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

最近幾年,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文化熱」的高潮。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在接受幾十年來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大家都認識到,文化建設的任務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我想大家都會同意,人類歷史上任何社會,都不能專靠科技來支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建設。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決不能是例外。

在眾多的討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的論文和專著中,有很多很精彩的具有獨創性的意見。我從中學習了不少的非常有用的東西。我在這裡不詳細去敘述。我只有一個感覺,這就是,討論中國文化,往往就眼前論眼前,從幾千年的歷史上進行細緻深刻的探討不夠,從全世界範圍內進行最廣闊的宏觀探討更不夠。我個人覺得,探討中國文化問題,不能只局限於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幾十年、近百年,也不能局限於我們居住於其中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我們必須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里,目光遠大,胸襟開闊,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問題的全貌,而不至於陷入井蛙的地步,不能自拔。總之,我們要從歷史上和地理上擴大我們的視野,才能探驪得珠。

我們眼前的情況怎樣呢?從十九世紀末葉以來,我們就走了西化的道路。當然,西化的開始還可以更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明末清初。但那時規模極小,也沒有向西方學習的意識,所以我不採取那個說法,只說從十九世紀末葉開始。從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從全世界文化交流的規律來看,這都是不可避免的。近幾百年以來,西方文化,也就是資本主義文化,壟斷了世界。資本主義統一世界市場的形成,把世界上一切國家都或先或後地吸收過去。這影響表現在各個方面。不但在政治、經濟方面到處都打上了西方的印記,在文學方面也形成了「世界文學」,從文學創作的形式上統一了全世界。在科學、技術、哲學、藝術等等方面,莫不皆然。中國從前清末葉到現在,中間經歷了許多驚濤駭浪,帝國統治、辛亥革命、洪憲竊國、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西化的程度日趨深入。到了今天,我們的衣、食、住、行,從頭到腳,從裡到外,試問哪一件沒有西化?我們中國固有的東西究竟還留下了多少?我看,除了我們的一部分思想感情以外,我們真可以說是「全盤西化」了。

我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我認為,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無論如何,這是一件不可抗禦的事。我一不發思古之幽情,二不想效法九斤老太;對中國自然經濟的遭到破壞,對中國小手工業生產方式的消失,我並不如喪考妣,惶惶不可終日。我認為,有幾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國,如果還想存在下去,就必須跟上世界潮流,決不能讓時代潮流甩在後面。這一點,我想是絕大多數的中國有識之士所共同承認的。

