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兒童能力的培養 培養兒童的注意力

使兒童置身於一個我們為他安置的,對他心理發育有利的環境中,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注意力,立刻就會集中於某件東西上。並且在使用它時,孩子會依據我們預先設計的方式進行,這種行為將無數次地重複進行。

我們還能夠發現看到,重複的次數因人而異,一個孩子可能重複20次,而另一個兒童也許就是40次,還有的兒童能做200次。它就是與心理發育密切聯繫的那些行為的開始。

兒童有這種表現,是由一種原始的內在衝動所驅使的,就和人在飢餓時會產生模糊的意識一樣。只有正確地引導兒童的意識,才能夠使這種由飢餓產生的衝動得到解決,才能把它變成一種基本的,也是複雜的,還是可以重複進行的智力活動。

打個比方,一個孩子正忙碌著擺設一些立體插板或者是10個小圓筒,還把它們安置到固定的位置,在他反覆地做過30、40次後,往往會突然發現自己犯了某個錯誤,或者是看出了一些問題,這樣,它就會立刻解決這一問題,漸漸地開始喜歡上了這活動,而且還反覆地操作這一試驗。其實,這樣十分有利於促使兒童內部發育的反覆的心理活動。

可能正是由於這種內在意識的作用,才使得兒童在使用這類物件時,一般顯得十分愉快,還喜歡不斷地使用它們。我們如果要給一個口渴的人解渴,絕不是僅僅讓他沾點水濕濕嘴唇就可以了,應該讓他喝個夠,也就是,必須給他補足他身體所需要的水。同樣的道理,若要滿足兒童的心理饑渴,僅讓他們浮光掠影地東瞧西看是不夠的,僅聽別人描述使用過程,對問題的解決毫無益處,應該做的就是滿足他們的內在需求,讓他們擁有這些物件,並充分利用它。

這就是對兒童進行行為教育的唯一秘訣,我們必須把這些當作心理構築的基礎。我們應該為兒童提供讓他們可以自由活動的場所,這樣做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兒童的精神活動。

因此,我們為兒童提供用於遊戲的立體插板,不僅僅是用來幫助他了解物體大小的;而平面插板的設計也僅是培養他掌握形狀的概念;還有我們提供其他東西,這一切就是為了培養兒童的主觀能動性。

利用這些練習,就能讓兒童掌握真正清楚的知識。同時,還可以使他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保持相同程度的注意力。事實上,正是由於孩子掌握了精確的感覺知識,比如,範圍、形狀以及顏色等方面,才使人類的精神活動在各個領域得到滲透,而且使獲取更大的成就成為可能。

截止現在,心理學家們一致的觀點是:在三四歲兒童身上注意力是不穩定的,他們往往會被自己見到的每樣東西所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不斷地從一個物品上轉移到另一個物品上。換句話說,要讓他把注意力固定在一個物品上是比較困難的。

兒童難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就是兒童教育必須面對的一大障礙。威廉·詹姆士曾指出:「兒童的注意力極其易變,這一點我們都知道,而這種易變能夠從他們上的第一堂課上表現出來。教師必須克服的第一個困擾就是,由於這種特性和孩子注意力具有被動性的特點,讓兒童在大多數情況下的表現就是,僅僅是偶爾關注所看到的東西。這種多變的注意力狀態中,含有兒童的自動恢複能力,而這種能力就是形成他們判斷力、性格和意志的基礎,也只有讓改進這種能力,才能成為最好的教育。」

這樣看來,如果一個人任由天性做事,就不可能使他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結果就是任憑自己的好奇心驅使注意力在不同的物體之間,不斷轉換。

其實,通過實驗,我們知道兒童的注意力並不是由人控制的,它被某個固定的能引起他注意的物體所吸引。在相同的情況下,嬰兒在活動中做出的很多複雜運動,同樣是由於第一位的、無意識的營養需要所導致的,這些並不是有意識追求的結果。實際上,這麼小的嬰兒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清晰意識。

結果,一種基本的外部刺激最先呈現出來,這種刺激是真正的精神乳汁,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小臉上,觀察到他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

我曾見過,一個年僅3歲的兒童連續不斷地重複做50次同樣的活動,同時,在他的周圍有很多人在走動,還有彈鋼琴的,以及一群大聲歌唱的孩子,在這樣嘈雜的環境中,他仍然可以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被分散。一個正銜著母親的乳頭吃奶的嬰兒,除非他已經吃飽了,否則也不會因為周圍的任何事情而停止吃奶,。

