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歷經滄桑的科爾多瓦主教堂

羅馬人的神廟早已消失

廢墟上建起了清真寺

清真寺變成了主教堂

科爾多瓦全盛時期的宗教共存和衝突

我們在科爾多瓦住了三天。每天清晨起來,在附近小廣場邊的一家咖啡館吃早飯。西班牙的咖啡加牛奶味道非常好。在美國,人們若要在早上喝點橙汁,多半是從紙盒裡倒出來的工廠產品。在西班牙,大城市或小城鎮,大大小小的咖啡館,只要說喝橙汁,他們總是會掏出鮮亮的橙子,放進奇奇怪怪的自動榨汁機里,機器總是透明的外殼,讓你能看到榨汁的過程。橙子是西班牙的特產。

每天,有很長的時間,我們只是在大街小巷裡走,怎麼也看不夠。那完全潔白的小巷,走過一個黑黑長發、全身粉紅的西班牙女子。半開半合的窗子里,在幽暗的阿拉伯房間里,鋪著軟軟的卧鋪。吉卜賽女郎拿著一束小草笑著迎上來,你要是接了,她會把你的命運預先告訴你。一個大庭院里,有一個陶藝展,安達盧西亞的陶藝很有名氣。這裡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非常獨特的風格,他們相互之間是那麼不同,可是所有的作品,卻都帶著濃濃的阿拉伯味道,漂亮極了。

在那個庭院的角落裡,有一個咖啡館,我們想坐下來的時候,已經是落日時分。庭院里的室外桌椅已經關閉了,只能到地下的店堂里,它的一面牆毛毛糙糙地裸露在那裡,卻用繩索隔開,那是一面受保護的羅馬時期的牆。這個城裡,到處都是歷史。隔開一條街,就是科爾多瓦幾經拆建的、最大的一個建築:主教堂。

我們每天都要幾次圍著這座當年的清真寺、今天的天主教堂繞上幾圈。記得剛到的第一天,還沒有進去,僅僅那高高的台基上一排該有千年歷史的阿拉伯風味的門,就把我們震住了。

到了晚上,又是一番完全不同的光景,在投射的燈光下,周圍那些小街小巷、瑣瑣碎碎都消失了,一切都隱在黑暗裡,只有這個七十九米邊長、有著穆斯林風格的主教堂,像月亮一樣,發出神秘的光芒。小巷遊人散盡,坐在這個台階上,坐在那一排百看不厭的門下,不由想起由這個主教堂的滄桑變幻所折射出的不同宗教相處的歷史。

公元六世紀,在羅馬人神廟的遺址上,曾經建立了一個規模巨大的、包括教堂在內的天主教修道院。直到兩百年之後的阿拉伯人入侵後的公元785年,它還沒有被毀。因為阿拉伯人在公元711年入侵時,這個城市最後是投降的。在投降的協議上寫明,科爾多瓦必須把這個修道院的一半,交給阿拉伯人建清真寺。

任何一個宗教,都把自己的崇拜神的殿堂看得很重。據歷史記載,這樣的投降條件,在阿拉伯人入侵西班牙的時候相當普遍,幾乎是一種例行條件。站在入侵者一邊,很難體驗科爾多瓦人亡城的屈辱。

就在這裡,修士們、科爾多瓦的基督徒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有著兩百年歷史的半個修道院被佔用了。這個協議維持了七十四年,就在這堵厚實的圍牆裡面,一半人在向上帝祈禱,一半人在誦讀《古蘭經》。但是,建築物原來的規模基本還在。

在拉赫曼一世流亡科爾多瓦之後的公元785年,這個王室的後代決定把清真寺擴展到和他的地位相稱的規模。同時阿拉伯人當局長期推行宗教改宗之後,星期五上清真寺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了擴展的確實需要。於是拉赫曼一世向基督徒提出,要購買剩下的那一半修道院和教堂。這個提議在一開始遭到拒絕。最後,基督徒們迫於統治者的壓力還是讓步了,而拉赫曼一世也依照承諾付了錢。科爾多瓦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建築,就徹底被平毀了。

拉赫曼一世期待中的新建清真寺當是美輪美奐。但它也是建立在當時一個宗教對另一個宗教的排斥和壓迫之上的。建造它的工人,大多是征服北方後被抓來的基督徒,資金也大部分來自被征服的基督教君主們繳納的贖金。

也許,拉赫曼一世是把它看作自己對家鄉的懷戀;也許,如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的,這是他在動亂年頭的一點慰藉。總之,據說他經常親自去監督工作,希望自己在去世之前,能夠在這個華麗的新寺院中,主持一次感恩祈禱。可是,在清真寺破土動工的兩年之後的公元788年,這位鬱鬱寡歡的流亡者就去世了。他的繼承王位的兒子,接手了清真寺的建造工程。

