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兒童能力的培養 嬰兒語言機制的形成

我們將在這一節探討一下語言機制。眾所周知,各種感覺器官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神經系統、神經中樞、運動肌肉等。然而,語言機制的發現顯示,發揮作用的不只是這些看得見的東西。

人類在19世紀末,就開始了對大腦的研究,人們認為,有某種聯繫存在於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和語言之間,包括兩個區域:一是感覺中樞,決定著語音的接收;另一個是運動中樞,決定著發音的動作。

就外部而言,語言器官的構成基本一致。接收語音的是耳朵,而用以發音的是嘴、喉、鼻子。研究表明,兩個與語言相關的中樞,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都是分開進行發展的。拿感覺中樞來說,聽覺器官與某種心理能量存在一定的聯繫,由於這種神秘力量的存在,兒童吸收語言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而對於運動中樞,說話時各個器官的活動就能向我們揭曉部分答案。

很明顯,語言的運動部分發育比較遲緩,甚至出現得很落後。唯一的解釋是,因為兒童對語言的接收促使了語言表達器官的發展。

這種假設在邏輯上是合理的。既然人運用某種語言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那麼,只有先讓兒童聽到人們說話之後,兒童才能說出同樣的話,因此,大腦接受的語音信息是語言器官活動的前提。儘管這個說法很容易理解,但是我們還必須意識到,語言不是出自邏輯推理,它是一種自然機制的產物。實際上,一般來說,自然的就是合乎邏輯的。當我們注意到某種自然現象時,就應該儘力去了解它們,只有這樣,它們才會逐漸「合乎邏輯」。

這樣看來,在事物背後一定存在某種智慧力量,並且它主要在心理方面發揮著作用。舉個例子,當看到色彩鮮艷的花朵時,人們的心理就會萌發一種愉悅感。還有,嬰兒剛生下來時,聽不見也說不了,什麼事都做不了,但是當他們長大後卻任何事都能做了。

剛開始,大腦的這兩個中樞沒有發揮一點兒作用,恰恰說明它們與遺傳無關,儘管如此,它們屬於語言機制的範疇,同時還蘊涵著學習和表述語言的能力。

人們通過深入研究發現,除了這兩個神經中樞以外,聽覺,是人的語言機制的另外一種特殊感覺能力,而且它直接影響著兒童的語言行為。在兒童出生之前,自然界就給他精心安排好了學習語言的條件,於是,兒童一出生就可以為說話做準備。

稍微觀察一下就會了解到,語言器官的形成也是一個十分神奇的過程。作為語言聽覺器官的耳朵,堪稱是一部天才的音樂作品,它的結構是如此的精密,完美。耳朵的主要部分如同一把豎琴,它有64根長度不一的弦,按照某種順序排列著,在空間的限制下,呈螺旋形,就像一隻小海螺。儘管空間不大,但它能夠辨別各種聲音。那麼,什麼東西在撥動這些琴弦呢?原來,在「豎琴」的前面,有一層像鼓面一樣的共鳴膜。一旦聲波觸動共鳴膜,「琴弦」就會跟著震動,於是就能夠接收到來自外界的聲音了。

由於耳朵只有64根琴弦,因此,對自然界的聲音,它不能全部做出反應,但是對人類的語言,它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遞。嬰兒的耳朵在出生之前就已經長好了,即使是7個月的早產嬰兒,他的耳朵也已經發育完全,能夠發揮作用了。

聽到聲音之後,耳朵又是如何把它傳給大腦的呢?這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在嬰兒的大腦中語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研究這個問題的科學家給我們講,聽覺的發育最為緩慢。初生兒的聽覺反應,就像個聾子一樣,十分遲緩,如果聲音不夠響亮的話,他們根本不會有任何反應。嬰兒對聲音反應遲鈍是有目共睹的,不存在任何懷疑,不過我相信兒童的語言中樞反應敏感,特別是對帶有辭彙的語言。換句話說就是,只有某種類型的聲音,才能激起兒童的聽覺器官的反應。

可以這樣認為:兒童大腦中的語言機制只對語言敏感,而對聲音的鑒別力則由他們的聽覺器官來完成。如果兒童對聲音還無法區分,那麼他們開口說話時,就會模仿各種聲音,而不是局限於人類的語言。為了讓兒童掌握必需的語言,大自然將他們的大腦神經中樞進行了區分,讓他們只對語言敏感。「狼孩」就是很不錯的例子,他們從小就生活在狼群中,對鳥聲、流水聲、樹葉的簌簌聲都能夠模仿,但就是不能發出人的聲音,就算重返人類社會,他們也掌握不了語言。因為人的聲音,他們從未聽到過,他們體內的語言機制也就不可能被激發出來。

