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一場美食尋故之旅 天婦羅

日本戰國三大梟雄:吞吐風雲但中道崩殂的織田信長;權謀巧變的豐臣秀吉;堅忍沉默、終成大事、開三百年幕府的德川家康。話說,家康此人,年少艱辛,中年跌宕,刀劍矢石下討生活,在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兩位梟雄身邊隱忍。好在他懂醫術,又耐心,善自保重,熬到花甲之年,秀吉過世了,於是一舉出手,奪了日本天下,開了德川幕府;再熬到七十五歲,在大阪夏之陣取勝,真正底定天下。到此地步,也該放下擔子,安享晚年,出了戲劇性的事兒:底定天下半年多,胃忽然出問題,未幾逝世。醫官追根尋源,說都怪京都富商世家茶屋清次:給家康大人獻了鯛魚天婦羅;天婦羅本是平民食品,德川家康的胃又尊貴,貴胃遇賤食,就完蛋啦!

當然這理由,也是逸話傳說。天婦羅不像河豚有毒,日本人幾百年來,會編俳句說「捨命吃河豚」,倒沒聽說有「捨命吃天婦羅」的。當然啦,你說吃多了天婦羅對胃不好,但事實是,世上萬物,吃多了都不妙。反過來說,家康一輩子簡素,偏對天婦羅忍不住,這玩意兒的魅力顯然大得不對。

天婦羅這東西,名字來源就傳奇。在日本,這東西叫天婦羅;在台灣,叫作甜不辣——還真有台灣食坊,咬文嚼字,特意給甜不辣抹甜辣醬,以符合「甜不辣」漢字意思的!但實際上,天婦羅三字,也是舶來品、翻譯名。話說早年,葡萄牙人愛吃魚,又信天主教。每逢大齋期,禁吃肉了,就來吃魚。葡萄牙人的料理法很有名:拿奶油麵糊,裹好了水果或海鮮,炸了吃,魚亦然。這麼吃魚,又不破戒,又中吃,真是兩全其美。這種魚吃法,就叫作ad tempora quadragesima——葡萄牙語的意思是:「守大齋期」。16世紀,葡萄牙傳教士去了日本,帶去了火繩槍、鋼琴、地球儀、基督教和「守大齋期」。日本人管歐洲外來者叫南蠻,管火繩槍叫鐵炮,管基督徒Christians叫切支丹,最後,看中了這個「守大齋期」:這玩意兒讀音不是tempura嗎?好,就叫天婦羅吧!

天婦羅到來前,日本人也沒少吃油炸物——所謂揚物——但葡萄牙人奶油麵糊、重度油炸的料理法,在日本開始發揚光大。到18世紀中期前,天婦羅都還是屋台食物。屋台者,路邊攤是也;屋台食物者,快餐是也。江戶城是職人之城,手工業者眾多,又多旅遊者,所以日常路邊快餐三大件,大受歡迎:一是壽司,尤其是製作簡便、隨手可就的握壽司;二是蕎麥麵,小麥粉和蕎麥粉混合煮罷,加醬油鰹節麵湯;三就是天婦羅。18世紀中葉後,日本產油量突飛猛進,人民在自家也做得了天婦羅,無須去路邊吃了。到此地步,天婦羅才成了國民食品。

正統做天婦羅的法子,一是深鍋,經得起160℃以上油熱;二要好「衣液」,雞蛋、冷水、小麥粉揉混來做面衣;三就是好「種」。日語所謂「種」,可見於天婦羅、壽司和刺身,比如壽司里的魚片和貝類、天婦羅拿來炸的蝦和好蔬菜,都算是「種」。日語里說「三分手藝七分種」,上好野菜新鮮魚,抵得上個積年老廚子;如果能在好季節趕上伊勢灣大龍蝦——所謂伊勢海老——來做天婦羅,簡直是平民百姓趕上了滿漢全席。

