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一場美食尋故之旅 燒烤

金庸的小說里,主角經常流落至荒山無人島。黃蓉在明霞島烤野羊,張無忌在山谷里烤魚,令狐沖在溪邊烤田雞,不一而足。張翠山和殷素素初到冰火島,只能吃野果,一旦弄到火種,就能拿來烤肉吃。這是燒烤的美妙之處:除了養育自古以來地球上的人類之外,還在小說里救活了無數的大俠和探險家。究其原因,燒烤實在太質樸太簡單了——有了火,怎麼都成。

傳統加熱食物的法子里,用水或油來烹煮在古代已屬奢侈,煎炒烹炸更是高級科技。但用熱對流和借物傳導卻是古已有之,原始人都會:只要有火,拿塊獸肉過去湊著,烤一會兒,熟了,可以吃了!這是熱對流。什麼東西被火燙熱了,拿來湊在獸肉上,燙熟了,可以吃了!這是熱傳導。烤並不難,把食物送近火,讓火苗舔著,就是炙。但時間長,就焦了,成塊木炭了。原始人烤焦了獸肉,估計也要挨老婆敲頭:真笨!白打獵了!

於是需要器具,於是需要技巧。

中國人有成語——膾炙人口。膾是細切的肉,炙是燒烤。說明古代人已經明白啦,肉類就得切開了,才能烤得入味——你拿一大坨五花肉去,外面烤焦了,裡面還是生的。刀工技藝,最初就是為烤肉服務的。孔夫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我就想像他老人家也覺得:切細了,烤的才入味。可是也不能就用手拿著肉去生烤啊,手烤壞了,豈非得不償失?於是就有扦子。東漢石刻畫里,就有人拿扦子烤肉的畫面。春秋時候,專諸行刺吳王僚,就是以魚炙為由頭。魚炙就是烤整魚。

大炮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得等火藥出現了,才有使用的可能。在此之前,炮這個字怎麼講呢,跟烤肉有關係。世人說紂王昏庸暴虐,偏偏還很有才華,矜天下以能,高天下以聲,做了缺德事,還能給自己打圓場。但他做起缺德事來,很有跨界才華,比如著名的炮烙,是把銅柱燒紅,拿去燙人——這裡就用到了「炮」字。這招其實是從廚子那裡學來的,所謂炮,就是把什麼東西燙完了,再拿去烤肉,屬於熱傳導,類似於現在的鐵板燒烤肉。

當然,銅柱子這種傢伙,太先進了——古代人要拿來烤肉,有辦法,用石頭!這法子放之四海皆準。日本人有燙石頭烤地瓜,源遠流長。葡萄牙人有燙石板烤牛肉,我在馬德拉吃到過。這兩個地方一個在亞歐大陸之西,一個在亞歐大陸之東,在烤東西上卻如此心有靈犀,妙哉。

歐洲文學大經典《荷馬史詩》裡頭,《伊利亞特》里出現以下情景若干次,曰:

「當眾人做過禱告,撒過祭麥後,他們扳起祭畜的頭顱,割斷它們的喉管,剝去皮張,然後剔下腿肉,用油脂包裹腿骨,雙層,把小塊的生肉置於其上。老人把肉包放在劈開的木塊上焚烤,灑上閃亮的醇酒,年輕人手握五指尖叉,站在他的身邊。焚燒了祭畜的腿件,品嘗過內臟,他們把所剩部分切成小塊,用叉子挑起來仔細炙烤後,脫叉備用。」

這就是史詩里英雄們祭祀的禮儀,其中就暗含了希臘式烤肉的方法:用叉子挑起來炙烤。這裡面有許多細節值得講究,比如,古希臘人已經懂得剔腿肉來烤了;古希臘人已經知道要切小塊肉來「仔細炙烤」了;古希臘人已經知道烤完後要脫叉備用了——就著叉子直接吃,對健康不好。

大概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對炭的研究就頗為精進了。雖然賣炭翁還得「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但楊貴妃兄弟楊國忠權傾朝野時,已經懂得用炭屑和蜜一起捏成鳳的造型了。冬天拿白檀木鋪在爐底,再燒這蜜鳳,味道好,又少灰,且暖和。宮廷里還燒西涼國進貢的所謂「瑞炭」,無火焰,有光亮,尺來長一條,可以燒十天。那時宮廷里吃烤肉,就開始重視炭的質地了:不能讓天子和娘娘吃個烤肉,就嗆得滿臉灰啊!

