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是教訓 歷史可以當飯吃嗎?

「歷史可以當飯吃嗎?」自從幹了教歷史這行之後,老有人問我這句話。每次問,我都老老實實地回答,不能。不過後來仔細一想,這樣回答,還是有點不妥。的確,歷史不是包子饅頭,沒法抓起來就吃,解不了飢,頂不了餓,但是歷史跟吃飯,還是有點關係。

歷史對於人來說,無論個體還是群體,甚至人類整體,是一種關於過去的記憶。試想,如果我們有天早上起來,發現自己失憶了,忘記了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那我們怎麼生活呢?也就是說掙飯吃就有了問題。推而廣之,一個家族,一個民族,全人類,也是如此。只是,這種失憶,一般不會發生,所以,人們對於歷史,也就不那麼在意。其實,完全沒有歷史記憶的人是不存在的,一個人可以不學歷史,但你自己家族的歷史,你自己學習的歷史,對於你從事行業的記憶,都無時無刻在影響你,左右著你謀生的過程,干預著你的生活。

與此同時,儘管在當今之世,聰明的學生在家長的壓力下,幾乎沒有樂意學歷史的,即使像北大歷史系,也招不到好學生,錄取分數段,也是北大最低的。但社會上對於歷史的消費,卻異常旺盛,但凡歷史題材的電視,電影,小說,以及最近大熱的通俗說史的故事書,都很有市場,可以說,除去教材,真正由讀者自掏腰包買的書籍,最大量的,就是這類東西。更有意思的是,當下這些通俗歷史的寫作,很多居然是由當年避之惟恐不遠的某些金融證劵和海關界人士書寫的,顯然,相對於自己從事的專業,他們對於歷史的閱讀,興趣更濃些。

當然,大眾對歷史的消費,在很大程度上是種享受,他們對古代才子佳人的興趣,在本質上跟對現代的才子佳人沒有什麼不同。這從古代就這樣了,古人的說書唱戲,總免不了講史,真實與否,一般沒有人在意。不過,在眾多的歷史消費者中,總有那麼一部分人不滿足於藝人的演義,懷有追索真相的衝動。應該說,在現今,這種衝動更加強烈了。這說明,了解歷史,是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人本能的一種衝動。

顯然,我們現在的歷史界,的確無法滿足這一部分人的需求。歷史界雖然已經有部分的人開始步出以往闡釋意識形態窠臼,不再滿足於為領袖的言論找歷史的證據,不再因為領袖一句話,打造歷史研究的一朵「金花」,整個歷史界,一共五朵金花,都跟領袖的話有關。但是,還是恪守家法,不肯越雷池半步,做明史的,不能碰清史,做清朝前期史的,不能碰晚清史,至於社會科學,更是不能沾惹,沾惹了就是離經叛道。一方面考據功夫不到家,一方面除了考證,又做不了其它事,無法對歷史做出合理的解釋。

更糟糕的是,即使是這樣狹隘的歷史敘事,也是言語乏味,別的學科,也許還有玩弄概念,故作深奧的本事,歷史界連這樣的玄虛也玩不了,文字誰都能看懂,就是沒有意思,乾癟,乏味,沒有創意,也缺乏思想。有人諷刺說,這樣的學術研究,閱讀者只有兩個,一個是作者本人,一個是雜誌的編輯。這樣的歷史,的確跟大眾的吃飯沒有任何關係,只跟書寫者自己的飯碗有點干係,不寫,完成不了所謂的科研任務,也許就評不上教授了。

過去歷史的真相,也許永遠無法復原,但人們追求真相的衝動,卻也同樣無法止息,正像我們不能把產品的檢驗交給每個消費者一樣,對歷史真相的追求,理所應當是每個做歷史的人天然使命。把你探索出來的真相,告訴大眾,把你理清的歷史事件的邏輯線索,告訴大眾,把完整的歷史故事,講給大眾聽。大家的生活,會變得更清晰,飯,也會吃的更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