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 故事是追尋現實的載體 天才為什麼自甘墮落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藍勃教授是數學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獲得過被譽為「數學界中的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他給上他課的大學生們留了一道難題,題目寫在了樓道的黑板上,並稱,看看誰能在學期結束前給出答案。

「看看誰能在學期結束前給出答案」,藍勃教授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其實是,「我不相信你們有誰能給出答案」。畢竟,作為數學界的頂尖人物,他當年是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答案的。

但是,沒兩天,黑板上就出現了答案。有意思的是,這個人並不願露面,儘管露面可以享受難得的榮譽。

藍勃教授再下戰書,留了第二道難題。這道難題,他和夥伴花了整整兩年才解開。

同樣,沒兩天,那個「神秘數學天才」再次給出答案。這次,藍勃教授看到了「神秘數學天才」的身影,發現他竟然是MIT這所頂尖學府的這棟大樓里的一位清潔工,但這位清潔工並不想被發現,他一邊辱罵教授一邊跑了。

這是著名心理影片《心靈捕手》(又譯《驕陽似我》)一開始的情節。看到這個情節,我腦子裡冒出一句話:世界是分裂的。MIT的光輝,竟被一個落魄的清潔工徹底蓋住了。

外部世界的分裂,勢必源自內心的分裂。這個落魄的男孩,他其實只是在工作之外的少數業餘時間做一下解數學難題和讀書這種「正確的事」,而多數業餘時間,他是和幾個問題青年一起打架鬥毆、偷盜乃至襲警等。其中,他最拿手的是去MIT或哈佛大學,「3分鐘擺平一個笨蛋」。

這個內心分裂的男孩叫威爾。等藍勃找到威爾時,威爾已因打架鬥毆和襲警而被關進監獄。藍勃申請作為威爾的監護人而將他保釋,保釋的條件有兩個:第一,威爾要與藍勃配合解數學難題;第二,威爾要看心理醫生。

威爾不想看心理醫生,但更不想蹲監獄。兩害尋其輕,他不得已答應了做病人。

但是,作為天才的病人,威爾接連趕跑5名心理醫生。最終,藍勃找來了大學同窗、現在的心理學教授西恩來為威爾做治療。

同樣的,在第一次會面中,威爾也刺痛了西恩。他通過對西恩的一幅畫作的觀察,看出了西恩當時的心態。西恩的畫作是一個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中獨自划船的人。對此,威爾看出了兩個內容。他對西恩說:第一,你當時正在暴風雨中;第二,你娶了「錯誤的女人」。

西恩被激怒了,他警告威爾,不要侮辱他已死去的太太。而當威爾再次說「沒錯,你的確娶錯了女人」時,西恩暴怒。他衝上去掐住威爾的脖子並威脅說,如果你再這麼說,我會殺了你。

威爾震驚了。以前,他戲弄那些心理醫生時,他們會先是驚惶,接著是掩飾自己的憤怒,而後是拒絕繼續給他做治療。但西恩不一樣,他也被刺痛,但他直接表達了憤怒。更不一樣的是,這個被刺痛、被激怒的男人,答應繼續給他做治療。

在心理治療中,或者在一切親密關係中,這都是很關鍵的一點。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固定的邏輯。我們認為,自己的某些特質是「好我」,這些特質可以讓自己維持並促進某個關係的發展;而自己某些特質是「壞我」,這些特質會導致一個關係的疏遠甚至結束。

因此,當我們想與一個人親近時,就會表現出「好我」,並刻意壓制「壞我」;而當我們想與一個人疏遠時,就會表現出「壞我」,而不再表現「好我」。

譬如,一個依賴者,當想與一個人親近時,他會表現得非常依賴,有時就是所謂的「可愛」。相反,一個支配者,當想與一個人親近時,就會表現出非常有能力的一面。

這時,如果那個人中招了,真的在我們表現「好我」時與我們親近,並在我們表現出「壞我」時結束與我們的關係,那就意味著,我們的邏輯再一次得到了強化。

這是導致我們心理問題的根本所在。例如依賴者總會發現,別人之所以不接納他,好像總是因為他還不夠依賴;支配者則會發現,別人之所以不接納他,好像總是因為他還不夠有力量。所以,每當遇到一個危機事件,我們都會進一步強化自己的邏輯,這導致我們越來越僵化。

