之類的。
按照老百姓的想法,千里做官為發財,好不容易有了做官的機會,還不外放到地方上做個知縣什麼的,好好發一筆。
而且百姓們猜的也沒什麼錯,這給事中、御史和主事之類的官職,僅僅是清貴罷了,真要論好處,也就是六部那邊有幾個肥差而已,其餘的都很是清苦,沒什麼好處的,京師那裡那麼多給京官放貸的,可不就是因為這個才在的。
清苦歸清苦,大家也都不傻,為什麼留京做清流才是首選,因為在京師陞官快,飛黃騰達的機會多,可以沒有任何成本的胡言亂語給自己揚名,然後好處多多。
宋朝的宰相講究要做過地方上的知州,有地方上的經驗才能入中樞,但在大明講究不出京師,一名進士運氣好,二十五年可以熬到內閣首輔的位置上,那次一等的,二十幾年也能混個侍郎之類的位置,更次一等,十年左右或許能外放巡撫、布政使、兵備道什麼的。
這可都是標準的捷徑,如果去了地方,一個七品知縣熬二十年能到巡撫已經是燒了高香,更不要入中樞了,譚綸能做兵部尚書,也是因為趕上了倭患,他一個地方官立下了赫赫戰功,這才一步步的上來。
現在天下太平,自然不會再有這等壞規矩的事情出來,大家只有做清流在京師熬資歷一步步向上走,想在地方上做實事提拔到高位,做夢去吧!
但那些入內閣的,做尚書侍郎的,外放出去做巡撫、布政使、兵備道,以及種種實權差事的幸運兒畢竟是部分,剩下的在京師按部就班的苦熬,到最後出去做一任地方官,也就是一輩子了。
人人都想要上進,這些京官上進依靠的是什麼,上疏故作驚人之語是一條,如果能把天子弄火了,騙一頓廷杖,那就揚名天下,日後吃用不盡,不過這一招不太好用了,因為王通在京師,有這個凶神在,到時候未必是屁股挨板子,沒準是脖子挨刀子,丟了性命那就太不值得了。
是有背景,有背景什麼都不愁了,可不是人人都有背景,再說了,京師官不值錢,背景不是大到一定程度,一點用處也沒有,第三條就是找靠山,京師中就那麼幾處山頭,他自己的門生故舊還照顧不過來,你倒是有心過去投靠,問題是對方未必有心理會。
所以大部分清流官員都是在熬,等著機會,只不過這機會不那麼容易等到是真的,但京師清流,只要不是那讀書讀壞腦子的,各個都是雙眼發光,豎起耳朵,尋找著機會的出現。
定北侯、錦衣衛都指揮使,這兩個名號有其中之一,那就可以在京師算個山頭了,王通有那麼大的功勛,有被萬曆皇帝如此的信任,現在更是在京師的位置站的穩當,這已經不是個山頭,而是座山了。
他在這邊,想投靠的人車載斗量,但王通和文臣們的惡劣關係實在是盡人皆知,文武本就是隱約對立的兩個團體,王通和文人士子已經是勢不兩立的姿態,誰還敢上門去折騰。
萬一上門表態拜見,王通不見,投靠不成還好說,可投靠王通不成,回頭連個退路都沒有,那就是大麻煩,成了京師文人的眾矢之的,那連個退路都沒了。
不過那幾名舉人登門拜見,卻讓很多人發現了機會,原來王大人也是待見士子的,又有人想到,王大人身邊武人和生意人不少,文人卻是有數的幾個,而且還都是舉人。
可這舉人都已經混大發了,有做到參政的,有做到順天府丞的,身邊那楊思塵倒是沒個出身,可這個沒身份的舉人在京師里的權勢比個侍郎也絲毫不差了,要是趁早過去巴結,沒準還有更大的好處呢!
