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皇宮裡的隱秘 洗馬與東宮

明代文人筆記中有過這麼一個笑話,說是有位官拜太子洗馬的京官,出京公幹,途經一個驛站。驛站的驛丞見來了位「洗馬」,沒當回事,不但與之平起平坐,還問這位他心目中的弼馬溫:「你平時在京里,一天洗幾匹馬?」洗馬大人脾氣很好,居然回答說:「沒準,閑了就多洗兩匹,忙了就少洗兩匹。」

當然,太子洗馬不是洗馬的,說起來與馬一點關係也沒有,這是太子東宮的屬官,負責管理書籍文書,在明朝是從五品的京官,屬於東宮官屬中的重要官員。由於太子就是將來的皇帝,太子的屬官,就有可能是未來的權要。所以,非出身翰林的人,一般進不了東宮的門檻,東宮的官不但牛氣,而且清高。所以,小小的驛丞把太子洗馬當成「弼馬溫」,實在是大大地不敬。

所謂東宮的屬官,是帝王確立儲君制度以後才出來的。也就是說,當帝王從他們的後嗣中選出了接班人,並要加以專門培養時,才有了東宮及其屬官。民間經常把皇帝所有的兒子都稱為「太子」,以至於有「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這種叫法,其實是不對的,只有被確定為法定繼承人的皇子,才可以被稱為太子,當然老百姓樂意這麼胡叫,也沒辦法。據說乾隆下江南的時候,碰到山野農夫,只管皇帝叫老爺,乾隆要想怪罪,大臣說,這裡的百姓管菩薩也叫老爺,乾隆也只好罷了。

既然太子是要子承父業,那麼首先是要對他進行一點「職業教育」。所以,從西周開始,圍繞太子,就出現了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太子太保,以及少傅、少師、少保這樣的官,這些官全是太子的老師,負有教育、引導和保護太子的責任。當然,太子還有一些隨從,其中一種叫先馬,意思就是太子出行的先導官,後來,先馬演變成了洗馬。所以,如果從淵源上講,洗馬還真與馬有點關係。

統一天下的秦始皇非常自信,覺得自己即使不能長生不老,羽化成仙,也會活個百八十歲,儘管出海求仙的徐福一去不回,依然自信滿滿,所以一直沒有張羅解決接班人的問題。結果遊山玩水死在路上,屍體被一車老臭的鮑魚混著運回了咸陽,皇位稀里糊塗地就落到了那個連馬和鹿也分不太清的二兒子胡亥手裡。

正經八百地建立太子制度的是西漢王朝,漢高祖劉邦的太子不僅有師傅、屬官,還有「賓客」。當劉邦想要廢了太子劉盈時,恰是張良出主意讓劉盈請出了號稱「商山四皓」的四個老頭當賓客,才最終息了劉邦廢長立幼的念頭。因為劉邦曾經花大力氣請這四個人出山,可是沒有結果,現在讓兒子把他們抬了出來,可見兒子勢力之大,地位已經不可動搖。

太子的「師」、「保」和賓客都是太子的老師,在過去的時代,天、地、君、親、師並稱為「五達尊」,至高無上。也就是說,老師與皇帝和爹娘老子一樣尊貴,學生見老師是要磕頭的,有時還不止磕一個。雖然實際上老師的地位不可能真的那麼尊貴,古往今來,嘲罵老師的人比比皆是,很少有因此而獲罪的。作為「後備」皇帝的老師,就更不好擺「五達尊」的架子,但是,能給太子當老師,畢竟是有點不同尋常。非權尊位貴、德高望重之輩,很難坐到這些位置上。久而久之,太子的「師」、「保」幾乎變成了皇帝賜給有功大臣的榮譽頭銜。這樣一來,這些官銜原來含有的教育、引導職責就要大打折扣了。在多數情況下,給太子講學的苦差事就落到了一些文苑之臣的頭上。教太子讀書是徹頭徹尾的尷尬事,老皇帝要求要嚴,而小皇子則一味地放縱,教書的人,誰也不敢對後備皇帝動戒尺,所以,教太子的人不像是「師」倒真像是「保」——保姆。勸著哄著,讓太子好歹學點東西,也好在皇帝面前有所交代。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把後備皇帝哄好了,以後的榮華富貴是逃不掉的。

太子東宮的屬官被稱為太子的家臣,首腦為太子詹事。在宋朝之前,詹事府就像一個小而微的政府,管什麼的都有,甚至還有一支軍隊。皇帝是想借讓兒子實習一下政治,也練習一下做統帥,好日後管理國家。

預立太子的目的是想保持王朝持續穩定,理想的作用是使一家一姓的統治傳之萬世,而實際的作用則是將王朝的序列排定了,別讓人覬覦。但是,現實總是讓人不那麼順心,確定了繼承人的制度,但繼承人卻總是難以穩定,做了太子的皇子,其實並不一定最終坐上龍椅。其他皇子的覬覦自不消說,老皇帝的喜怒有時也像六月的天氣,難以琢磨。更可怕的是說不定哪一天老子又有了新寵,愛屋及烏,「子憑母貴」,太子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就是這些亂七八糟的都不算,太子也未必安穩。雖然現任皇帝和繼任皇帝之間是父子,但現任和繼任之間總免不了有點尷尬,尤其是太子長大成人之後,小的想要早點繼位,老的斷然不肯讓出坐熱了的椅子。非但不肯,只要兒子露出一星半點「搶班奪權」的跡象,必定會遭到嚴懲,輕則廢了太子名分,重則丟了腦袋。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恪,本來很受他老子的賞識,說他「英果類我」,可是就因為這種「搶班」的毛病,丟了日後當皇帝的機會。皇帝與太子的矛盾,也為別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從中「下蛔」的機會。漢武帝的衛太子,只因為武帝的寵臣江充造謠說,太子和皇后在地下埋木偶詛咒武帝早死,衛太子百口莫辯,情急之下,發兵殺了江充。太子動兵,犯了大忌,自己自然也難逃一死。

當然,事情也有例外,老皇帝尚在就讓位給兒子,自己做太上皇的也有。據清代史學家趙翼統計,這種「讓賢」的皇帝在清朝之前,一共有14位。如果加上清朝的乾隆,那麼就是15位。不過這其中大部分都是不情願的,像李世民先幹掉了法定的太子,奪了東宮,然後他老子想不讓位也不行了。還有的是老皇帝犯了大錯,引起了各方面的不滿,不得不交出政權,像唐玄宗沉溺女色,荒廢朝政,惹出了安史之亂,最後不得不凄凄清清地當沒人理的太上皇。心甘情願的也有,不過有些是假讓位。像宋高宗和乾隆,名義上叫兒子做了皇帝,但權力還是抓在自己手裡。

在太子和皇帝的衝突中,太子的東宮屬官及其機構也扮演著一個角色,當然是一種很尷尬的角色。真要是兒子老子動起手來,向著誰都不是。這其中以東宮的屬軍最為敏感,所以後來乾脆東宮就取消了軍隊。

雖然皇帝和太子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疙疙瘩瘩,但是東宮的官屬衙門卻一直保留了下來,甚至不設太子的清朝,依然保留著太子詹事府的機構,白養著一批什麼事都沒有的官老爺。據乾隆說,是為了給翰林們留個轉升的地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