假若說治療能發揮作用的話,關鍵點就在於,心理醫生幫助來訪者明白,他可以不必對那個邏輯那麼執著。也就是說,他的「好我」並不一定會促進關係,而他的「壞我」也並不一定會疏遠關係。

威爾的邏輯,其實就是,「天才」是壞我,「平庸」是好我。他其實認為,天才並不能換來關係中的親密,而平庸倒可以做到這一點。當他展現天才時,多數時候都導致關係的疏遠乃至結束一個關係。因而我們看到,他的聰明都用到了刺激心理醫生、「3分鐘擺平一個笨蛋」等事情上。

也可以說,他其實討厭他的天才,他不願意別人因為他是天才而接納他,他更願意別人僅僅因為他這個人而接納他。

那5名心理醫生都中了威爾的招數,威爾用壞的方式表達他的天才時,他們都中斷了和他的關係。但西恩不同,看起來,他也中了威爾的招數,一樣被刺痛,甚至更痛。但他這時不是中斷與威爾的關係,而是選擇了真誠袒露自己的心聲。

當西恩這樣做時,威爾的世界已經是在被顛覆了。威爾第一次發現,原來真誠地表達憤怒,並不意味著關係的結束。

第二次會面中,威爾的世界進一步被顛覆。西恩先是承認,威爾的確刺痛了他,令他徹夜難眠,但在這種痛苦中,西恩想明白了很多。

儘管總是將聰明用在攻擊上,但威爾還是以自己的聰明自豪。但是,西恩對他說:「看到你,我沒有看到聰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嚇傻的狂妄孩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西恩明白,威爾狂妄的聰明自信,不過是對痛苦的防禦罷了。這種防禦是一堵牆,令威爾只敢與書本建立關係,而不敢與世界建立真實的關係。而在說這段話之前,西恩還說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話語:

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麼。

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他與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於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廷教堂的氣味嗎?你沒試過站在那兒,仰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你肯定未見過吧?

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內心真正的喜悅。

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也許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背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

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四目交投時彼此了解對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獻給你,把你從地獄深淵拯救出來。對她百般關懷的感受你也從未試過,你從未試過對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廝守,明知她患了絕症也在所不惜,你從未嘗試過痛失摯愛的感受……

西恩繼續說:「不要以為,我了解你,也許我可以通過知識來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願意談談你自己,否則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誰。」

說完這番話後,西恩撂下了一句話:「現在該你了。」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願意真誠地面對你,但你是否作好了真誠面對我的準備?

西恩的這番話也刺痛了威爾,或者說,令威爾感到震撼。第一次有「正確的人」對他如此坦誠相待,而他以前對付這些人的招數好像也都不再發揮作用。那麼,自己願意冒一次險嗎?真的對一個心理醫生袒露心聲?

最終,威爾選擇了繼續。

選擇繼續是一個意願,意味著威爾願意嘗試改變,但從這個初步的意願到袒露心聲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在接下來的兩次治療中,威爾長時間地陷入沉默。

威爾沉默時,西恩一樣沉默著。他絕不先開口,而是等待威爾開口。

這種沉默有兩種意思:第一,他在告訴威爾,你有沉默的權利;第二,威爾要自己決定是否袒露心聲,而不是由心理醫生來誘惑或施加壓力讓威爾袒露心聲。

終於,在玩了很長時間的「瞪眼遊戲」後,威爾主動開口講話了。這意味著,治療正式開始了。

治療正式開始後的第一個話題是愛情。西恩問威爾,在戀愛嗎?威爾回答說有,但他有點不敢進行下去。

「為什麼?」西恩問。威爾回答說:「現在她很完美,我不想破壞。」

對此,西恩說:「或許是你認為自己完美,你不想破壞……這是極好的哲學,可以一輩子不認識人。」

這是無數人在戀愛時會猶疑的原因。看起來,我們是認為對方太完美了,所以不敢接近或不敢破壞這個幻想,但其實是我們懼怕自己的不完美被對方看到。

在本書《非黑即白:3個月嬰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