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一場美食尋故之旅 宮廷過年吃什麼

《笑林廣記》里有個段子,說一人愛吹牛,進過次京,就說自己見過天子。問天子住何處?答:門前有四柱牌坊,寫金字曰「皇帝世家」。大門上匾額,題「天子第」三個金字,兩邊居然還有對聯,所謂:「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賈平凹講過個段子,笑點類似:倆關陝農民聊天:「你說蔣委員長每天都吃什麼飯?」「那肯定是頓頓撈乾面,油潑辣子紅通通!」河南戲裡,曹操為了留關羽,曾這麼唱:「……頓頓飯包餃子又炸油條,你曹大嫂親自下廚燒鍋燎灶,大冷天只忙得熱汗不消,白面饃夾臘肉你吃膩了,又給你蒸一鍋馬齒菜包,搬蒜臼還把蒜汁搗,蘿蔔絲拌香油調了一瓢。」看了令人啞然失笑,深覺曹丞相府上,煙火氣息好生撩人。

我國歷史上,大多數時候的百姓,就是這麼可愛,沒有士大夫識字讀史的機會,所以對宮廷貴胄生活,全仗戲曲評書,融會日常想像。但如果細細琢磨,其實古代宮廷御膳,還真未必比老百姓的想像華麗出多少。比如吧,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已經是魏明帝了,為了查驗著名美男子、五石散大宗師何晏是否臉上敷粉,就在朝堂上請大家吃熱湯餅——魏晉時湯餅者,白麵湯也。如今休說是朝堂,就是百姓家裡,請來客吃碗熱湯陽春麵,都會被人瞪眼睛呢。又說,戰國秦漢間,祭祖宗用太牢——豬牛羊全備是也。說來實在不精細,全仗著肉頭厚罷了。

古代人並不都把年夜飯當一年最正經的時節。比如宋朝節假極多,天子的生日也要過節吃飯。清朝有所謂三節,也就是過年、五月節、八月節。過年是講究過一歲。在古代,歲者,木星也。古人對歲與其說熱愛,不如說敬畏。加上宮廷平時吃東西就腦滿腸肥,肥腴得很,不像小民百姓,攢著胃口,大年夜猛吃一頓。如是,宮廷年夜飯,儀式感比口味重要得多。這就像許多商務宴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好吃不好吃的另說,先把規矩合了再說。

比如唐朝宮廷過年,先不忙著吃喝,而是大家一起看太常寺卿安排的舞蹈(類似春節聯歡晚會的歌舞),也不能聽鄭聲淫樂,而是大張旗鼓的儺舞,用以驅除邪魔瘟疫。皇家諸位居安思危,知道人類普遍奈何不了他們,所以尤其敬神。等驅完鬼神,天子興緻所起,就開擺宴席了——這才是年夜飯開始。

宮廷年夜飯不用問是極華麗的,但也有局限。比如武則天寵愛的美男子張易之、張昌宗發明過的鵝鴨炙——把鵝鴨灌醬醋味汁,活活烤死——就不能吃,太不中正了。端正些的就只能吃大肉了。英國人以前沒發現火雞時,聖誕節吃野味,唐玄宗也有此好:野味煮熟晾乾,切片拌米飯,配茱萸和鹽,晒乾了,再蒸熟吃——看來令人眼花繚亂,不輸於《紅樓夢》里王熙鳳拿來跟劉姥姥開玩笑的茄鯗。又傳唐玄宗過年賜宴時,請臣下吃過駝蹄羹。也是塊頭大、肉頭厚的神物。杜甫沒機會吃,只好寫詩嘆:「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野味和駝蹄熱量都高,讓林黛玉來吃,一準就吐了。可是玄宗家的楊貴妃體格豐腴,吃起來就不費事。

野味里有茱萸一味,乍看有些奇怪。「遍插茱萸少一人」,天下皆知,殺蟲消毒、逐寒祛風,可做藥用,用來做菜,是不是怪了點?這就是古人的邏輯:過年務以祛風寒、避邪祟為上。所以不僅要以茱萸入饌,還要喝椒柏酒——花椒和柏葉浸的酒。楚人奉祀神仙時就用花椒酒,到了漢朝,世人相信花椒使人長壽,柏樹又長青,喝這玩意兒,自然長命百歲。

唐宋之間,宮廷也飲屠蘇酒。不用問,又是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邪祟的好東西。世傳是華佗所創,孫思邈熱情推薦,最後宮廷里也覺得喝喝無妨,就試了。妙在椒柏酒和屠蘇酒喝起來,頗為別緻:少年者先飲,因為過了一年,年輕者「得歲」;年老者後飲,因為又老一年,老人家「失歲」——又是儀式感。但蘇軾也很看得開,只要活得長,最後一個飲屠蘇又如何呢?——「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

蘇軾都飲屠蘇酒,可見屠蘇酒到宋朝,已經是大眾過年飲品了。王安石所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風送暖」這四個字,可見人們自古都喜歡冬天吃溫熱之食。漢魏六朝間,宮廷就吃五辛盤。五辛者,指蒜、蔥、韭之類。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辣椒傳遍世界前,亞洲人基本靠吃這些東西。孫思邈的理論是:正月時,吃五辛可以開五臟、去伏熱。

