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皇宮裡的隱秘 太監是從哪兒來的?

太監是一般老百姓對宦官最慣常的稱謂,即使在今天,如果你問一個對歷史最無知的人,十有八九他也會知道太監是什麼。然而,自清代以來,民間對太監另一個通俗的稱呼「老公」,卻漸漸被人淡忘了。時下,「老公」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妻子對丈夫的昵稱。如果是在南方農村,這樣稱呼還可以理解,可是在北方普遍流行這種「愛稱」,不能不說是大家都忘了從前這個稱呼是掛在誰的頭上的。

其實,太監只是宦官比較晚的稱謂,最早的宦官叫「寺人」、「閹人」(奄人)、「腐人」(刑餘)。第一種稱謂的「寺」在古代與「侍」是一個意思,所謂「寺人」就是說他們是侍候人的,而後兩種則是說他們是被閹割的人。兩類稱呼加在一塊兒意思才全,所以後來一個相當流行的稱謂就是「閹寺」。

在中國的政治制度中,還沒有哪一類機構的成員有過像宦官那樣多的稱謂和頭銜。帶有褒義的有「中宮」,這是相對於宮廷以外的朝臣而言的;還有「貂(王當)」,這是由漢代宦官豪華的貂尾加黃金片的冠飾而得名的;也許還要加上「黃門」,這個稱謂來源於漢代宦官常任的官職,通俗一點的有「公公」。帶有貶義的比較多,什麼「閹豎」、「閹寺」、「宦豎」、「刑人」、「閹狗」等。在這其中,「宦官」是最正式的稱謂。也沒有任何一種機構成員的性質和職能會這樣清楚地被老百姓所了解,誰都知道太監是什麼人,是幹嗎的。自然,老百姓對太監也有一種莫名的興趣,這大概是由於太監恰恰涉及王朝政治兩個最神秘的領域,一個是性,一個是皇宮內院。

太監是為了侍候帝王及其龐大的配偶群而設置的,如果讓西方人來議論,他們肯定會判定這是所謂東方專制主義的產物,不過東方也的確不爭氣,因為只有古代的東方專制國度才有太監或類似太監的人存在。在西方中世紀的帝制國家實行的一夫一妻制,帝王也不例外,儘管他們會有許多情婦,但是情婦似乎用不著人專門伺候和監視。非洲的酋長倒是也擁有大批的妻妾,不過倒沒聽說他們有太監。

太監的存在,無非是君主過於多的多妻制的需要。這個道理從一開始就你知我知大家知,不過誰也不說破。只有明末憤世嫉俗三大儒之一的黃宗羲才不管不顧地把窗戶紙捅破,他說,宦官的繁盛,無非是由於君主多欲好色,眾多的宮嬪,不得不用閹人來看著(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奄宦下》)。為了維護自家極度膨脹的性權利,採用去掉他人性器官從而剝奪其性權利的方式,在今天看來,簡直是蠻橫自私到了極點。不過,把賬都算到東方專制主義頭上,似乎也不太公平,儘可能地佔有雌性配偶,其實是人類動物性的一種表現,人類的近親猴子和猩猩就是如此,每個猴群的猴王,毫無例外地要霸佔所有群中的雌猴,直到它被趕下台為止。《西遊記》里把好色的屎盆子扣在豬身上,而將花果山的美猴王說得好像一點性慾也沒有,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偏見,絕對地不公正,大有揚猴抑豬之嫌。

但是,眾多的「美猴王」和「丑猩王」,絕對想不出閹了個把同類,來看著並伺候自家「妻妾」的主意,這一招委實是人類文明「發達」的產物,或者說人類文明的一條東方岔道。太監實際上就是僕人,能做男性僕人所做的一切雜務,特別是能幹一些力氣活,卻絕無染指宮姬的可能,從功能上講真是妙不可言,不是文明人怎麼會有這麼高明。從某種意義上講,高大的宮殿也可以說是產生宦官的溫床,宮殿里一個一個的房間,使得帝王不可能像猴王那樣用自己的眼睛盯住眾多的配偶,於是就自然要派生出監視的人。

只要有需要,就會生出供給,中國的政治制度需要被閹割的男人,自然制度就會提供這種男人。在閹割還作為一種刑罰時,受過宮刑而且還活著的人往往就成了宦官。秦漢之際宮刑是免死之刑,就是說,有了死罪,如果願意把自家的下身割掉就沒事了,司馬遷就是這樣做了宦官的,宦官的另一個來源是俘虜,這種情況在先秦比較普遍,把通過戰爭俘獲的敵方的未成年人做奴隸,本是野蠻時代的常事,再進一步加以閹割,大概奴隸化就更徹底了。宦官最為常見的來源是進獻和招募,進獻就是地方官和將領搶來或者買來幼年奴隸,閹割了獻給皇帝或者王公。招募近乎於招工,只要價錢合適,就能找到樂意把兒子貢獻出來的老百姓。也有人是自願閹割入宮的,因為有時候,做太監總還是一條生路,而且碰巧了還是一條不壞的路。某些有名的宦官,比如明朝的王振、魏忠賢,清朝的「皮硝李」都是自願割了入宮的,有些地區居然以出太監聞名(恕不公布)。當然,有的時候,一個人變成太監其實也要不了太多的理由。明代一個小有名氣的太監王敏,本來是漢王府的一名士兵,因為「善鞠」,被當時的漢王看上,常陪著王爺玩,這位藩王報答他的方式就是把他閹了(明·陸容《菽園雜記》卷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