此後整整兩百年,幾乎每一個統治者都在這個清真寺里加上他自己的那一部分。到了十世紀,這個清真寺已經長達七百四十二英尺,寬四百七十二英尺。

有人認為,嚴格地從建築藝術上去看,最初的科爾多瓦清真寺並不是純粹的穆斯林建築。他們的理由是,建造這個清真寺的時候,還處在伊斯蘭建築藝術興盛的早期,它採用了大量西方建築的構造。也許是因為用了那些希臘式柱頭,西方世界甚至有人把它稱為是最後一個希臘建築。後來我才讀到,這個清真寺在建造的時候,從廢墟中收集了一批羅馬和西哥特時期留下的珍貴石料的現成柱子和柱頭,直接就用在了清真寺里;或許其中也有他們拆除的教堂原址上的一些構件吧。

除了這些希臘式的柱子柱頭,這個清真寺確實還有明顯的羅馬後期建築的痕迹,例如用白色的楔形拱石和紅磚相間做出馬蹄形券拱,既樸素又有裝飾意味。這種做法從羅馬後期,一直沿用到西哥特建築。可是在我們看來,儘管它繼承了西方古建築的一些要素,即使在今天,它已經又改建成了一個天主教堂,但是在感覺上,它仍是一個伊斯蘭建築。

首先是它的外觀非常獨特。清真寺的四個立面,完全是一座石的城池。這個基本外貌一直保存到了今天。高高的城牆,當時有十九座大門。據記載,當時大門之內的凈洗室,整個長方形區域都是彩色琉璃的地板,四個噴水池都是用整塊的大理石鑿制。整棟寺院用了一千二百九十根柱子,大廳有十一個區域二十一個通道。

科爾多瓦在十世紀到達了極盛期,穆斯林建築此時也完全成熟。這座清真寺已經是當時舉世聞名的藝術精品。今天的我們,已經無法再看到這個當年伊斯蘭建築珍寶的全貌了。可是,哪怕是遺留的部分,我們仍然可以感受那種清真寺營造的特殊氣氛。在四周幾乎是無邊際的空間里,它的內部如同是無數精美柱子組成的幽暗森林,柱子上面是變化的各色券拱。色彩是豐富的,還有著歲月滄桑為之協調。它被歷史做舊,卻一點不頹廢。可以想像,當服裝簡潔的信徒們靜靜跪下,在萬盞燭台和油燈下,他們潔凈的白色映襯鑲嵌雕飾中的寶藍和孔雀綠,金飾銀釘在其間一閃一亮,那是何等壯觀。

那麼在科爾多瓦的盛期,在一個伊斯蘭教統治的地區,他們和原來的基督教是如何相處的呢?他們之間當然有過許多不愉快的經歷。這個清真寺的建造,就是獨具象徵性地建立在對另一個宗教聖殿的蔑視之上。可是在那個年代,一個作為征服者的宗教,能容許另一個宗教的存在,就已經很不容易。他們的教義是不同的,崇拜的神是不同的,所以共存需要寬廣的胸懷和相當高的智慧。

科爾多瓦也發生過嚴重的宗教衝突的事件。例如,一些穆斯林有意讓一名天主教士按照《聖經》講出對穆罕默德的不同看法,又以此為據把他扭送法庭,告他「咒罵真主」。結果在穆斯林的拜蘭節,這名教士被處以死刑。憤怒的天主教徒們,在科爾多瓦街頭,抬著被砍去頭顱的屍體遊行。有狂熱的天主教徒們,掀起自殺性地挑釁伊斯蘭教的熱潮,局面越發變得不可收拾。其中非常著名的,是兩名年輕少女,在我們眼前這條瓜達爾基維爾河畔一個叫做真理營的地方,被執行斬首。就在這樣不可開交的時候,一些天主教的主教站出來,譴責自己的教徒們這種狂熱的挑釁和自殺行為,並且和當局達成協議,穆斯林的當局也抓住這個時機,把衝突緩和下來。這才又開始了一段和平共存的年代。

隨著科爾多瓦的伊斯蘭文明鼎盛時期的到來,當局對其他宗教也顯得越來越大度和寬容。伊斯蘭文明以它本身的輝煌成就,自然地吸引和征服了西班牙人。最後,不管是誰,不管是阿拉伯貴族,還是北非從屬阿拉伯人的黑人穆斯林,他們最終就都被西班牙人叫成了摩爾人。安達盧西亞地區就被叫做摩爾人西班牙。在這個時候,伊斯蘭文化已經像當年的羅馬文化一樣,在摩爾人西班牙紮下根來,本地西班牙人開始把他們看作自己的一部分。雖然宗教相異,可是他們不僅是接受而且開始仰慕伊斯蘭的藝術和文化。

據歷史記載,在十世紀,摩爾人西班牙的大小城鎮,隨處可見閃光的圓屋頂和鍍金的尖塔,科爾多瓦也成為僅次於巴格達和君士坦丁堡的城市。據說城裡有二十萬棟房子、六萬所豪宅,六百所伊斯蘭寺院以及七百所公共浴室,還以花園和夾竹桃聞名。當時的遊客對這個城市的富裕非常驚異。說是除了只有乞丐還在步行走路外,家家都有代步的毛驢,在那個歐洲有無數窮人的年代,這簡直是家家都有小轎車的水平。

穆斯林史學家形容摩爾人西班牙的城市是詩人、學者、醫生和科學家的聚集地。還有記載說,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