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覺醒之力 探路幸福——《智慧引領幸福》前言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人的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正是為了它,人們才做所有其他的事情。」這無非是說人人都想要幸福。然而,這個人人都想要的幸福,卻似乎是一個難以捉摸的東西,若問究竟什麼是幸福,不但人言人殊,而且很不容易說清楚。

幸福這個詞,一般用來指一種令人非常滿意的生活。什麼樣的生活令人滿意,的確是因人而異的。有人因此說,幸福完全是一種主觀感受,自己覺得幸福就是幸福。當然,主觀滿意度是幸福的必要條件,自己覺得不幸福的人,你不能說他是幸福的。但是,這不是充分條件。我們應該問一個問題:對於什麼樣的生活令人滿意,人們的感受為什麼如此不同?很顯然,有一個東西在總體上支配著人們的主觀感受,那就是價值觀。價值觀不對頭的人,對幸福的感受必定是膚淺的,也是持久不了的。

為了使幸福的衡量有據可依,現在興起了幸福指數的研究,試圖給幸福制定客觀標準。其方法大抵是列出若干因素,比如個人方面的收入、工作、家庭、健康、交往、休閑,社會方面的公平性、福利、文明、生態等等,給每一項規定一個分值,據此統計總分。作為嘗試,這並無不可。我本人對幸福能否數據化持懷疑態度,並且要指出一點:對各個因素重要性的評價,所給的分值,歸根到底也是取決於價值觀。

由此可見,撇開價值觀,幸福問題是說不清楚的。哲學正是立足於價值觀來探討幸福問題。在哲學史上,對幸福的理解大致分兩派。快樂主義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但強調生命本身的自然性質的快樂和精神的快樂。完善主義認為,幸福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但承認完善亦伴隨著精神的快樂。兩派的共同點是重生命、輕功利,重精神、輕物質。

無論是哲學家們的賜教,還是我自己的體悟,都使我得出一個結論:人身上最寶貴的價值是生命和精神,倘若這二者的狀態是好的,即可稱幸福。怎樣才算好呢?我的看法是,生命若是單純的,精神若是豐富的,便是好。所以,幸福在於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現代人只從物質層面求幸福,卻輕慢了人身上最寶貴的兩種價值,結果並不幸福,毛病就出在價值觀。

為了幸福,我們要保護好生命的單純。人應該享受生命,但真正的享受生命是滿足生命本身那些自然性質的需要,它們是單純的,而超出自然需要的物慾卻導致了生活的複雜,是痛苦的根源。人是自然之子,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幸福的永恆前提。在當今這個崇尚財富的時代,財富是促進幸福,還是導致不幸,取決於有無正確的財富觀。

人是精神性存在,精神需要的滿足是幸福的更重要源泉。在物質生活有保障之後,幸福主要取決於精神生活的品質。良好的智力品質表現在智力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在此基礎上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擁有屬於自己的事業,這個意義上的成功才是會帶來巨大幸福感的真成功。良好的情感品質表現在自我的充實,內在生活的豐富,愛的體驗和能力,這是自己身上的快樂源泉。良好的靈魂品質表現在善良、高貴的品德,真誠的信仰,這是做人的最高幸福。

幸福是相對的,現實的人生必然包容痛苦和不幸。因此,承受苦難乃是尋求幸福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也因此,在智慧的引領下,想明白人生的道理,與身外遭遇保持距離,與命運結伴而行,才能在尋求幸福之路上從容前行。

人人都在尋求幸福,通往幸福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我們必須探路。以上是我探路的心得,按照這個線索,我對以前寫的文字做了選擇和整理,又補充了一些新的文字,編成這本書,供別的探路者參考。

2012年4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