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怎樣帶好孩子 讓孩子自己做主

我們要在本章探討的,是一些不曾被仔細研究或者說是根本不受重視的兒童特質。

這裡所要說的人格特質不單指道德方面的行為,而是要從廣義上強調孩子有多重性格。它既包括智力上和外貌上的特性,又包含了孩子將這兩者結合以後的表現,這種綜合表現是無法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的。

讓我們將孩子的活動過程用曲線圖來表示一下。在紙上畫一條水平線,表示孩子正處於休息狀態,水平線以上表示有規律的活動,水平線以下表示隨意玩耍或沒有規律的活動,而曲線和水平線之間的距離表示活動的程度,曲線的方向表示時間。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將孩子每一個活動的時間和規律,用圖形顯現出來,而圖上畫成一道曲線就是孩子活動的全過程。

我們用這種方法測量一下一個孩子在「兒童之家」所做的活動:

通常,當孩子們進入教室後,先是安靜一會兒,然後才開始找事情做。這一段時間孩子是在有規律地活動所以,曲線是先向上畫出。過了一會兒他玩累了,活動開始變得有些混亂,這時候我們把曲線畫到水平線以下,並一直下降到他的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接下來,孩子會換一種新的活動,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在開始時先擺弄帶插座的圓柱體,然後拿起蠟筆,認真畫了一會兒,然後就去逗弄坐在旁邊的孩子,這時的曲線就必須第二次畫到水平線的下方。接著,孩子和小夥伴鬥嘴,這時候的曲線應該繼續停留在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再以後他覺得累了,便隨手拿起幾個小鈴鐺放在秤盤上,可能是覺得挺有趣,他漸漸專心地玩了起來,他的活動曲線則再一次攀升到水平線上方有規律的部分。等到孩子玩膩了,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的時候,他就會煩躁地走到教師身邊。

我們的活動曲線圖當然不能顯示出孩子是怎樣玩每一種東西的,這個問題我們將另章論述。大多數不能專心的孩子,他們的活動都與上述曲線所描述的相吻合。這些孩子常常漫無目的地從一項活動轉換到另一項活動,原本準備在半年的時間使用的教具,他們在幾個小時之內就玩遍了。他們的這種毫無章法的行為是很普遍的,這樣的孩子往往無法把注意力集中於某一件事情上。

我們還可以從曲線圖上明顯地看出孩子的活動狀況。他看起來沒有很嚴重的無秩序現象,但是離完全有規律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也就是說,孩子的活動曲線大致保持在有規律和沒有規律兩者之間。

這個類型的孩子趨向於做比較容易的事情,在進入學校以後,他也許能夠從教具里找出一些他已經熟悉的東西,重複練習他已經學會的內容。一段時間後,孩子看上去有些疲倦,好像不知道該做什麼了,他的活動曲線就下滑到代表休息狀態的水平線。

以上活動模式,不只從一個孩子,甚至全班孩子身上都能體現出來。碰到這種情況,一個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是怎麼處理的呢?他也許會認為:孩子們在做了日常生活練習,又花了很多時間擺弄教具的情況下,一定是累了。既然孩子是因為自己玩累了才沒有辦法專心,所以教師也無能為力。

一個容易心軟並且對當今盛行的心理學理論有所了解的教師,他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做了那麼多的事,一定很累,因此教師會打斷孩子的工作。為了讓他們透透氣,教師會帶著孩子們到操場上去玩。等孩子們在操場上玩命似地跑了一陣子後,教師才把他們帶回教室。

此時,孩子們比沒出去玩之前更好動,更不可能專心。孩子們會連續從一項活動轉換到另一項活動,這種「假累」現象會持續下去。

根據以上情況,教師們往往會得出錯誤的結論,他們認為孩子對他們選擇的工作會感到滿意。孩子做事情隨興所至,一會兒之後他就開始煩躁起來,教師為此用盡各種辦法讓孩子們休息,換一個地方玩等。可是沒有一個辦法管用,孩子不僅無法繼續原來的事情,也沒有平靜下來,對此他們常常感到無可奈何。

雖然這些教師在非常用心地鑽研著教學方法,但是他們對孩子缺少應有的了解,所以教師們不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權。

