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閱讀季節 守護童年,回歸單純

那個用頭腦思考的人是智者,那個用心靈思考的人是詩人,那個用行動思考的人是聖徒。倘若一個人同時用頭腦、心靈、行動思考,他很可能是一位先知。在我的心目中,聖艾克絮佩里就是這樣一位先知式的作家。

世上只有極少數作品,既高貴又樸素,既深刻又平易近人,從內容到形式都幾近於完美,卻不落絲毫斧鑿痕迹,宛若一塊渾然天成的美玉。它們彷彿是人類精神園林里偶然綻放的奇葩,可是一旦產生,便超越時代和民族,從此成為全人類的傳世珍寶。在我的心目中,《小王子》就是這樣一部奇書,一部永恆之作。

每次讀《小王子》,我都被浸透全書的憂鬱之情所震撼。聖艾克絮佩里是憂鬱的,這憂鬱源自他在成人世界中感到的異乎尋常的孤獨。正是在無可慰藉的孤獨中,他孕育出了小王子這個無比純真美好的形象。小王子必須到來,也當真降落在了地球沙漠,否則聖艾克絮佩里何以忍受人間沙漠的孤獨呢。

我相信,最好的童話作家一定是在俗世里極孤獨的人,他們之所以給孩子們講故事,絕不是為了消遣和勸喻,而是要尋求在成人世界中不能得到的理解和共鳴。也正因為此,他們的童話同時又是寫給與他們性情相通的大人看的,用聖艾克絮佩里的話說,是獻給還記得自己曾是孩子的大人的。安徒生同樣如此,自言寫童話也是為了讓大人們想想。是的,凡童話佳作都是值得成年人想想的,它們如同鏡子一樣照出了我們身上業已習以為常的庸俗,從而回想起湮沒已久的童心。

大人們往往自以為是正經人,在做著正經事。他們所認為的正經事,在作者筆下都顯出了滑稽的原形。到達地球前,小王子先後訪問了六顆星球,分別見到一些可笑的大人,發現大人們全在無事空忙,為權力、虛榮、怪癖、佔有、職守、學問之類表面的東西活著。小王子得出結論:大人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可是孩子們知道。書中一個扳道工嘲笑說,大人們從不滿意自己所在的地方,總是到處旅行,然而在列車裡只會睡覺或打哈欠,「只有孩子們才會把臉貼在車窗上壓扁了鼻子往外看」,結論是:「孩子是有福的。」

孩子們充滿好奇心,他們眼中的世界美麗而有趣。我在所有的孩子身上都觀察到,孩子最不能忍受的不是生活的清苦(大人們才不能忍受呢),而是生活的單調、刻板、無趣。幾乎每個孩子都熱衷於在生活中尋找、發現、製造有趣,並報以歡笑。相反,大人們眼中只有功利,生活得極其無聊,包括作為時尚互相模仿的無聊的休閑和度假。

小王子說:「只有孩子們知道自己在找尋什麼。他們花時間在一個破布娃娃身上,於是這個布娃娃就變得很重要,如果有人奪走,他們就會哭。」是的,孩子並不問布娃娃值多少錢,它當然不值錢啦,可是,他們天天抱著它,和它說話,便對它有了感情,它就比一切值錢的東西更有價值了。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在市場上能賣多少錢,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許多大人之可悲,就在於失去了兒時曾經擁有的真性情。

住在自己的星球上時,小王子與一株玫瑰為伴,天天照料她。到地球後,在一片盛開的玫瑰園裡,他看見五千株玫瑰,不禁懷念起自己的那株玫瑰來。他的那株玫瑰與眼前這些玫瑰長得一模一樣,但他卻覺得她是獨一無二的。這是為什麼呢?那隻請他馴服自己的狐狸告訴他:「正是你花在玫瑰上的時間讓你的玫瑰變得如此重要。對於你使之馴服的東西,你是負有責任的。」