只有自然才可以創造出如此的奇蹟。由於心理行為源於自然,因此我們只好去探尋大自然的奧秘了。首先,就是了解自然的最初階段,這些看起來最簡單的東西,卻是揭示自然規律的基礎,必須以此為依據來解釋更複雜現象。其實,很多心理學家也是以觀察生物為起點,來獲得有關生命的知識的。假如法布爾沒有讓昆蟲自由地表現自己,並在對昆蟲觀察時,不進行任何的干涉;假如他僅僅是捉回昆蟲後,放入研究室,那麼他所能做的,就是將這些昆蟲用來實驗,也就不可能揭示出昆蟲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奇蹟了。

假如細菌學家不能調節營養物質和溫度條件,以創造出一種適合細菌自然生長的環境,讓這種細菌可以自由成長;假如他們僅僅是在用顯微鏡來觀察某種疾病的細菌,那麼,就不可能產生可以挽救人類生命和保證一個群體不被傳染病侵襲的科學了。

若要使各種生命真正實現自由的基礎性工作,就必須運用各種方法對各種生物進行觀察。同樣的,對兒童注意力做實驗研究,其條件也是自由,還應該記得,要強勁有力地刺激兒童注意力。還有就是,要對兒童的感官方面的生理適應性注意一下。

兒童的生理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我們應當自然地發展這種適應性。假如在發展適應性的過程中,一個物體不能作為適應能力的有益刺激物,那麼就會影響到孩子保持心理上的注意力。而且還會使他們生理上產生疲勞,甚至還會傷及眼睛、耳朵等器官。只有讓兒童自由地選擇物品,並集中注意力進行使用時,才可以使他從中體驗到一種健康快樂的官能活動,這樣的話,就會有益於身體的各個器官。

還應當注意,相關這種外部刺激的神經中樞,也做好想像形成的準備。換句話說,就是做好內部的心理適應準備。外部刺激發生作用時,要依次使內部程序大腦神經中樞興奮起來,兩種力量的作用如同開啟一扇閉著的門:外部的力量就是敲門,內部的力量則是將門打開。假如內部的力量不肯將門打開,那麼多強的外部刺激也是毫無作用的。一個漫不經心的人可能會不小心墜入山谷,不過,一個專心致志工作的人,卻能充耳不聞街上樂隊的演奏。

注意力在心理學上是最受重視的,同樣在教育方面,它也有最實用的價值。教師的作用就是及時調節兒童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教學滿懷期待,還必須在孩子們「敲門」時,給他們提供「開門」的內部力量。

然而,要是這個工作對於孩子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或不能理解的,那麼就不可能喚起孩子們的興趣了。其實,教學是一種引導學生從已知到未知,從易到難的藝術。我們把他們引入新奇的,未知領域的大門,讓他們學習更多的知識,同時也把兒童的注意力引入所期望的狀態。

根據教育學理論,慧智的教師就好像軍事家一樣,在辦公桌上繪製著戰鬥方案,他同時也是一位指揮官,指導學生朝著預定方向前進。這種教育觀念就是一種唯物主義,它長久統治著心理學。

根據赫伯特·斯賓塞的理論,最初的思想猶如無足輕重的「泥塊」,它在外部因素的影響下,顯得深淺不一、參差不齊。他認為,正是由於經驗的存在,才成就了人,要是設置一套適合的「經驗結構」到教育體系中,就能夠成就一個人。

有的人甚至認為,由於蛋白質是細胞的有機基礎,人工一樣能夠製造出它的外形;還把人的卵細胞說成是一種細胞法,我們相信將來,化學家可以在他的工作台上製造出人來。不過,在物質領域,什麼樣的化學合成物都不可能把缺乏物質外在活力、潛在生命力以及導致細胞,發展成人的神秘因素放到細胞裡面。

從兒童的注意力很難集中的現象中,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是心思敏捷的人,也無法逃避自然法則的制約。現代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認為,精神力量是一種神秘的東西,它是形成生命的因素之一。但丁說過:「……人類不知道自己的最高智慧來自哪裡,也無法懂得他對物質的慾望為什麼能夠產生,他不過似個蜜蜂,只是憑著自己的本能釀蜜……」

對外部事物的特殊態度,構成了人天性的一部分,並且決定著他的性格特徵。那些無關痛癢的東西,並不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只有我們感興趣的東西,才能把我們的注意力吸引過去。能使我們產生興趣東西,它必須具有喚起我們內在活力特徵。我們的內心,會對外部世界所提供的信息做出選擇,並使它與我們的內部要求一致。

比如,畫家可以發現世界上最豐富的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