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怎樣帶好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大多數兒童教育是建立在對孩子偏頗的、先入為主的成見上的。很多人在深入觀察之後得到的結論公佈於眾,已經有許多經過長時間觀察研究後設計出教學方案在實施後獲得了成功,兒童教育的方向已有很大改變。

任何先進的教育方法,都是在實施以前,對孩子們的情況進行實際觀察,不斷研究總結而成的。最終,這些先進的教育方法應該進入每個家庭,那時,不但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爸爸媽媽也會因此而受益。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家長教育孩子無非是糾正他們的錯誤,告訴他們什麼是對和錯,而能將自己所說的東西身體力行的家長卻很少。他們大多只是用一些大道理來勸說和訓誡孩子,一旦發現孩子做不到就加以鞭打責罵。在這個熱愛和平、自由與平等的社會,只有父母有權力用體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然而,擁有這種權利也讓家長背負了雙重責任:一是在沒有抵抗力的孩子面前,家長必須樹立他們的權威性;二是家長應該在行為舉止方面做孩子的典範。

家長們很清楚自己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關鍵作用,正如一句諺語所言:「那雙推動搖籃的手,掌握了整個世界的未來。」然而,一個童年時只需要靠練習和耐心便可順利學會簡單工作的母親,是無法用同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的。而一個很早就獲得成功的父親則無暇考慮培養孩子人格的問題,也不會用心觀察自己的孩子。結果,不管是因為疏忽或者是有心無力,又或是缺乏相應的經驗,做父母的往往放棄了自己的重大責任。

自純真無邪的嬰兒降生起就慣於互相指責對方缺點的父母們,突然之間被要求做孩子模範的典範,當然會比較困難。忽然之間他們面前多了一些完全陌生的義務——做個完美的典範、教育自己的孩子、改正他們的缺點並且讓他們進步,最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良好示範來教導孩子,這些都是加在父母身上的任務。還有很多因為日常各種矛盾和困難使父母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我們無法一一詳述。

我們先來看看「說謊」這個問題。一個合格的母親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個誠實的人。

我認識這樣一個母親,她為了教導小女兒要誠實,向她描述了許多說謊的卑劣行徑。同時,她還在小女兒面前對那些即使經受磨難、做出犧牲,也堅守誠實的勇氣和堅定意志的行為大加讚美。她用盡心思想讓女兒懂得,一個再小的謊言最後也會讓人犯下一連串的錯誤,就像一句諺語所說:「說謊會使人失去理智。」她還特別對小女兒強調,一個出生在幸福的家庭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更應該做到這一點,為那些因為家境貧寒、沒有辦法得到良好教育的人樹立典範。

可是這位媽媽自己是怎樣做的呢?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打電話邀請她去聽音樂會。這位媽媽不想去就借口推辭說:「啊,對不起,我頭疼得很厲害,實在沒有辦法去。」她的電話還沒講完,就聽到隔壁房間傳出來女兒的尖叫。她立即跑過去,卻看見小女孩用雙手捂著臉,跌坐在地上。「親愛的,出什麼事了?」小女孩啼哭著回答:「媽媽在說謊!」

就這樣,這位媽媽親手毀掉了女兒對她的信任,從此母女之間產生了隔閡。孩子對大人的社交產生了疑惑,社交在孩子心目中不再是一件神聖的事。她不厭其煩,終於讓孩子養成誠實的習慣,而她卻從未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

那些費盡心機想讓孩子誠實的大人,卻常常把孩子包圍在謊言里,這些謊言既是有預謀的,且都是專門欺騙小孩子的。

談到欺騙,我想起一個關於聖誕節和聖誕老人的故事:一位媽媽對孩子說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存在,然後又為欺騙了孩子而感到愧疚,於是決定告訴孩子真相。孩子知道了聖誕老人只是個謊言之後非常失望,整整傷心了一個禮拜。他的媽媽在跟我說這件事的時候難過地流下了眼淚。

但是,同一件事也不一定都是一樣的結局。比如,有一位媽媽也向她的小兒子做過類似的事,不同的是這個小男孩聽了媽媽的坦白後馬上笑了起來,他說:「哦!媽媽,我早就知道世界上沒有聖誕老人!」「可是你怎麼不告訴媽媽呢?」「因為媽媽每次聽了這個故事都很高興呀!」在這個情況下,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好像換了過來。孩子是敏銳地觀察到了事實真相,只是為了讓爸爸媽媽高興而順從並取悅他們。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如果愛他們,就應該毫無異議地聽他們的話。在這方面,孩子也常常成為自己父母的教師,因為孩子們非常單純,他們的思想中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正義感。

