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秘的石陣

誰都知道,在英格蘭有一個地標建築——一個成千古之謎的石陣。

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400年,在英格蘭索爾茲伯里以北十五公里的地方,分三個階段,持續四百年,人們築起了一個圓形石陣。把巨大的石塊豎立起來,在兩塊巨石上面架上石的橫樑,也就是楣石。這些石塊,大的長達9.14米,最重的達五十噸。在將近四千年前,人們用什麼工具,如何採石、運輸和搭建了這個石陣,成為一個謎。而更大的謎是,石陣是兩個同心圓,今天,我們只知道,在夏至那天,石陣入口和日出大致成一條直線,可是面對日出,我們仍然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費這麼大的力氣來建造這個石陣?人們猜想,那是一個宗教意味的構築,可是,是什麼宗教?在表達什麼?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了。

要是我說,就在我們身邊,也有一個神秘的石陣地標,一定沒有人相信。

很早就聽說,我家附近有一個神秘的石陣,可是一直都沒有去看看。一個冬日的早晨,我開著玩笑說,「遠方的景緻最誘人,家門口的風景不值錢」,我常常去到遙遠的地方尋訪,卻總是對自己說,鄰近的風景很容易看到,哪天捎帶著就看了。結果,反而忽略了身邊的景色。這次我得特地去,於是馬上穿戴出門,造訪一個身邊的小鎮。這個小鎮,叫做艾爾伯頓。

艾爾伯頓很近,離我家才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可是它有點偏僻,我在這裡住了十幾年,居然就沒有來玩過。假如套用中國的規制,艾爾伯頓就是艾爾伯特縣的縣城。它像很多美國小鎮一樣,中心地帶是個小廣場。找到這個廣場,就可以踏踏實實坐下來,算是「到了」。坐在這個廣場上,忽然想到,這些小縣城的規劃設計,往往和中國的縣城是「反」的。

我們熟悉的中國老縣城,常常先有一個圍繞著護城河的封閉城牆,今天沒有找到城牆的,多半也是因為城牆被拆掉了,而不是從來就沒有。那是一個固若金湯的圍城。進入城門,走到城牆之內,才是進城的感覺。而像艾爾伯頓這樣的美國小縣城,是從中心向外圍發散的。我們開車進去,第一次總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算是進城。一般,在「應該」是城牆的地方,會有一塊牌子,告訴你已經進入某城的領域。可是,那裡可能荒無人煙,只是慢慢開始出現逐級降低車速的牌子,最後,突然出現這樣一個小廣場,這就是「到了」。

歐洲的城市廣場,總是以主教堂為核心,美國小縣城的核心是什麼呢?一般來說,總是立法的議會和作為法律象徵的法院。周圍延伸出去的是那個鬆散的民間社會。

小小的一個艾爾伯特縣,它的歷史卻是北美歷史的縮影。這裡原來是印第安人的土地,地極廣而人極稀。1773年6月1日,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喬治亞,它的英國總督萊特(James Wright),與當地印第安人的切諾基部落和克里克部落的首領談判,購買了這裡的兩百萬英畝(相當於一千二百五十萬中國畝)的土地,其中一部分是作為印第安人償還英國商人的貸款。在印第安人的觀念中,那只是些閑置無用的荒山密林。這樣,在接下來的獨立戰爭時期,喬治亞用這些土地,建立了威爾克斯縣。這就是北美殖民史上有名的「新購地案」。

不久,美國革命就開始了,在長達八年的獨立戰爭中,這個地方成為激烈衝突的戰場。站在英國殖民政府一方的托利黨人和主張獨立的美國愛國者,還有印第安人,打作一團。就在此地的寬河邊,還出了一個美國革命的著名女英雄南茜·哈特。那是典型的美國概念的英雄,她只是一個母親,住在她的小木屋裡,不巧的是小木屋就坐落在戰場前沿。她廣為傳頌的英雄事迹就是幾次獨自智勇雙全地擊退了入侵她家裡的托利黨人。

美國獨立以後,軍隊解散了,可是新建立的國家窮得叮噹響,國家還欠著退伍兵們的大筆軍餉發不出來。補償的辦法之一,就是分地。「新購地案」買來的大片土地還閑置在那裡,就開始分給獨立戰爭中的退伍軍人,造成了這裡的一個移民高潮。大量的家庭從鄰近的卡羅來納州和弗吉尼亞州遷徙過來。

1790年12月,根據喬治亞議會的立法,這塊人口暴增的土地,從威爾克斯縣划出來。從此,艾爾伯特有了自治縣的建制。這個新縣的名字,是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一個軍人薩米爾·艾爾伯特將軍,當時,他還剛剛從喬治亞州州長的位置上卸任。

