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季羨林的清華緣 清新俊逸的清華園

清華園,簡單淳樸的三個字,但卻似乎具有極大的啟示性,極深邃的內涵。誰見了不會油然從內心深處漾起一縷詩情畫意呢?人們眼前晃動的一定會是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宛如人間的桃源,天上的凈土。

記得在七十一年前,1930年夏天,我從山東到北京來投考大學。當時我年少氣盛,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到可愛的程度,別的同學都報六七個大學,我卻只報了清華和北大。這是中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一直到今天,八九十年來,始終是千千萬萬青年學子嚮往的地方。當年我的狂妄居然得逞,兩所大學都錄取了我。我為了夢想留洋鍍金,終於選中了清華,成了清華的學生、校友。我生平值得驕傲的事情不多,這是其中之一。

閑話少說,我想講的是當年入學考試的國文作文題目。清華出的是「夢遊清華園記」。因為清華離城遠,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做考場,學生基本上都沒有到過清華園,僅僅憑藉「清華園」這三個字,讓自己的幻想騰飛馳騁,寫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謂差堪自慰,大概分數不低,最終把我送進了清華園。在這裡,我還想順便補充幾句:那一年,北大出的國文作文題是「何謂科學方法,試分析詳論之」。兩校對照,差別昭然。去年,我曾根據我在清華四年,在北大五十六年的觀察與反思,寫了一篇談兩校校格不同的文章,我認為北大是深厚凝重,清華是清新俊逸。例證當然是很多的。僅僅從上面談到的入學考試國文題目上不也就能參透其中的消息嗎?

一走進清華園,我立刻對照我那一場人造的夢來檢驗夢中的清華園和現實的清華園有多大的差距。差距當然會有的,而且會極大。在夢中只能有一團團模糊的影像,但是,在現實中卻有巍峨壯麗的校門,古色古香的清華學堂的匾額,美輪美奐的歐洲古典式的大禮堂,綠蔭滿窗的大圖書館等等,等等。在自然景觀方面又有水木清華,荷塘月色,西山紫氣,三秋紅葉。這一切都是在夢中絕不可能見到的。但是,夢中的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卻是一點也不差的。這頗給了自己一點慰藉。

星換斗移,時移事遷,與我同壽的母校到今年整整九十歲了。這是清華校史上的一件大事,熱烈慶祝是義不容辭的。慶祝的方式多種多樣,自在意中。我認為,其中最能別開生面的一種就是清華同方集團邀請國內外著名畫家描繪清華的自然風光,新老建築,兼及著名學者和行政領導,並選出其中優秀作品,編纂成冊,名之曰《名家繪清華》,出版問世。這實在可以說是一件心裁別出意義深遠的舉措。這樣的畫冊,對嚮往清華想投考清華的青年學子來說,他們看了一定會狂喜不已,更增強了報考的決心。他們用不著再寫「夢遊清華園記」那樣的文章了,他們夢想的人間仙境就歷歷擺在眼前。對新老校友來說,他們畢業有先後,術業有專精,現在遍布全國、全世界,看到了繪畫,一定會喚起思古之幽情,望母校之風光,感平生於疇昔,一定增強對母校的熱愛,加深對母校的向心力。這一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用不著絲毫懷疑的。看了這些繪畫,我自己的感受怎樣呢?在這方面,我可以說是有獨特的優勢。我曾夢遊過清華園,又曾在長達四年的時間內,親自把夢境與現實對照過。而今,在七十一年以後,又看到這樣一些優秀藝術家的繪畫,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在藝術家的生花妙筆下,清華園活脫脫地站在我眼前。藝術家的本領在於,出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他們畫出了清華園的形,又畫出了她的神。歌德在他的《談話錄》中曾有一個絕妙的說法,說藝術家能改變自然。眼前的這一本畫冊,就是藝術家改變清華園的結集。在這裡,我忍不住要引徐葆耕教授的話,給自己臉上貼點金。他說,相當多的藝術家同我所說的清新俊逸有近似的感覺,繪畫的色彩洋溢著春天的生命氣息。聽到這些話,我不禁頗有一點手舞足蹈揚揚得意了。

文章寫到這裡,本來可以打住了。但是我意猶未盡,想再引申一下,寫了下去。這個關鍵的靈感是清華同方集團帶給我的。這個集團所從事的業務是高科技的應用和發展。用一般人的通俗說法來表示就是理工科,就是科技。這是目前最走俏的大潮。不少的人認為,建設一個國家,只要有科技就行了。其實這是一種短見。建國不能沒有科技,但是只有科技也還不夠全面。科技必須輔之以與之並提的人文社會科學,在一些人的口中就是文科。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人類社會才能前進,人類文化才能發展。可惜的是,這一正確的觀點並不為所有人所共有。同方文化公司的領導們具有遠見卓識,同意這個觀點,並且身體力行,《名家繪清華》這樣的書於焉產生,這一個並沒有大肆宣揚的行動,實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定能受到全體清華人以及整個學術界和企業界的歡迎與讚美。

綜觀清華九十年的歷史,走的並不是一條平坦的陽關大道。1952年以前,清華是一所具有文、理、法、工、農的綜合大學。院系調整以後,清華成了單一的工科大學,連理科都被排擠出來。這個決定當時是否正確,我不敢說。但是,經過了以後三四十年的實踐,卻證明了它是缺乏遠見的。清華大學當局於是當機立斷,決定恢複人文社會科學院系。鍥而不捨,勇往直前,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成績已燦然可見,斐然可觀,一個新的充滿了活力的清華正在騰飛。最近又與工藝美術學院合併,清華萬象,更加更新。這引起了一個大科學家李政道教授和一個大藝術家吳冠中教授聯袂攜手共辟新的教學和科研的途徑的做法。他們想把科學與藝術融會貫通,培養完全新型的藝術科學家和科學藝術家。這是一條文理結合的具體的新途徑,前途正未可限量。

我在上面講到的我對清華園的印象:清新俊逸,這不僅僅指的是清華園的自然風光,而更重要的指的是清華精神。什麼叫「清華精神」呢?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遠充滿了生命活力,永遠走向上的道路。緬懷過去九十年的歷史,審視當前發展的情況和動向,我不能不得到這樣的印象。我離開清華已經六十七年了。最近半個多世紀,我在北大工作。但是,燕園與清華園相距咫尺,弦歌之聲可以相聞。特別是最近若干年以來,清華在努力恢複人文社會科學的院系,我到清華參加會議的機會就多了起來。作為清華的老校友,我十分關心母校的發展,只要有可儘力之處,我一定會盡上我的綿薄。這裡面難免摻雜上了一點報恩思想:沒有清華,就沒有我的今天,清華園畢竟是我的學術生涯起步之處,我雖然身不在清華,但心卻從未離開那裡。

我想,現在遍布五湖四海的清華校友也無不如此。清華的一切成就我都感同身受。眼前清華蒸蒸日上的局面,我老漢看了也不禁「漫卷詩書喜欲狂」了。我相信,清華將同像北大這樣的友校一起,永葆青春,永遠充滿了活力,闊步向前,巍然立於世界名校之林,為我們偉大祖國增添無量光輝。

2001年2月18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