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傳承高貴 母語是教育的起點——《咬文嚼字》2012年合訂本序

尼采曾經指出:母語是「真正的教育由之開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對象」,良好的母語訓練是「一切後續教育工作」的「自然的、豐產的土壤」;教師應當使學生從少年時代起就嚴肅地對待母語,「對語言感到敬畏」,最好還「對語言產生高貴的熱情」。我完全贊同他的見解。

教育是心智成長的過程,而母語是心智成長最重要的環境之一。母語就好比文化母乳,我們在母語的滋養下學會了思考、表達和交流。雖然後續教育有不同領域和學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確地讀、想和寫,而這種正確性正是通過良好的母語訓練打下基礎的。認真對待語言,力求準確地使用每一個詞,這不僅是為了避免他人的誤解,更是對待心智生活的嚴肅態度。不能想像,一個對寫給別人看的文字極其馬虎的人,自己思考時會非常認真。事實上,這種馬虎恰恰暴露了他自己也不在乎所要傳達的東西。相反,凡是嘔心瀝血於精神勞動的人,因為珍惜勞動成果,在傳達時對文字往往都近乎懷有一種潔癖。

如果說文化是一種教養,那麼,母語就是教養的基本功,教養上的缺陷必定會在語言上體現出來。一個語言粗鄙的人,我們會立刻斷定他沒文化。一個語言華而不實的人,我們也可以立刻斷定他偽文化。舉止上的高貴風度來自平時最一絲不苟的訓練和自我訓練,語言上的良好作風也是如此。不用說寫公開發表的文章,哪怕是寫只給某一個人看的信,只給自己看的日記,都講究用詞和語法的正確,文風的端正,不肯留下一個不修邊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恆,良好的文字習慣就化作本能了,而這便是文字上的教養,因為教養無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習慣罷了。

各民族都擁有優秀母語寫作的傳統,這個傳統存在於本民族的經典作品之中,它們理應成為母語學習的範本。一百多年前,尼采已經埋怨德國青少年不是向德語經典作家、而是從媒體那裡學習母語,使得他們「尚未成型的心靈被印上了新聞審美趣味的野蠻標記」。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這個網路時代,真不知他會作何感想。我本人認為,網路語文的繁榮極大地拓寬了寫作普及的範圍和發表自由的空間,誠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應該警惕尼采所說的「新聞審美趣味」的蔓延。網路語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導致兩個後果,一是內容上的淺薄,缺乏醞釀和積累,成為即興發泄和時尚狂歡的娛樂場;二是語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馬虎對待母語的習氣,成為錯別字和語病的重災區。內容淺薄,語言粗率,這正是「新聞審美趣味」的兩大特徵,所以尼采說它「野蠻」。

當然,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必然會在使用中有發展、有更新。我絲毫不反對語言上的創新,但是,第一,創新必須是合乎母語本身規律的,一個詞的新的用法,一個句子的新的組織法,應該是對原有詞法和句法的推陳出新,而非憑空生造;第二,創新能否被接受成為新的約定俗成,有待於時間的檢驗。有一點可以肯定,創新的前提是敬畏母語,因而對母語十分用心,有敏銳而細膩的感覺,那種嘩眾取寵的起鬨式的所謂「創新」是鬧劇,今天一哄而起,明天就會一鬨而散。

「咬文嚼字」這個成語原是貶義詞,把它用來做一本刊物的名字,變成了褒義詞,這何嘗不是一個創新呢。是的,我們不要那種脫離文本內涵死摳字眼的「咬文嚼字」,但是,講究文字的規範性,文字對應所表達內容的準確性,為此而「咬嚼」文字,這樣的「咬文嚼字」好得很,是保護母語純潔性的善舉。

2012年12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