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佛教人物 關於玄奘

我們在上面簡略地論述了玄奘西行求法的歷史背景,其中包括中國情況、印度情況和中印交通的情況。

玄奘離開中國到印度求法的時候,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至少有了六七百年的歷史,很多重要的佛典已經譯成漢文,有的甚至有不止一個譯本。翻譯組織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固定的體系。佛教教義也已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僧侶已經能夠自己創造新的宗派,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甚至可以說幾乎完全是中國的創造,它實際上已經走向佛教的反面。佛教寺院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經濟。大和尚成了僧侶地主,同世俗地主有矛盾,同時又剝削壓迫僧伽中的勞動者。統治者對宗教的態度是崇尚道教,有時三教並用,佛教並不特別受到重視。

在印度方面,封建社會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佛教已經分解成為小乘和大乘,小乘的許多宗派漸趨合併,大乘空、有兩宗都已出現。外道勢力非常強大,佛教已呈現出由盛至衰的情況。中印兩國的交通空前頻繁,文化交流達到空前的高潮。

在玄奘活動的時期,中印兩國的情況大體上就是這樣。

綜觀玄奘的一生,無論是在佛經翻譯方面,還是在佛教教義的發展方面,他都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在這兩方面都成了一個轉折點。這一點我們在上面已經有所論述。現在我們再談一談玄奘個人的一些情況,其中包括:(1)玄奘的家世;(2)西行求法前在國內的學習準備階段;(3)西行求法的動機;(4)在印度的活動;(5)回國後的情況;(6)在佛教哲學方面理論與實踐的矛盾;(7)翻譯印度因明可能產生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許多義學高僧都出身於名門大族的儒家家庭。他們家學淵源,文化水平高,對玄學容易接受。他們中有些人世家地位逐漸降低,命運乖舛,因此就轉入佛教以求安慰。玄學與佛學有某些類似之處,兩者互相影響,互相抄襲。儒家出身受過玄學熏陶的和尚很容易接受佛教教義。《梁高僧傳》和《續高僧傳》有不少這樣的例子,這裡不一一列舉。

玄奘的情況很相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說:

漢太丘長仲弓之後。曾祖欽,後魏上黨太守。祖康,以學優仕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孫因家,又為緱氏人也。父慧,英傑有雅操,早通經術。形長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帶,好儒者之容,時人方之郭有道。

《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也說:

祖康,北齊國子博士。父慧,早通經術 。

可見玄奘出身於一個儒學世家,他不但學過《孝經》,而且是個孝子,他「備通經典,而愛古尚賢。非雅正之籍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完全是儒學家風。同後代由於貧窮而出家當和尚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玄奘費了很大勁,才出了家。出家後,歷游各地,遍訪名師問學。根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續高僧傳》所載,他訪問過的老和尚一共有13位:景、嚴、空、慧景、道基、寶暹、道震(振)、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他跟這些老師學習過的佛典有:《涅槃經》、《攝大乘論》、《阿毗曇論》、《迦延》(《迦旃延阿毗曇》)、《婆沙》、《雜心》、《成實論》、《俱舍論》。可見玄奘的佛學是上承真諦緒統,研究了早已流行的毗曇、涅槃、成論之學,也研究了新興的法相唯識學(《攝大乘論》為主),這和他以後佛學研究方向和赴印求法的目的都有聯繫。

這問題我們上面已經有所涉及,這裡再深入地談一談。自南北朝時起,中國和尚就爭論所謂佛性的問題:凡人能不能成佛?什麼時候成佛?經過什麼階段、通過什麼手續才能成佛?對我們說來,這種荒誕不經的問題,毫無意義。但是對大多數佛徒說來,在欺騙老百姓方面,這卻是絕頂重要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印度小乘、大乘,都各有答覆。大乘空宗、有宗,也各有答覆。玄奘在國內已經接觸到印度新興的大乘有宗。他大概對這一宗派發生了興趣。《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說:

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飡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游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

《瑜伽師地論》是大乘有宗最重要的經典。他到印度去的主要目的是尋求學習大乘《瑜伽論》。《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說他到了屈支國,遇到一個大德僧名叫木叉毱多。玄奘問他:「此有《瑜伽論》不?」毱多說這是邪見書,玄奘說:

婆沙俱舍,本國已有。恨其理疏言淺,非究竟說。所以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又瑜伽者,是後身菩薩彌勒所說,今謂邪書,豈不懼無底在(抂)坑乎 ?