但是,事情還有它的另外一面,它也帶來了不良後果。這最突出地表現在一些人的心理上。在解放前,僑居上海的帝國主義者在公園裡豎上木牌,上面寫著:「華人與狗不許入內。」這是外來的侵略者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污辱。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解放以後,我們號稱已經站起來了,然而崇洋媚外的心理並未消失。古已有之,於今為烈。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五十年代曾批判過一陣這種思想,好像也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到了「十年浩劫」,以「四人幫」為首的一幫人,批崇洋媚外,調門最高,態度最「積極」。在國外讀過書的知識分子,幾乎都被戴上了這頂帽子。然而,實際上真正崇洋媚外的正是「四人幫」及其爪牙自己。現在,「四人幫」垮台已經十多年了,社會上崇洋媚外的風氣,有增無減,有時簡直令人感到,此風已經病入膏肓。賈桂似的人物到處可見。多麼愛國的人士也無法否認這一點。有識之士然憂之。這種接近變態的媚外心理,我無論如何也難以理解。凡是外國的東西都好,凡是外國人都值得尊敬,這是一種反常的心理狀態。中國烹調享譽世界。有一些外國食品本來並不怎麼樣,但是,一旦標明是舶來品,立即身價十倍,某一些味覺頓經改造的人們,蜂擁而至,爭先恐後。連一些外國朋友都大惑不解,只有頻頻搖頭。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來談中國文化,真正是戛戛乎難矣哉。在嚴重地甚至病態地貶低自己文化的氛圍中,人們有意無意地抬高西方文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只有外來的和尚才會念經。這樣怎麼能夠客觀而公允地評價中國文化呢?我的意思並不是要說,要評價中國文化,就必須貶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確有它的優越之處。十九世紀後半葉,中國人之所以努力學習西方,是震於西方的船堅炮利。在以後的將近一百年中,我們逐漸發現,西方不僅是船堅炮利,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方面,他們都有許多令人驚異的東西。想振興中華,必須學習西方,這是毫無疑問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全盤西化」的口號。今天還有不少人有這種提法或者類似的提法。我覺得,提這個口號的人動機是不完全一樣的。有的人出於憂國憂民的熱忱,其用心良苦,我自謂能充分理解。但也可能有人別有用心。這問題我在這裡不詳細討論。我只想指出,人類歷史證明,全盤西化(或者任何什麼化)理論上講不通,事實上辦不到。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向西方學習。我們必須向西方學習,今天要學習,明天仍然要學習,這是決不能改變的。如果我們固步自封,回到老祖宗走過的道路上去,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但是,我始終認為,評價中國文化,探討向西方文化學習這樣的大問題,正如我在上面已經講過的那樣,必須把眼光放遠,必須把全人類的歷史發展放在眼中,更必須特別重視人類文化交流的歷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公允和客觀。我是主張人類文化產生多元論的。人類文化絕不是哪一個國家或民族單獨創造出來的。法西斯分子有過這種論調,他們是別有用心的。從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來看,民族和國家,不論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對人類文化寶庫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恐怕是一個歷史事實,是無法否認掉的。同樣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每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貢獻又不完全一樣。有的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對周圍的民族或國家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積之既久,形成了一個文化圈或文化體系。根據我個人的看法,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總共形成了四個大文化圈:古希臘、羅馬一直到近代歐美的文化圈、從古希伯來起一直到伊斯蘭國家的閃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國文化圈。在這四個文化圈內各有一個主導的、影響大的文化,同時各個民族或國家又是互相學習的。在各個文化圈之間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關係。這種相互學習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文化交流。我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文化交流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前進。

倘若我們從更大的宏觀上來探討,我們就能發現,這四個文化圈又可以分為兩大文化體系:第一個文化圈構成了西方大文化體系;第二、三、四個文化圈構成了東方大文化體系。「東方」在這裡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即所謂第三世界。這兩大文化體系之間的關係也是互相學習的關係。僅就目前來看,統治世界的是西方文化。但是從歷史上來看,二者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文化,歐洲史學家早有這個觀點,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他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里,從世界歷史全局出發,共發現了23個或26個文化(湯因比稱之為社會或者文明):西方社會、東正教社會(又可以分為拜占庭和俄羅斯兩個東正教)、伊朗社會、阿拉伯社會、印度社會、遠東社會(又可以分為中國和朝鮮、日本兩部分)、古希臘社會、敘利亞社會、古印度社會、古代中國社會、米諾斯社會、印度河流域社會、蘇末社會、赫梯社會、巴比倫社會、埃及社會、安第斯社會、墨西哥社會、尤卡坦社會、瑪雅社會、黃河流域古代中國文明以前的商代社會。

湯因比明確反對只有一個社會——西方社會這一種文明統一的理論。他認為這是「誤入歧途」,是一個「錯誤」。雖然世界各地的經濟和政治的面貌都已經西化了,其他的社會(文明)大體上仍然維持著本來的面目。文明的河流不止西方這一條。

湯因比在本書的許多地方,另外在自己其他著作,比如《文明經受著考驗》(沈輝等譯,1988年第1版,浙江人民出版社)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文明發展有四步驟:起源、生長、衰落、解體。在《文明經受著考驗》第101頁,他提到了德國學者斯賓格勒的名著《西方的沒落》,對此書給了很高的評價,也提到了斯賓格勒思想方法的局限性。在《歷史研究》的結尾處,第429~430頁,他寫道:

當作者進行他的廣泛研究時發現他所搜集到的各種文明大多數顯然已經是死亡了的時候,他不得不作出這樣的推論:死亡確是每個文明所面對著的一種可能性,作者本身所隸屬的文明也不例外。

他對每一個文明都不能萬歲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