由於這些教師已經習慣於干預和指導,即使教師竭盡全力對每一項教學意見和教學計畫都非常在意,也還是干擾了孩子的自然發展,妨礙了孩子原本應該得到的啟迪。

其實,孩子只有在找到自己心靈深處尚未被發現的潛能時,他焦躁不安的心情才會得到平復。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尊重孩子們的自由,樹立對他們的信心;要求教師能夠把他的思想觀念暫時放置一邊;要求教師能夠謙虛一些,不把他的指導當作是必要的;要求教師耐心等待,他一定會看到孩子們所發生的全新轉變。

但是,如果孩子重新選擇了一項比以前更為容易並且能吸引他的所有注意力的活動,他不安的心情就可能得到平靜。在做這項活動時,孩子必須全神貫注,同時,孩子還應該不會受到身邊事物的影響。

當孩子完成他的重要工作之後,臉上顯現出的表情和看起來很累的「假累」完全不同,現在他的眼睛閃閃發光,他的身上似乎有了新的動力,並且充滿了朝氣。我們稱之為工作的循環,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單一的準備工作,它引導孩子接觸事物,並且帶領孩子進入第二部分,進行真正重大的工作。

孩子在完成了他的工作之後,會顯得非常平靜,並且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孩子才會顯現出真正的平靜。從孩子平靜安寧的樣子里,我們清晰地了解到他已經找到了新的真理。這時候的孩子不但不疲勞,反而充滿活力,正如我們剛剛享用了一頓美食,或是洗了熱水澡一樣舒服。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吃飯和洗澡是兩種費力氣的工作,但它們不但不會讓人覺得累,反而會使人重新充滿活力。

了解了孩子能夠從完成工作中獲得平靜,我們就應儘可能地讓孩子有接觸重要工作的機會。

在這裡,我們來探討一下「休息」的真正含義。我們的看法是,休息並不意味著完全鬆懈。當我們靜止的時候,全身的肌肉都比較僵硬,只有放鬆時,我們的身體才能得到歇息。那麼,我們只有從大腦智慧的勞動中,才能得到精神的平靜。

人的生命真是神奇,有位教師說:「為了讓孩子精力充沛,我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事情。」這才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法。他的這一說法應該得到大家的尊重。

我們要想幫助孩子選擇他真正需要的工作,只有聆聽孩子生命活動的聲音。因此,這位教師尊重孩子神奇的生命進程,也深知他必有信心等待,這就足夠了。

只要學習環境中沒有壓力,孩子就會顯得快樂而且友善,他甚至十分自信地想和教師聊聊。孩子想找教師說說話,表明他的心靈之窗打開了,因為孩子已經看出教師是聰明和優秀的。從前孩子熟視無睹的一切東西,好像都在向孩子招手。現在你會發現,孩子的感覺變得敏銳了,生活也豐富起來了,對集體活動更加感興趣了。面對如此多生活上的新事物,孩子儲備足夠的精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師的教學對一個精神不振、感情貧乏的孩子是不會有什麼效果的。這樣的孩子既不懂規矩也沒有自信,就算能教會他一些東西,也會讓大人感到筋疲力盡。

上述教學理論中,我們得承認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以往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實在太糟糕了。要求孩子必須服從某個成人,這不是孩子內在發展所需要的行動表現。我們一再要求孩子遵從這些外在的東西,不給孩子發展其潛能的機會,這樣孩子就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我們必須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找到那條通往內心世界的道路,而不能一再使孩子的發展受挫。

孩子在工作時越專心就越是安靜,也越能心甘情願地遵守紀律,在教學上認識到這一點的教師,都會創造出一套特殊的溝通方式。

比如,一位教師可能會問另一位教師:「你們班上的孩子表現得怎麼樣?他們都有組織、有秩序嗎?」那位教師可能回答:「嘿!你記不記得從前那個很淘氣的小男孩?他現在變得自覺了。」

用這種方式與孩子們溝通的教師,他對孩子們接下來的發展通常早已心中有數,對孩子的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開展起來。

一件簡單的事情就能讓孩子變得遵守紀律,這個自律的孩子就這樣走上了自然的心理發展之路。自律的孩子會認為工作是一種享受,如果無事可做他會很不習慣,甚至在等人的時候他都閑不下來,這樣的孩子充滿了活力。

孩子只要能夠自律地工作,「假累」的時間就會縮短,工作結束後得以平靜的時間就會延長。因此,讓孩子有比較多的時間沉浸在他已經完成的工作中是有必要的,這個安靜的時刻對他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雖然工作好像告一段落了,但是另一項觀察外部世界的工作才剛剛在他腦子裡開展。當孩子的內心安靜下來,他就開始注意觀察著周圍正在發生的事,他會思考一些細節,還會從中有一些新的發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