但還真有人烤肉時喜歡煙、講究煙呢。不信嗎?

日本人的蒲燒鰻魚,天下有名。當然他們有許多講究處,都是經驗和細節。最早的做法:鰻魚要切成筒狀,抹鹽,用竹籤串起來烤。後來日本關西人腦筋一活,把筒狀的鰻魚剖開,用鐵扦子串好,先素烤一次,然後浸在醬缸里,蘸了濃醬,再烤一次。日本關東人歷來要跟關西叫板,這類細節也不肯讓:你們關西的鰻魚瘦,我們關東的鰻魚肥,哪能一概而論呢?那要先烤一次,蒸透,再烤一次!——日本有所謂「剖三年,串八年,烤一生」,這是要研究一輩子的。比起古希臘人簡潔的油、鹽和酒直接烤,日本人可煩瑣多了。

話說遠了,且說烤的問題。現代日本許多店鋪,都是用煤氣爐烤鰻魚;但傳統的老鋪子,會強調用木炭烤,且要見明火。為什麼呢?理由:煤氣燃燒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會讓鰻魚受潮,吃起來會軟塌塌的,且容易冷;而用木炭烤,更灼熱更乾燥,能把鰻魚脂肪烤出來。日本老師傅會玄而又玄地說:「鰻魚脂肪滴入木炭里,能使煙熏別有滋味,於是烤鰻魚還另帶脂肪回熏之香,為煤氣爐所不能有。」所以啦,木炭比煤氣好太多了。

北京因為曾是元朝和滿清的國都,飲食間有游牧民族的特色,多吃乳製品,愛牛羊肉,烤、涮都有。北京早年烤肉,講究的是「支子」。有所謂老牌店鋪,曰烤肉宛,曰烤肉季,民國時都以「支子老」為賣點。支子老有何好處呢?答:支子老了,就吸油,而且不易粘肉,而且跟用久了的土鍋和茶壺一樣,烤出來的肉,自帶濃郁香味。當然,這玩意兒不能阻煙。

北京烤鴨,有名的分為掛爐和燜爐,其實就是烤法的科技太進步,分化了。掛爐其實就是傳統的明火烤,負責烤的師傅可以隨時查看,順手翻轉,讓鴨子可以受熱均勻;烤完了,皮下脂肪融化,皮脆肉嫩。燜爐烤鴨則不考驗技巧,而看器物:爐膛燒熱,鴨子擱鐵罩里,燜熟的。這就不用考慮鴨子受熱均勻的問題,不用怕鴨子烤焦了,但這種燜法,鴨子也就比較肥腴了。

法國人也烤鴨子、烤麵包,而且比較推崇明火烤法。巴黎老館子里,都有些爐子和烤架,簡直可以當文物來自豪,烤架講究越老越好。傳統的烤麵包蘸鵝油,判斷標準之一就是麵包上是否有條紋。什麼條紋?上爐烤的時候,被烤架隔出來的條紋啊!——就像女孩子去海灘,曬出一身比基尼曬痕似的,大家看了都嘖嘖讚美一樣。

還是得說回最傳統的石頭烤法。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北非沿海所在,石頭烤肉都很時興,但細節上又不同。用石頭做炊具,亞洲人也有,比如韓國著名的石鍋拌飯,中國湖州傳統的石頭燜板羊肉,都是如此。葡萄牙人的做法是:石頭燙得極熱,牛排不細切,先上去燙,嗞嗞作響,立刻翻面,兩面都用石頭烤得略帶焦痕了,起來略涼一涼,等石頭和牛肉一起有些涼了,再下去慢慢燙。我也問過是為啥,答曰「老規矩」。

中國人想吃熱鬧的,就吃火鍋;日本和韓國人則愛燒烤。就像中國人通常不會一個人去默默吃火鍋似的,在日本,一個人去吃烤肉,也會顯得很奇怪。日本和歐美人現在郊遊、看球賽或露天婚禮時,都有大家吃燒烤的事兒:一來藍天白雲,二來大家合力,吃燒烤喝啤酒,熱鬧之極。BBQ這詞,全寫是英文barbecue這個字,其實源出法語de la barbe au cul,從鬍鬚到臀,說明是把牛羊全須全尾、連頭帶尾地整烤,簡寫就是法語的barbe-cul。所以仔細想來,正統的全牛全羊BBQ,真也只能趁婚禮歡宴時吃——尋常三五人家宴,哪吃得了一隻整羊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