1788年,在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的時代,這裡開始通郵。一個叫做吉爾的郵遞員,每星期三次,騎著他的馬,從鄰近叫做萊克辛頓的小鎮郵局帶來郵件。艾爾伯特的老旅館是這裡信件的收發站,旅館不大,卻有個響亮的名字,叫「環球旅舍」。這郵路就穿過我的面前,當然那時候還沒有這個小廣場,這裡只是丘陵之間小小的一方平地。

對一個法治社會來說,建制後最重要的部門就是法院。1791年1月20日,建制的立法剛剛下來四十天,艾爾伯特縣高級法院就第一次開庭。短短四十天的時間,當然蓋不起法院大樓來。這次開庭是借了一個民宅,那是一個莊園主卡特的家,卡特莊園的房子至今還在,距離這個小廣場大致有五英里。法庭的場地雖然不正規,它的首席法官喬治·沃頓(Gee Walton)卻赫赫有名,在這裡誰都知道。他就是在美國《獨立宣言》上簽名,代表喬治亞向英國王室造反的領頭人之一。

後來的法院大樓是1893年蓋起來的,就蓋在原來「環球旅舍」的原址上。那是一棟有鐘樓的紅磚建築,形制是莊重而神氣的復興羅馬風。就在它的周圍,那些樸實而頗有味道的兩三層建築物開始環繞這裡,小廣場逐漸形成。現在的法院大樓是重建的,離開了這個廣場,變成一個花崗石的大樓,但建築形式完全是原來的翻版。

這是典型的美國式南方小廣場,非常簡樸也非常漂亮。說它「南方」,是因為它必有南方的標誌——那廣場中心的南軍戰士紀念碑。有關這個「南軍戰士」,還有一個好玩的故事。

我來到這裡時,已經是初冬季節。那年是少有的暖冬,粗大的美國楓樹居然還沒有完全落葉。我在院子里種了許多東方的紅楓和青楓,都是只能長到二十英尺左右的小喬木,而美國紅楓和落日楓都是大喬木。所以,這廣場上哪怕是殘留的冬日紅葉,都很出效果了。

兩百年前,當這個偏僻小鎮的人們給自己的小旅館取名「環球旅舍」的時候,興許還帶著一點調侃和自嘲的意味。他們肯定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艾爾伯頓真的會在全球聞名,會接待來自全世界的客人。

移民來艾爾伯特落地生根。一開始這裡的生活和家鄉沒有很大不同,有些小小的作坊,都圍繞著農業轉,例如製造馬拉的小貨車,還有小鐵匠鋪、磨坊等等。因為舉目望去,周圍種植的都是棉花、煙草、玉米和小麥,無邊無際。

在十九世紀的前五十年,這裡依仗著奴隸勞動,棉田的面積越來越大。這個縣裡甚至出現了喬治亞州的第一個百萬富翁。接下來,就是著名的南北戰爭。艾爾伯特的男人們踴躍參加南軍。最後,謝爾曼將軍領著北軍,在著名的「通向大海」之旅中,浩浩蕩蕩穿越整個喬治亞中部地區,一直前往塞凡那。為了在心理上擊潰南方,一路燒毀房屋、莊稼和屠殺牲畜,給沿途民眾的財產和經濟帶來沉重打擊。所幸的是,艾爾伯特不在這條北軍的進軍路線上,謝爾曼的大軍擦身而過,僥倖地沒有受到破壞。

因此,當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周圍地區一片焦土的時候,艾爾伯特相對恢複得更快,也還是持續戰前的老行當:種棉花。

在我駛向艾爾伯頓鎮的路上,突然覺得有一種非常異樣的感覺,就是路程雖然很近,可是很快就有了離家很遠的異鄉感覺。我發現,這是由於地貌的改變造成的。我們那裡是丘陵地帶,可坡度比較平緩,而進入艾爾伯特縣,就是山區的地貌了。有些山坡甚至略有點山崖突兀的感覺。就是這點突兀,使得艾爾伯頓和我住的小鎮,命運大不相同。

有一天艾爾伯特人發現,他們腳下的岩石,就是他們堅實的立足點。這裡有著豐富的花崗岩。

1882年,艾爾伯特的第一個採石場開始生產。一開始,只是為當地人開採粗實的建築用石,以及提供修鐵路的碎石。五年後的1887年,有了第一個花崗岩商業公司。

這裡的花崗岩是藍灰色的。隨著開採,花崗岩的產品也多起來,甚至用來做成石雕藝術品。在美國到處都有艾爾伯特花崗岩鑿出的雕像和墓碑。然而第一個艾爾伯特花崗岩雕像是個南軍戰士,卻不是我在小廣場看到的這一個,這裡還有個曲折的故事。

那個時候,南北戰爭結束不久,南方人出於非常複雜的心情,都在以各種方式紀念戰死的南軍鄉親,這裡也不例外。艾爾伯特縣和小鎮的行政長官一起,出訂金請當地的花崗岩公司做一個南軍戰士的雕像。這個公司把重任交給了一個叫亞瑟·柏特的本地藝術家。

1898年,這個十八英尺高的石雕像,就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