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黃

九姓漁戶作為一支漂泊在蘇子河上的妓女船隊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經消亡了。民間有關它的傳說卻經久不息。《麥村地方志》(一九五三年版)是這樣描述這個故事的:九姓漁戶在官兵的追逼和當地幫會的騷擾下,它的最後一代張姓子孫在一天黎明從麥村上了岸。令人疑惑的是,這部由三個私塾先生編纂的書對那個「天空中飄逝著各種顏色」的黎明做了極其詳細的描繪,但對於這幾個船民上岸後的情況卻語焉不詳。在最新出版的《中國娼妓史》(譚維年著)一書中,對九姓漁戶模稜兩可的論述部分完全是《麥村地方志》的拙劣的抄袋。在譚維年教授頭腦清晰的好些日子裡,他為人的風度和著述的嚴謹曾使我默默地仿效過,可是現在呢?一旦他所論述的對象和麥村、九姓漁戶這些字眼連接在一起,就會連續不斷地出現錯誤。在那些飄忽不定的字句中間,我彷彿看見了譚教授在痛苦的晚年穿著肥大的馬褲跨過一隻火盆的滑稽身影。和許多其他學者一樣,譚維年在那本書的第四百二十六頁上,同樣提到了那個頗有爭議的名詞——青黃。按照他的理論,傳說中把「青黃」一詞解釋為一個漂亮少婦的名字「至少是不謹慎的」,至於有些人將它說成是春夏之交季節的代稱更是荒誕不經,憑著他先天的預感和固執,他認為「青黃」是一部記載九姓漁戶妓女生活的編年史。他聲稱,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部書依然散落在民間。

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充滿魅惑的說法,我決定再次到麥村去。在臨走之前,我在一家私人酒店裡碰到了譚維年,我向他談起了我的計畫。像往常一樣,譚教授聽完了我的話立即對我做了一個不耐煩的手勢:

「你到了那裡將一無所獲。」

埃利蒂斯說,樹木和石子使歲月流逝。對於一件四十年前發生的事,人們不至於忘記得那樣快。我來到麥村三天後的一個傍晚,在蘇子河邊的一片低矮的榛樹林里,我遇到了一個正在給羊圈加固木柵欄的老人。他和村裡的許多人一樣,對於那件「不光彩的事」不願重新提起。悲傷的陰影重疊在他的臉上,使他的皮膚看上去像石頭一樣堅硬。我在那圈散發著羊膻腥的木柵欄前躑躅了好久,老人才開始和我搭上了話,他在回憶往事的時候,顯得非常吃力,彷彿要讓時間在他眼前的某一個視點凝固或重現。他說話時齒音很重,喉音混濁不清,這使我在記錄時遇到了一些麻煩。在我聽不清楚的地方,我讓他稍作停頓或是重複一兩遍。

那條頂著涼篷的破船是在黎明的時候到岸的。那時正巧碰上了仲夏時節的梅雨。那天早上天氣有些涼,那個姓張的人帶著一個瘦弱的女孩沿著泥濘的穀道艱難地朝村子裡走來。從天空的東南角刮來的大風把他們吹得東倒西歪。村裡幾乎所有的人都看見了他們。在他們身後,停泊在岸邊的木船上燃起了大火。竹篷在火中燃燒爆出清脆的聲音,這是一個精明的外鄉人。他也許擔心村裡的人不肯收留他們而放火燒掉了那條船。

這個疲憊不堪的中年人來到村裡的時候,看見所有的大門都向他們關上了,心中憂傷,挨著他的女兒在雨中站立了很久。中午的時候,人們隔著門縫看見村頭的一個給人擺渡的艄公將他們領走了。「直到現在,」老人回憶說,「我還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女兒好像叫小青。現在她已經老了,在後村住著,也不叫這個名。」

「以後的事呢?」

「以後的事我也不怎麼清楚。他們來的時候是端午節的前三天,也許是前四天,因為老艄公的船在端午節那天翻了,死了三個人。人們都以為災禍是這兩個外鄉人帶來的。那個中年人一直不大說話。很少笑,好像有什麼心事,也許是對村子裡的水土不大習慣。」

老人對我間或提到的「青黃」這個詞沒有絲毫的反應。他在敘述往事時給人造成的一個奇怪的印象是:他在揭示一些事情的同時也掩蓋了另一些事,最後,在我打算離開他之前,他補充說:「我幾乎每天傍晚都要到蘇子河邊去挑水,我有時看見這個外鄉人坐在門前的一隻矮凳上,獃獃地看著他的女兒在一塊長滿蒿草的山坡上捉蝴蝶。但在大部分日子裡,在太陽落山的時候,那扇舊松木門板早早就關上了。他也許是一個很好的父親。又過了兩年,他的女兒像是一下子長大了。」