有一天晚上,一位媽媽出於關心讓孩子早點睡覺。小男孩請求媽媽允許他把事情做完再睡,可是媽媽卻不肯讓步。小男孩無奈只好乖乖地上床了,可是過一會兒他又悄悄爬起來,想把事情完成。小男孩的媽媽發現後,就狠狠地罵了他一頓。小男孩哭著對媽媽說:「我沒有騙你啊,我跟你說過我想把事情做完的。」媽媽不再和他說下去,就讓小男孩道歉。但是這個小男孩還想繼續辯解,他並沒有欺騙媽媽,他已經堅持說要把事情做完。小男孩解釋,因為他並沒有說謊,所以他不明白為什麼需要道歉。「好吧!」媽媽說,「我明白了,原來你一點也不愛媽媽!」小男孩回答道:「媽媽,我是很愛你的,可是我並沒有做錯事,為什麼一定要道歉呢?」聽起來,孩子說的話才像個大人,當媽媽的反而像孩子一樣無理取鬧。

還有一個例子,一個小女孩的爸爸是個牧師,她每個周末都會到教堂去幫忙,一次,她聽到自己的爸爸在佈道,書題是耶穌的同情心。牧師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窮人以及受苦難者也是耶穌的子民,如果我們要獲得永生,對窮人和苦難的人就必須愛護。」小女孩被爸爸的講道深深感動了。

回家的路上,小女孩看見路邊有一個渾身是傷的小女孩在乞討,看起來非常可憐,她跑過去憐惜地擁抱並親吻了小女孩。牧師和他的太太卻很吃驚,連忙拉著他們穿戴整潔漂亮的小女兒遠離那個小乞丐,並且責罵她。回到家以後,牧師太太趕緊幫小女孩洗了澡,當天穿過的衣服全都換掉。從那以後,小女孩對於聽爸爸佈道,就像聽別的故事一樣,不會再當真了。

這種例子還很多,生活中有許多父母與子女的衝突,或者說是成人與孩子之間的不和諧。

大人們自以為是的態度和言行不符的行為,都深深映在孩子們心裡。這些隱藏著的矛盾總有一天會爆發。孩子和成人之間因此有了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儘管在孩子和父母的衝突通常是以父母勝利告終,但是父母們依仗強權所取得的勝利,並不能夠使他們的小對手信服,因為大人的確是做錯了。

家長們為了維護自己做父母的威嚴,他們還會採取高壓手段,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為了確保自己的權威,父母往往讓不服氣的孩子閉嘴,這才保證了「和平」。可是,父母在贏得勝利的同時,卻輸掉了孩子對他們的信任,以及他們之間的原本融洽的自然情感。

如此一來,孩子感到失望卻缺乏慰藉,可能會使人格向不良的方向發展。為了適應成人的不當行為,孩子不得不經常壓抑自己,因此可能患上各種疾病。這種傷害會誘發孩子做出一些不良行為,而被成人當作是他們固有的惡習。其實,這是孩子的自我保護機制。比如,他們以羞怯的姿態或說謊來掩飾自己不乖的行為,孩子的恐懼感也和說謊一樣,是因被迫屈服和順從強權而引起的。

這種情緒對兒童的傷害比其他情緒嚴重得多,它很容易讓孩子把想像與感覺混淆在一起。缺乏內在發展機會的孩子,最容易出現這種情緒混亂。

除了上述種種缺憾外,孩子們還有一種「被動模仿」的弊病,孩子總是模仿別人的行為,這與其說是在自我改進和成長,還不如說是通往墮落的道路。

進步是一種自我、內在的工作,放棄自我、被動地學別人是不可能進步的。孩子們內心的期望不得不深埋起來,就像地底的礦物被隱藏起來的話,我們永遠也無法估量它們的真正價值。因為期望永遠無法實現,也不曾有機會控制,而這種希冀時刻存在心裡,一點點地吸引著孩子,並且不斷誘惑著他。

成人壓制了孩子的自然衝動,使他們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和做正確的事。換句話說,在孩子自由成長的道路上,成人成了絆腳石。這讓孩子們在學習上也走了許多冤枉路,陷入一大堆毫無意義的學習中,在玩具里打轉。原本具有的克服困難的能力,不知不覺中消失了,孩子只好認命,任憑大人擺布,所有的事都索然無味。

孩子本來是擁有羽翼的,卻在振翅欲飛時被強行折斷了。長期接觸不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孩子的想像力就會失去自覺性,在物質世界漫無目的地尋找。沒有了對現實生活的親身體驗,孩子逐漸遠離真實的世界,生活也變得不太正常,陷入無益的幻想世界中。

靈魂雖然弱小,但是仍然會抗爭,為了保護自己,他們用躁動、任性、生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