到了印度以後,曾對戒日王說:

玄奘遠尋佛法,為聞《瑜伽師地論》 。

他又對戒賢法師說:

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瑜伽論》。

《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 說法相同。可見玄奘到印度去求學的目的是非常清楚的。

玄奘想解決佛性問題,為什麼找到瑜伽宗,也就是有宗呢?為什麼不找龍樹、帝婆的空宗呢?從佛教發展的歷史來看,小乘佛教聲言必須經過累世修行,積累功德,然後才能成佛。這就需要個人的艱苦努力。結果有些人望而卻步,天國入門券賣得這樣貴,不利於麻痹人民。在封建初期小國林立時還能勉強對付,但到了封建大帝國建成,它就失掉了服務的資格,必須及時改變。大乘空宗應運而起,它不要求累世修行,只須皈依三寶、禮拜如來,就能達到目的。這是對一般老百姓的說法。對義學高僧則講一套「空」的道理。玄奘所服膺的是大乘有宗,與空宗表面上稍有不同。所謂「有」,並不是承認物質世界的存在,並不是不講空,否則就有承認物質世界的可能或嫌疑。但是空宗空得太厲害,什麼都空了,物質世界固然空掉了,但是連真如、佛性、涅槃,甚至比涅槃更高的東西也都空掉。這不但對麻痹老百姓不利,而且對宗教家本身,好像也斷絕了奔頭。有宗在承認我法兩空的同時,在否認物質世界的同時,小心翼翼地保護著「真如佛性」的「有」。這是有其隱蔽的目的的。就拿成佛的問題來說吧,玄奘和他創立的法相宗,既反對小乘那樣把天國的入門券賣得太貴,也反對大乘空宗那樣連天國都要空掉。他追隨印度瑜伽行者派的學說,堅持五種姓的主張,就是說,人們對佛理的接受與實踐是各不相同的。他反對竺道生主張的、有《涅槃經》作根據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說法。《瑜伽師地論》、《楞伽經》、《攝論》都是講種姓的,玄奘和法相宗也堅持此點。在窺基的著作中,特別是在《法華經》的註解中,他們的觀點當然完全相同 。

這種說法與當時流行在中國的各宗的說法都不相同,因此招致了許多非議。玄奘雖然在成佛的道路上多少設置下了一些障礙,但是他在印度尋求解決佛性問題的結果卻是:在當世即可成佛。從他自己的經歷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在他臨終的時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說:

至十六日,如從夢覺,口云:「吾眼前有白蓮華大於槃,鮮凈可愛。」十七日,又夢見百千人形容偉大,俱著錦衣,將諸綺綉及妙花珍寶裝法師所卧房宇。以次裝嚴遍翻經院內外,爰至院後山嶺林木,悉豎幡幢。眾彩間錯,並奏音樂。門外又見無數寶輿,輿中香食美果,色類百千。並非人中之物,各各擎來供養於法師。法師辭曰:「如此珍味,證神通者方堪得食。玄奘未階此位,何敢輒受。」雖此推辭而進食不止。侍人謦欬,遂爾開目,因向寺主慧德具說前事。法師又云:「玄奘一生以來所修福慧,准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知)佛教因果並不虛也。」

這顯然就是成佛的意思。玄奘大概自己相信,他這一死就涅槃成佛了。

玄奘經過了千辛萬苦,九死一生,終於到了印度。同在國內一樣,他也是到處訪謁名師,對佛典和婆羅門經典,都一一探索。在佛教內部,他是一個堅定的大乘信徒,這在《大唐西域記》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製造了許多抬高大乘的神話,秣底補羅國的那一個反對大乘的論師的下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裡面還多次提到大小乘之爭。他總是袒護大乘。但是他並不反對學習小乘,他還積極地去學習印度其他的一些科學知識,比如邏輯學(因明)、語法(聲明)等等。我們在下面以《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根據,按時間順序,把他在印度學習的情況條列如下:

迦濕彌羅國

彼公(指僧稱——引者)是時年向七十,氣力已衰,慶逢神器,乃勵力敷揚。自午以前,講《俱舍論》。自午以後,講《順正理論》。初夜後講《因明》、《聲明論》。由是境內學人,無不悉集。法師隨其所說,領悟無遺。研幽擊節,盡其神秘 。

磔(礫)迦國

仍就停一月,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