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編者的話

1930年,季羨林與幾千名考生同聚北平,在激烈的競爭中,同時考取了北大和清華,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抉擇中,他選擇了清華大學。19歲進清華,23歲畢業,在清華的四年生活,是他一生中最難忘、最愉快的四年。

1934年,季羨林從清華畢業,1935年,季羨林赴德留學。1946年回國後,承清華教授陳寅恪的引薦,35歲入北大任教。當時北大規定:「國外歸來的留學生,不管拿到什麼學位,最高只能定為副教授。」然而僅一周時間,季羨林就被學校聘為正教授,兼文學院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另兼文科研究所導師,開創了北大副教授轉正教授時間最短的歷史紀錄。此後五十餘年,從「春風得意馬蹄疾」的青年,一直到「高堂明鏡悲白髮」的老人,從未離開過北大。

擁有百年以上悠久歷史的清華與北大,是中國學子最嚮往的兩座高等學府。季羨林先生的一生,與這兩座高等學府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他的文章,也多有涉及這兩座高等學府之作。其中有深情回憶、有客觀評價、有熱情讚揚,還有以日記形式記錄的自己在這兩座學府中的人生印跡。本書將這些文章選編結集,按照季羨林先生在清華和北大兩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劃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清華緣」,選編了季羨林先生晚年對於清華園的回憶和紀念性文章與早年就讀清華時所記的日記。文章再現了清逸俊秀的清華之美和作者青年時期的清華教育氛圍,對清華園的真切描述,是作者「最具體的生命的痕迹的記錄」;而清華園日記質樸真實,讀來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一片天真」,對於後來人了解八十多年前的「活的」清華有很大幫助。另一部分為「北大情」,選編了季羨林先生在北大工作、生活、研究學問的回憶性散文以及讚美北大的雜文、隨筆、序跋等評價性文章,筆觸所及,無不體現出先生對北大、對祖國的摯愛深情。除此之外,本書還選編了季羨林先生1946至1947年初入北大時期的日記,這部分日記雖然篇目不多,但經季老之子季承先生同意,首次選入本書出版,為本書增添了一大亮色。季承先生選編、整理這部分日記頗費心力,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中的《清華頌》、《夢縈未名湖》、《夢縈水木清華》、《清華夢憶》四篇文章,本社於2012年10月出版的《一花一世界——跟季羨林品味生活禪》中亦曾選入;本書中的《我和北大》一文,本社於2013年9月出版的《中流自在心——季羨林談修身養性》一書亦曾選入。為了保證本書內容的完整性,仍再次編選於此。至於季羨林先生悼念與追憶清華、北大諸師友的文章,因絕大部分已選入本社2014年1月出版的《當時只道是尋常——跟季羨林品百味人生》,故此本書不再選入。

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為「燕園三老」的張中行先生曾評價季老說:「一身而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書名這句李商隱的「此情可待成追憶」,表達了對過往美好年華的思念,更體現了季老對這兩座學府的深情。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能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到季羨林先生所在的藤影荷聲的清華與繁花滿枝的北大,體會到先生曾經的內心世界,並從中得到對人生可貴的啟迪和激勵。

編者

2014年6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