古代平民愛吃天婦羅,卻也難怪:大名家老飽食終日,不缺油水,可以清敬和寂琢磨素雅的茶道;平民日本人缺肉食,看見高熱量就心猿意馬。天婦羅哪怕是炸個藕或野菜,好歹有麥粉有蛋汁,還是重油,當真絕妙。但如今,大家都不缺油水來適口足胃,就願意挑剔味道。江戶時代,平民吃天婦羅,是炸得油黃焦脆,淋醬油吃;武家公家這等貴族,光吃油炸物嫌膩,於是會用味霖、蘿蔔、生薑、柑橘汁、海鹽、柚子皮來調味,以清鮮酸甜的味道,消解天婦羅的油膩。又因為古代屋台上,賣蕎麥麵和天婦羅的常是一家——好比北京賣煎餅的必備果子——所以也常有蕎麥麵、天婦羅一起賣,當場磨出鰹節配醬油做蘸料的吃法。當然,這兩樣都做得地道的,真也得江戶時代老店了。

日本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吃食方面,最善於用極少的食料,磨無限的工夫,而且引以為豪,覺得這是職人的本分;而且地域觀念極重,關西人覺得江戶口味甜濃,江戶人覺得關西人口味偏淡。如今台灣的甜不辣雖也稱天婦羅,其實更接近關西風味,關西人自稱是天婦羅。關東人看不上,稱之為薩摩揚。薩摩揚基本是沙丁魚、烏賊魚、鯖魚或其他魚或蔬菜,切片,腌過,再油炸來吃。

江戶人做天婦羅的講究,極是可怕。就以「衣粉」為例,要打入蛋液,蛋白多的稱「銀婦羅」,蛋黃多的稱「金婦羅」。蛋白多的更柔膩,淡黃多的更香酥。也有廚子提過建議,說油太重了對胃不好,試看德川家康公可知;還說重油天婦羅是屋台時代商販的賣法,多油炸得香脆,是為了用感官勾引客人,對健康卻不利。但類似看法總是站不住腳:少了油,那就是違了天婦羅的初衷啦!自然,還有人拿海苔卷裹了壽司再炸的天婦羅、梅子干腌罷的天婦羅、饅頭天婦羅,不一而足。更誇張的是,認為做天婦羅的師傅,需要五感通透。為什麼?眼觀,看得見食材變化;耳聞,聽得見油炸時聲音的變化(油的聲音會隨著溫度升高而變尖銳);鼻嗅,能感受氣味;手觸,對油溫的變化了如指掌……講究些的,還要用冰水糅合面衣,以維持面衣的製作溫度,保持面衣口感——真是門藝術。

還是說德川家康公。自家康公過世後,江戶城內將軍內府,就不許吃天婦羅。聽著像是家康吃天婦羅得胃癌,搞得幕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實際上天婦羅這玩意兒是大火油炸,容易著火,一燒起來,大奧那些木結構建築,就此灰飛煙滅矣。但百姓摸黑,州官依然放火。1867年幕府終結時,就有傳說搜檢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住處,挖出五寸大盤,裝天婦羅的。可見將軍不許老百姓沾這個,自己卻私下偷吃,大快朵頤。

為什麼天婦羅那麼好吃呢?就稍微想一想家康當年吃的鯛魚天婦羅好了。眾所周知,鯛魚肉質軟,魚頭煮湯極鮮,鱗多而脆。按一般吃法,得去了鱗燉湯,鯛湯燉蘿蔔也是日式名菜了;但如果使之做天婦羅,只要略用鹽與醋調理,然後油炸,魚鱗就脆而且香,加上內中水軟細嫩的肉質,外酥里嫩,怎不叫人銷魂?加上油炸把鯛魚頭的鮮味封住,勢必美味無比。所以家康公捨命吃天婦羅,真也可以理解:隱忍了一輩子,終於天下大定;這時大油高熱量美食當前,是該規行矩步繼續忍著,以七十五歲高齡磨磨嘰嘰,還是心無掛礙、甩開腮幫享受人生?大多數人的選擇,顯然不難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