現在,蘇子河在我的腳下靜靜地流淌,河面微微透著涼意。這條河的邊緣散落著一些破舊、坍塌的棚屋,有些房子的擱柵和屋頂都深深地陷了下去。眼下正是初秋的季節,田野上看不到耕作的人群。人們聚集在牆邊曬著太陽,等待著棉花成熟。村裡的人(包括那些四處走動的黃狗)對我的到來沒有表現出什麼興趣。事實上,我第一天到達麥村的時候,他們費了好大的勁才模模糊糊知道了我的來意,然後,他們把我安置在村東的一家麵粉加工廠里。這裡的機器在一個星期之前壞了,被送到離村幾十公里之外的集鎮上去修。

我回到那座房子里,又聞到了麥屑令人窒息的粉塵的氣味;我想,這是一個缺乏熱情和好奇心的村子,不僅是那個可憐的姓張的人,任何一個來這裡的外鄉人都會感到孤獨。時間還很早,我就在牆邊的一張木床上躺了下來。就在昏昏沉沉地進入夢境之際,我突然記起了一件往事。儘管這件事講起來也許並沒有什麼特別,但是,裡面有一些地方想起來總讓人感到哪兒不舒服。

九年前的一個炎熱的黃昏,在通往麥村的大道上,我遇到了一個換麥芽糖的老頭。當時,他坐在路邊排水溝高高的土坎上,一棵楝樹的陰影罩住了他。

他的模樣看上去像一個正經的手藝人,面前擺著的兩隻竹簍由於日晒雨淋,顏色已轉成灰黑。他手裡握著一根竹笛,憂鬱的目光像是在期待著什麼。在他對面,西斜的夕陽將大片開闊的黃麻地染得橙紅。我注意到他並試圖和他說話,完全是他的神態吸引了我。我有一種無法說明的感覺,他彷彿整整一天都坐在那裡,慢慢地吸著旱煙。當我在他身邊停下來,察覺到歲月在他臉上留下的各種痕迹時,我才知道他是多麼蒼老。

他說他叫李貴,在橫塘住。在我的記憶中,「橫塘」是一個古典詞學教科書中常提到的地名。他說大約在今天早上就迷了路。「這裡的一切似乎已經被什麼人修改過了。」我挨著他在那株楝樹下坐了下來,他將手裡的旱煙鍋遞給我。

「你的笛子好像沒有膜孔。」我說。

「不過,它能夠吹響,可現在我已經吹不動了。」

老人輕輕地撫摸著笛管,注視著遠處蜿蜒的大路和它盡頭的村落,像是已經聽到了它的聲音。

「你是本地人嗎?」老人問。

「不,我路過這兒。」

隨後,我們似乎找不到合適的話題來閑聊,便陷入了沉默。我覺得這一切都非常自然。最後,老人提出能否和我一起進村借宿,我答應了。

天完全黑下來的時候,我們沿著印有深深車轍和凹槽的大路朝村裡走。我們穿過一座泥砌的院牆,在最先發現亮光的地方停下來敲門。住在這座房子里的是一個外科郎中,他仔細地打量著我們,詢問了一些他想知道的枝節,最後勉強同意我們留宿。他把我們帶到西廂房的一間堆滿乾草的屋子裡,撥亮了牆上佛龕里的油燈。他的臉上流露出鄉下人那種特有的擔心和警覺的神情。在臨走之前,他說他今晚要到外鄉去出診——那裡一位婦女患了濕疹。

我和老人挨著草垛斜躺了下來,我們聽見外科郎中在這座房子其餘的門上都上了鎖,然後他就走了。接下來就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半夜時分,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從夢中被雷聲驚醒。院子里空蕩蕩的,大門被風吹開了,咣當咣當碰撞著土牆。我住的這座廂房的窗子也沒有關緊,有幾縷雨絲飄到了我的臉上,我起身關窗的時候,在一道刺眼的閃電中,我似乎覺察到情況有些不妙。我摸到門邊,重新點亮了那盞油燈,我突然發現那個換麥芽糖的老人不知在什麼時候已經離開了屋子。門邊的兩隻竹簍還在,我想這個老頭也許到屋外去解手什麼的,肯定沒有走遠。可是外面這麼大的雨……到處是溪水彙集的嘩嘩聲。在飄搖的燈光下,我看著剛才老頭睡過的那堆乾草上深深的窩痕,心中掠過一絲膽怯。

時間彷彿過去了很久,我在昏沉的睡意中,聽到了廂房的門被輕輕推開的聲音。那個老人拎著一雙破布鞋,赤著腳出現在門口,他的褲管挽過膝蓋,露出一截和他的年齡和身份都極不相稱的白皙的小腿。他的身上沾滿烏黑的泥水。他倚在門邊,突然對我笑了一下。他的笑似乎在暗示我:他所做的事沒有必要向我做出解釋。他走回到原先睡覺的地方躺了下來,在微弱的光線中,我看見他的一隻腳拇指被玻璃碎片或鐵釘之類的東西劃破了一塊,正向外滲著血。

雨很快就停了,我毫無睡意。整整一個晚上——直到現在我都在思索著這件事。第二天早上,那個郎中夾著一把油紙傘回到了家裡。他的神情非常沮喪,他說那個婦女死了。我說我大約還要在他家住兩天,郎中答應了。晌午的時候,換麥芽糖的老人挑起他的竹簍向我告辭。我看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