想是這樣想,大家也不敢妄動,還是那句話,萬一王通閉門不納,就沒有回頭路可以走了。
世上聰明人多,有人注意到登門拜訪的是來自天津衛的六個舉人,原來是鄉土情分,既然這樣,那也就有了託辭。
這位上門的都察院御史今年三十一歲,名叫於監汝,也是天津人,四年前得中的進士,他來也是打著同鄉拜見的名義過來的,京師里這麼多想要上門拜見的官員,也就是這位有這個理由,說起來也是無奈,天津衛這邊地方本來就小,舉人都出不了幾個,這一下子出了六個,都有商戶合夥出錢建廟,說是天津衛這等風光,一定是神佛庇佑了。
舉人少,進士更是少,天津衛當官的人少,就算是中了進士也都未必能在京里留下,結果這於監汝倒成了個獨苗。
平日里一根獨苗,無人照應,也只能是在京師里苦熬,這輩子可能也就是個知府的命了,到了現在,這出身天津的事情,可就成了一樁好事。
於監汝雖說找個了不錯的切入點,可上門的時候也是忐忑,為了這個,還專門準備了十兩銀子的門包,誰知道門房好不好打發呢?
不過,這王通府邸的門房卻和別處不同,好像是各處的護兵一樣,聽了這於監汝的話,也沒有拿什麼架子,要什麼門包,直接進去通報,也就是短短的功夫,這門房就出來說道:
「我家老爺請於大人入內!」
這才長出了一口氣,進了門,這一切事情就都好說了。
別看於監汝今年三十一歲,面相也要比王通老了很多,可見面之後還是忙不迭的跪下,磕了三個頭。
「於御史來京幾年了?」
起身落座,王通和顏悅色的問道,王通這個態度,卻讓這於監汝放下了心,連忙躬身說道:
「學生自從在京師中舉之後,就一直住在京師,算起來已經有十一年了……」
說完之後,卻連忙補充說了一句:
「學生在京多年,卻也是第一次知道侯爺這邊將天津視為鄉土,這才冒昧過來相擾,還望侯爺勿怪!」
若進來之後,王通不給什麼好臉色,那於監汝也就沒什麼可講的,但王通和顏悅色,那於監汝就要做得周全了,既然用鄉親的名義過來,那位什麼從前不走動,王通卻不在意,開口笑著說道:
「本侯在京師的時間也不短,能有鄉親過來,也是高興,聽於御史這口音,已經沒有多少鄉音了,若是於御史不說自己是天津人,本侯還真聽不出來。」
這就是將話題扯開,大家哈哈一笑,說了兩句,這於監汝卻起身拜下,磕頭說道:
「有件事學生本不敢說,卻如鯁在喉,難受得緊,朝中數次針對侯爺的言潮攻訐,學生都是跟隨上疏,可這些都不是學生的本心,實在是不得不為,要不然就沒有辦法在同僚中立足,但奏疏上去,學生慚愧之極,夜裡輾轉不得入睡,好在陛下還了侯爺清白,學生有罪……」
說了兩句之後,竟然在那裡哽咽起來,也有眼淚流下,戲都是做到了十分,王通笑著伸手抬了抬,開口說道:
「於御史且起身,事情已經過去,還提他作甚,本侯和天津衛有鄉誼,和於御史算是有緣,今後還要互相照拂才是啊!」
聽到這句,於監汝在那裡裝慚愧的惺惺作態差點就綳不住,險些笑出來,今日就是想過來拉拉關係,卻沒想到王通居然如此熱情,果然是投靠要趁早,這不過是幾樣薄禮,做了做姿態,王通居然就這樣寬待。
他起身剛坐下,卻看到王通對著外面打了個手勢,管家快步走進,王通對管家吩咐了幾聲,那管家又是快步離開。
「也是於御史來的巧,本侯這邊正好有些話要找人去朝堂上說一說,就請於御史幫忙吧!」
於監汝一愣,雙方初次見面,此前沒有打過任何交道,定北侯要在朝堂上說的事情,想必是大事,就這麼輕易的託付給一名初見之人嗎?
正遲疑間,卻見到管家拿進來一份文卷,王通笑著遞給了於監汝。
才看了幾眼,於監汝手一抖,文卷差點掉下去,人直接從座位上站了起來,顫聲說道:
「這如何使得?」
「於御史不想把握這個機會嗎?」
王通悠然問道,於監汝頓時是愣住,在那裡遲疑了著說道:
「侯爺,學生今日來許多人也是看在眼中,再上這個奏疏,只怕不管是京師各處,又或是關外,都知道是侯爺的授意了,這個恐怕是有違侯爺的本意……」
言官上疏,唆使言官上疏的人都是不會在前台露面,可如果按照王通的套路來,外人肯定是知道來龍去脈了。
「無妨,就是要讓旁人知道是本侯策動。」
王通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