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 自序輯錄 高貴是精神血脈的傳承——《周國平論教育:傳承高貴》序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7月出版《周國平論教育》一書,迄今已五年。現在該書再版,出版方囑我把其後關於教育的文字也整理出來,另出一冊,兩冊書的副題分別為《守護人性》和《傳承高貴》。守護人性,傳承高貴——這兩個短句概括了我對教育之使命的認識。在前一冊的序里,我已對「守護人性」做了闡釋,這裡著重闡釋「傳承高貴」的涵義。

關於教育的使命,可以有種種不同的表述。但是,在我看來,無論怎麼表述,出發點都應該是對人類生活和個人生活的目標的定位。在談教育之前,我們首先要確定,對於人類和個人來說,怎樣的生活狀態是值得追求的。做這個判斷當然不是根據某種抽象的理想,因為我們已經擁有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而對某個值得追求的目標的不懈追求是這部文明史中的事實。人類歷史上曾經產生過一些偉大人物,不論他們屬於哪個民族,共同的目標是人性的進步,使人性中的高貴成分得到發展,使人類臻於美好和完善。借用《聖經》中的比喻,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那麼,在自己身上守護上帝的形象,讓人的精神性得到印證,便是人的職責。這就是高貴,而高貴是一種精神血脈的傳承,教育的使命——使命中的本質部分——即在其中。

天生萬物,唯獨人有能思考真理的頭腦,能感受美和崇高的心靈,能追求至善和永恆的靈魂,因為這些精神性的品質,人才成其為萬物之靈。為了生存和發展,人需要改變外部世界,從事物質生產,因此積累了實用性的知識。在教育中,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必要部分。然而,如果脫離人類精神性品質的傳承,只是傳授實用性知識,這樣的教育就是把人引向與萬物之靈相反的方向,使之成為萬物中平庸的一員,至多是生存技能高超的一個動物罷了,因而不配稱作教育,只配稱作謀生訓練。真正的教育理應使人在知識面前保持頭腦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靈的豐富,在物質力量面前保持靈魂的高貴。

這就對學校和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總是在考核學生,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得好:首先應該考核的不是學生,而是學校。要在學生心中傳承高貴,必須讓他們經常目睹高貴,因此一所學校必須擁有相當數量的教師,他們身上真正體現了高貴。他們的作用,一是作為高貴的榜樣,對學生發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二是在教學中善於把知識的傳授和文化的傳播結合起來。教師自己應該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不論他教什麼課,都能把文化底蘊帶入所傳授的知識中。事實上,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教師,他講課一定是單調刻板的,在知識的傳授上也是效果甚差。在這方面,學生是最公正的裁判,他們本能地喜愛有激情和想像力的老師,討厭照本宣科的教書匠。你自己充滿對精神事物的熱情,才能在學生身上點燃同樣的熱情。

有兩個傳承高貴的聖殿,一是優秀教師的課堂,二是擺滿大師作品的圖書館。那些偉大的書籍記錄了人類精神追求的傳統,通過閱讀它們,你就進入了這個傳統。所以,一所好的學校,第一要有一批好的教師,第二要給學生留出自由時間,鼓勵和引導高質量的課外閱讀。其實這兩點是互相聯繫的,一批好教師往往能帶出良好的閱讀風氣,而唯應試是務的學校就必然剝奪學生的自由時間。對於學生來說,後一種情況是災難,這種災難在今天已呈普遍之勢。倘若有聰明的學生來問我怎麼辦,我只能說,沒有人能夠真正阻止你去讀那些偉大的書籍,而你一旦從中領悟了高貴的魅力和價值,就會明白一切代價都是值得付出的。

2014年6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