當然對香料的偏愛,非只中國人,實在無可怪責。香料古來難得,而且能生溫熱,所以中西皆用。11世紀學者阿勒·加扎利說,天使加布里爾曾建議,肉粥拌胡椒能增強性能力。1610年托馬斯·•道森在《夫妻食物精選》里大忽悠,說酒熬土豆,加紅棗、椰子、麻雀腦袋、玫瑰水、糖、桂皮、生薑、丁香、肉豆蔻皮和甜奶油,合起來就是超級神秘的春藥。

宋朝人過年,比唐朝就接地氣些。宋時御宴,儀式比吃飯重要,年夜飯亦然。正菜前慣例吃果子,第一道菜配什麼曲子,第二道菜配什麼樂舞,都得登對著來。到第三道後,才有下酒肉、角子(餃子)等物。北宋朝廷節儉,宋仁宗半夜吃燒羊都要考慮半天,年夜飯也平淡。遼國過年卻很別緻,過年時,遼國主以糯米飯、白羊髓捏成團,如拳大,每帳里發四十九個,用來「驚鬼」,驚完了鬼後,大家吃了。休看是個糯米團,考慮到遼國牛羊肉奶多而蔬菜米面少,過年每帳來四十九個糯米團,還真是奢侈呢。除此之外,遼國過年還喜吃貔狸,也就是地松鼠。這玩意兒形如大老鼠,極肥,遼國主吃的貔狸是使羊奶養的。此物妙在能使肉爛,比如一個鼎里煮著肉呢,扔一臠貔狸肉進去,全鼎肉立刻酥爛——端的是好。

明朝飲食,實在無甚話說。雖然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只是相聲,但他和馬皇后飲食節儉不動花樣,卻是真的。明末幾任皇帝就很沒趣,總怕自己不能長生,於是過年也常吃什麼五味地黃煨豬腰來補腎,老山人蔘燉雛鴿來益虛,陳皮仔姜煲羊肉來補氣,枸杞杜仲氽鯉魚簡直是要給孕婦吃的。袁枚一句話總結就是:「明朝官中飲食,由療飢變成卻病,所謂有菜皆治病,無葯不成餚。」刻薄是刻薄了,但也說的是。

但清朝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滿漢全席被全世界幻想得傳奇異常,但從《光祿寺則例》里看來,此席的真正意義在於「全」,而非「精」。比如滿席就是滿人的餑餑桌子,全部為各種糕點饈餌與果品;漢席有鮑魚、海參、鹿筋之類,但每席只用二兩,且與豬肉同煮,形式勝於實際。乾隆皇帝下江南多了,愛吃江南菜肴,也很愛吃些「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山藥蔥椒雞羹」,算是豐富了宮廷膳食。他老人家過起年來,冷熱膳、酒茶膳、小菜、點心、湯粥、蜜餞一百零八品,但重點倒是拿些蜜餞蘋果、松仁瓤荔枝、青梅瓤海棠之類的果盤擺著,主要是好看,用來消夜守歲時還能念叨「盒子擺得甚好,以後某某宮也照著擺就是」。

慈禧老佛爺凈被人說奢侈靡費,但其實她老人家過起年來,費則費了,精則不足。過年吃晚膳,或寧壽宮,或體和殿,布三個桌子。老佛爺居中一桌坐了,皇帝在東桌,皇后西桌。皇帝執壺斟酒,皇后把盞,給太后祝福,老佛爺一杯酒飲三次,算是珍貴身體。真吃起來,第一類菜最常見,都是燕窩擺的壽比南山、吉祥如意,好看罷了,味道卻未必好。實際上大多數吉祥菜,都在雞鴨身上找,比如燕窩「壽」字紅白鴨絲、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八仙鴨子、燕窩「意」字十錦雞絲。第二類是例菜,中規中矩。換個角度想想,御膳房的庖人,御前當差,大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除了康熙、乾隆這樣多下江南、兼容並包、敢嘗鮮的皇帝,其他大多是按制度來。何況清朝尚膳監想得很明白:有什麼珍奇時令食物,天子如果吃順了嘴,天天要,御膳房日子還過不過了?第三類是貢品菜,比如熊掌、鹿脯、龍蝦,這才是見真章兒的珍奇玩意兒。可惜再好吃,太后慣例每盤三筷子,就撤了。吃到最後,按滿族規矩,必須吃一份煮餑餑,也就是煮餃子。可就連煮餑餑都有花樣:餑餑里放元寶,誰吃到了來年多福多壽。不用問,最後都是老佛爺吃到,大家圖個開心罷了。

所以說到底,宮廷年夜飯,一半吃規矩,一半吃藥膳。譬如北方過年必吃餃子、江南年夜飯最後必有個紅燒蹄髈。珍奇必然算不上,最後吃的也就是個踏實自在——過年這種時候,吃得團圓溫和、心裡平安,才是最重要的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