為一個布娃娃花了時間,那個布娃娃就變得重要了。為一株玫瑰花了時間,那株玫瑰就變得重要了。作者在這裡談的已經不只是孩子,更是他的人生哲學,孩子給了他靈感,閱歷和思考使這靈感上升為哲學。馴服、責任、愛,是聖艾克絮佩里哲學中的關鍵詞。因馴服而產生責任,因責任而產生愛,這才是正確的關係,從而使生活變得有意義。

由馴服、責任、愛所產生的意義,是人生中本質的東西,而「本質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但是,正是這看不見的東西使世界顯得美麗。「沙漠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在某個地方藏著一口井。」唯有心靈的眼睛才能看見世界的美,那些心靈眼睛關閉的人,只看見孤立的事物及其功用,看不見人與事物的精神關聯,看不見意義,因而也看不見美,他們眼中的世界貧乏而醜陋。

我相信,當我們在人生沙漠上跋涉時,童年就是藏在某個地方的一口井。始終攜帶著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有福的,由於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中外許多哲人都強調孩子對於成人的啟示,童年對於人生的價值。中國道家摒棄功利,崇尚自然,老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是「復歸於嬰兒」。儒家推崇道德上的純粹,孟子有言:「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聖經·新約》中,耶穌如是說:「你們如果不迴轉,變成小孩的樣子,就一定不得進天國。」帕斯卡爾說:「智慧把我們帶回到童年。」泰戈爾說:「在人生中童年最偉大。」民族和時代迥異,著重點也不盡同,共同的是把孩子視為人生的榜樣,告誡我們守護童年,回歸單純。

與成人相比,孩子誠然缺乏知識。然而,他們富於好奇心、感受性和想像力,這些正是最寶貴的智力品質,因此能夠不受習見的支配,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與成人相比,孩子誠然缺乏閱歷。然而,他們誠實、坦蕩、率性,這些正是最寶貴的心靈品質,因此能夠不受功利的支配,只憑真興趣做事情。如果一個成人仍葆有這些品質,我們就說他有童心。凡葆有童心的人,往往也善於欣賞兒童,二者其實是一回事。

在生理的意義上,人當然不可能停留在童年,也不可能重新變回孩子。但是,在精神的層面上,我們可以也應該把童年最寶貴的財富帶到成年,葆有童心,使之生長為牢不可破的人生智慧。童年是人生智慧生長的源頭,而所謂人生智慧無非就是擁有一顆成熟了的童心,因為成熟而不會輕易失去罷了。

然而,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世人的所謂成熟恰恰是喪失童心的同義語,記得自己曾是孩子的大人何其少,聖艾克絮佩里因此感到孤獨。我本人的經驗告訴我,人生中有一個機會,可以幫助我們最大限度地回到孩子的世界,這就是為人父母的時候。我無比珍惜這樣的機會,先後寫了兩本書記錄我的體會,便是為因病夭折的第一個女兒寫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1995)和為健康成長的第二個女兒寫的《寶貝,寶貝》(2009)。作為哲學學者,我的工作是翻譯和研究尼採的著作,但我始終認為,我更重要的使命是表達我親歷的人生體悟,寫出我的生命之作。聖艾克絮佩里熱愛尼采,我也如此,哲學和孩子是孤獨中兩個最好的救星。

愛默生說:「嬰兒期是永生的救主,為了誘使墮落的人類重返天國,它不斷地重新來到人類的懷抱。」的確,在親自迎來一個小生命的時候,人離天國最近。這時候,生命以純粹的形態呈現,尚無社會的堆積物,那樣招我們喜愛,同時也引我們反省。現代人的典型狀態是,一方面,上不接天,沒有信仰,離神很遠,另一方面,下不接地,本能衰退,離自然也很遠,彷彿懸在半空中,在爭奪世俗利益中度過複雜而虛假的一生。那麼,從上下兩方面看,小生命的到來都是一種拯救,引領我們回歸簡單和真實。我們因此體會到,人世間真實的幸福原是極簡單的,只因人們輕慢和拒絕神的禮物,偏要到別處去尋找幸福,結果生活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不幸。我們還體會到,政治,文化,財富,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也都要按照對人類平凡生活的功過來確定其價值。

(本文應法國《新法蘭西雜誌》之約而寫,寫作時融入了若干舊文片斷)

2013年3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