這種機制是語言形成的專門機制,是人一開始所就擁有的。正是這種特殊的機制,人類才能夠掌握語言。大自然賜予兒童這種特殊能力,讓他們吸收語言。

我們一般認為,初生兒能做的事情就是睡覺,卻不了解,他其實是一個心理實體,對語言具有特殊感知能力的心理實體。等到這個神秘時期結束,嬰兒就如同從睡夢中蘇醒,突然間,那些美妙的音樂,就能夠被嬰兒接收到,並且所有的聽覺神經都在發揮作用。實際上,嬰兒只聽到了人類的語言,而不是對所有聲音都做出反應。

一種偉大的力量創造了生命,就是它賦予了兒童記憶性基質,從而使語言世代傳承下去。

不止語言是這樣,歌曲和舞蹈也是這樣。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音樂,和創造語言一樣,他們創造了屬於自己的音樂。換個說法是,人類的聲音就像音樂,語言就是音符。儘管音符意義不大,但各民族運用自己的智慧使它意義非凡。古印度曾經存在著數百種語言,印度因此被分成數百個群體,正是音樂將他們融合成統一的整體。想一下,哪種動物會唱歌或跳舞?沒有,但是人類卻可以,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們都能夠唱歌跳舞。

語言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根深蒂固。雖然在體內的發展變化我們一無所知,但是我們卻能夠從外部的變化中得到一些提示。首先深入嬰兒潛意識裡的是各個音符,語法上稱其為字母,第二是音節,最後是單個詞語。在學習它們的過程中,兒童可能不懂它的真正含義。在剛入學的孩子身上也會發生這種情況,他們大聲地朗誦著課本,卻搞不清楚其中的意思。

這個過程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在兒童的大腦里,猶如有一名優秀的語言教師,他依次教會了兒童字母,音節,以及單詞。這個教師不但對教學時機把握得十分好,而且還能遵循學習語言的漸進規律,讓兒童首先學發音,然後學音節,接著學習單詞,最後學習語法。

兒童學習語言時,首先掌握的是事物的名字。自然教育方式的效果和我們預期的一樣,它是最棒的老師。在她的教導下,兒童樂於學習語言,並對語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即使再枯燥的語言也是如此。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3至5歲,才開始下一個發展期。

自然能夠教給兒童名詞、形容詞、連詞、副詞、動詞,以及所有語法格式,這和在學校學習是一樣的。直到我們發現兒童已經能夠熟練地運用語言時,我們才明白,原來孩子是個勤奮上進的好學生,而且在他的體內,還有一個相當好的教師。作為長輩,我們顯然應該為他們取得的進步而驕傲,而不是一味的否定。

對於從事教育的人來說,兒童是如此的神奇,因為僅僅兩年的時間,那麼多東西就被他掌握了。通常認為,4個月左右的嬰兒就可以意識到聲音是從嘴裡發出的,於是他們老是盯著人的嘴,對雙唇的動作進行觀察,而且竭力模仿,這樣更是激發了幼兒的有意識活動。由於兒童的發音器官發育得尚不完全,還不能進行工作,理所當然,準備工作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中完成的。但是,這時兒童的意識已經被喚醒了,他們不僅察覺到了語言,並且對此充滿了興趣。

在兩個月的觀摩活動過去之後,兒童就可以發出單音節聲音。當初生嬰兒到6個月的時候,父母會突然聽到「帕帕、嗎嗎」的聲音,那是從孩子嘴裡發出的,似乎是在叫「爸爸、媽媽」。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孩子只會說這兩個詞,不是因為兒童的語言發展中斷了,相反,它表明孩子之前的所有努力已經發展到一個臨界點,現在他們不需要潛意識的學習,開始能夠隨心所欲地學習語言技能。

當嬰兒長到10個月時,就開始意識到他聽到的聲音蘊含某種意義。父母和他們說話時,嬰兒懂得了其中所表達的某種意思,而且儘力去探索其中的含義。一般來說,1周歲的兒童就能夠開口講話。此前的1年時間裡,他們身上發生了兩個改變:一,從無意識學習語言,過渡到意識的學習狀態;二,雖然還只是咿呀學語,但卻擁有了自己的語言。

1歲時的兒童開始說話,儘管只是咿呀學語,但是他知道自己在表達什麼意圖。這就可以說明,他的思想已經步入意識狀態。這時的兒童身上有了什麼樣的變化呢?有科學研究表明,兒童體內的變化比我們所見到的多很多。

在這時,兒童逐漸意識到語言與事物之間存在的聯繫,學習語言的願望也日益強烈。於是,一場衝突就在他們體內暴發了,他們想衝破以前的無意識狀態,以向意識狀態轉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